赛东洼槽碎屑岩储集层压裂录井选层方法
|
黎铖, 蔡军, 张君子, 桂训庭, 郭秀丽, 胡洋
|
Mud logging optimizing horizon for fracturing clastic rock reservoir in Saidong trough
|
Cheng Li, Jun Cai, Junzi Zhang, Xunting Gui, Xiuli Guo, Yang Hu
|
|
表1 赛东洼槽主力储集层碎屑颗粒成分统计 |
|
|
井名 | 层位 | 碎屑颗粒/% | 胶结物 含量/% | 胶结类型 | 孔隙型胶 结类型 | 接触关系 | 岩屑成分 | 胶结物成分 | 分选性 | 磨圆度 | 石英 | 长石 | 岩屑 | S 66 | | 50~57 | 33~47 | 3~8, 最高17 | 4~7, 最高17 | 孔隙型 | 粒间孔、长石 溶孔、高岭石晶 间微孔 | 点-线 | 花岗岩 为主,次为 变质岩 | 方解石、黏 土自生为 主(高岭石) | 差 | 次圆 -次棱 | S 79 | | 41~48 | 37~46 | 9~35, 最高52 | 15~20 | 孔隙型、 接触-孔隙型 | 长石溶孔、 晶间孔 | 点-线、 线-点 | 花岗岩为主, 次为变质岩、 沉积岩、凝灰岩 | 方解石、白 云石、黏土 自生(高岭石) | 差-中 | 次圆 -次棱 | S 80 | K1bt2 V
| 33~36 | 41~49 | 15~26 | 14~19 | 孔隙型 | 粒间溶孔、 粒内溶孔 | 点-线 | 变质岩 为主,次为 花岗岩 | 方解石、黏 土自生为 主(高岭石) | 中 | 次棱 | S 67X | | 40~47 | 42~48 | 8~12 | 4~9, 最高17 | 孔隙型、 孔隙-压堑型 | 粒间溶孔、 晶间微孔 | 点-线、 线-点 | 花岗岩、变 质岩、凝灰 岩为主 | 方解石、黏 土杂基为主, 次为黏土自生 | 差-中 | 次圆 -次棱 | S 27 | | 45~46 | 44~47 | 8~11 | 9~30 | 孔隙型 | 粒间孔 | 点 | 变质岩、 凝灰岩 | 方解石、 黏土 杂基 | 好 | 次圆 | S 97 | K1bt1
| 41~43 | 44~45 | 14~16 | 7~13 | 孔隙型 | 粒间孔 | 点 | 变质岩、 凝灰岩、 花岗岩 | 方解 石、黏土 杂基 | 中-好 | 次棱 | S 107X | | 46 | 43 | 11 | 8~14 | 孔隙型 | 粒间溶孔、 粒间孔 | 点 | 花岗岩、凝灰 岩为主 | 方解石、 黏土杂基 为主(高岭石) | 中 | 次圆 | S 82 | K1ba | 25~41 | 11~26 | 36~57 | 8~16 | 孔隙型 | 粒间孔、长 石溶孔、晶 内溶孔 | 点-线、 线-点 | 变质岩为 主,次为凝灰 岩、花岗岩 | 自生黏土、杂基 为主,次为方解 石和白云石 | 差-好 | 次棱 -次圆 | S 93 | | | 总93 | | 4 | 孔隙型 | 粒间孔 | 点、 点-线 | 凝灰岩为 主,次为变质 岩、花岗岩 | 方解石、黏 土自生为主 (高岭石) | 差-中 | 次尖 -次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