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祝新 高级工程师, 1982年生,2009年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现从事油气田开发开采工作。通信地址: 300280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油田幸福路勘探开发研究院(新院)。电话:(022)63964006。E-mail:zhangzhxin@petrochina.com.cn
大港油田深层低渗透油藏由于开发方式不适、井网井况恶化、水驱效率低等因素制约,平均采出程度低,整体开发效果较差。为了盘活深层低渗透油藏,实现储量向产量的效益转化,突破深层低渗透油藏常规注水开发技术瓶颈,采用体积压裂+渗吸采油开发新技术,通过体积改造大幅度提高油藏纵向动用程度,形成一定带宽的裂缝网络,将注水井间的孔隙驱替转化为缝网间的驱替,缩短驱动距离,建立平面有效驱动体系;同时通过注水吞吐、异步注采、油水井互换实现渗吸采油,达到控水稳油的目的。该项技术已经成功在沧东凹陷GD 6区块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Due to factors such as unsuitable development methods,deteriorating well patterns,and low water-flooding efficiency in the deep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 of Dagang Oilfield,the average recovery degree is low,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effect is poor. In order to revitalize deep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realize the conversion from reserves to production,and break the technical bottleneck of conventional water injection development in deep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a new development technology of volume fracturing+imbibition oil production is adopted,which greatly improves the vertical production degree of reservoir through volume transformation. A fracture network with a certain bandwidth is formed,which converts the displacement of pores between water injection wells into displacement between fracture networks,shortens the driving distance,and establishes a plane effective driving system. At the same time,the purpose of water-cut control and production stabilization is achieved on the basis of imbibition and oil recovery by waterflood stimulation,asynchronous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and oil-water well interchange. This technology has been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in the GD 6 block of Cangdong Sag,and good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近年来, 随着中高渗透油气资源的不断减少, 低渗透油气资源的探明及开发比重日益增长, 我国约有46%的油气赋存于以低渗透油田为主的低品位资源中, 低渗透油田的开发对确保油气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大港油田低渗透油藏集中在中北部地区的沙河街组和孔南地区的孔店组, 油藏埋藏深度2 800~4 100 m, 平均孔隙度14.5%, 平均空气渗透率16.15 mD, 储集层物性较差。已动用低渗透储量平均采出程度12%, 可采储量采出程度58.2%, 注水井开井率不足一半, 注水见效弱及不见效的区块占总区块数的69%, 水驱开发效果整体较差。这些开发效果较差及未投入开发的低渗透油藏中蕴藏着较大的提高采收率的潜力, 针对这部分储量研究有效的开发技术, 对于大港油田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储集层物性差, 可动油饱和度低, 通过高压注水建立驱动体系的常规开发方式已经不适用于该类油藏。随着体积改造技术的发展, 该类油藏单井初期产量的突破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大港油田通过研究深层低渗透油藏体积压裂+渗吸采油技术开发机理, 确定先导试验方案实施模型, 再推向沧东地区现场实施, 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体积压裂开发主要分为复杂缝网的形成与全方位提高储集层渗透率两方面。传统压裂理论模式中的压裂裂缝为双翼对称裂缝, 往往以一条主裂缝为主导来改善储集层的渗流能力。而体积压裂裂缝通过应用分段多簇射孔、高排量、大液量、低黏液体材料及技术, 实现对天然裂缝、岩石层理的沟通, 在主裂缝的侧向强制形成次生裂缝, 在次生裂缝上继续分支形成二级次生裂缝, 最终形成复杂缝网。 另一方面, 体积改造后, 裂缝壁面与储集层基质的接触面积最大, 油气从任意方向的基质向裂缝的渗流距离缩短, 极大地提高了储集层整体渗透率[2, 3, 4, 5, 6]。
低渗透油藏渗吸采油的基本原理为水遇到致密岩石, 因为毛细管压力的作用被自动吸入到岩石中, 并驱出油。由于低渗透油藏毛细管压力远高于中高渗透油藏, 为低渗透油藏渗吸采油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渗吸采油主控因素包括油藏润湿性、含油饱和度、裂缝发育程度和原油粘度, 油藏越亲水、含油饱和度越高、裂缝越发育、原油粘度越低, 渗吸采油效果越好。参照国内低渗透油藏开发现状, 假设油藏有效厚度为10 m, 水平井常规压裂裂缝半长100 m, 每100 m 压裂1条缝。水平井分段多簇体积压裂将油藏改造为裂缝网络系统, 假设裂缝网络规模分别为20 m× 20 m、10 m× 10 m、1 m× 1 m, 则体积压裂后渗吸采油速度分别达到常规压裂的22、67、196倍。由此可见, 经过体积改造, 低渗透油藏的渗吸采油作用发生了质的变化[7, 8, 9, 10, 11, 12]。渗吸过程与驱替过程相反, 先走小毛细管, 主要在焖井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体积压裂+渗吸采油技术开发模式主要为体积改造后通过注水吞吐、异步注采及油水井互换等方式实现渗吸采油。
注水吞吐是指注水井先注水, 再焖井返排采油的方式。油田开发实践及理论研究表明, 体积压裂后, 如对油藏采用连续注水方式补充地层能量, 油井将快速水淹, 采出程度低; 而采用注水吞吐方式一方面可快速补充地层能量, 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渗吸采油作用提高油藏采收率[13, 14, 15, 16]。
利用油藏数值模拟对比连续注水与注水吞吐十年末的含水及采出程度, 结果表明:注水吞吐相比连续注水采出程度可提高一倍以上(图1), 含水率降低接近20%(图2)。
异步注采为“ 注时不采, 采时不注” 的注水开发方式, 与注水吞吐相比, 异步注采可进一步降低油井含水率, 驱替井间剩余油, 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研究表明, 该试验区采用异步注采与注水吞吐相结合的方式, 与纯粹注水吞吐方式相比, 十年采出程度可提高1%以上, 含水率下降4%左右(图3)。
在低渗透油田实际注水开发过程中, 随着油井含水上升, 含油饱和度逐渐降低, 大量油珠产生的贾敏效应会给低渗透油藏水驱油过程造成很大阻力, 不仅会使大量的油滴被捕集成为残余油, 而且可能“ 锁死” 已经形成的水驱油通道。因此, 采取油水井别互换的方式, 逆向驱油、增大驱动压差, 抑制和减缓贾敏效应, 具有增油效果。
体积压裂与常规压裂相同, 均有一定的有效期, 因此在体积压裂达到有效期后, 需要重新进行体积改造, 重塑缝网, 恢复裂缝渗流能力。同时, 尽可能通过压裂产生新缝, 进一步提高油藏动用程度。
试验目的是突破常规注水开发的技术瓶颈, 转变开发思路, 探索“ 体积压裂+渗吸采油” 开发方式在大港油田的适应性, 从而实现深层低渗透油藏的经济有效开发。
选取沧东地区GD 6区块作为转变开发方式先导试验区(图4), 主要依据为:
(1)油藏具有代表性。主力开发层系为孔一段枣Ⅴ 油藏, 埋深 3 740~4 000 m, 储集层平均渗透率3.9 mD, 为深层低渗透率油藏。
(2)注水开发效果差。该区块自2015年7月投产以来, 采用反九点井网, 投产8口油井, 2口注水井。2口注水井初期注水能力50 m3/d, 但注水压力逐渐上升, 累注水4.63× 104 m3后井口注水压力达到35 MPa, 注水不入, 注水井停注, 通过先导试验改变开发方式, 有望大幅改善开发效果。
(3)该区块油藏含油饱和度65%, 原油粘度2.3 mPa· s, 具备渗吸采油基础。
(4)试验区相对独立, 便于后期开发评价; 区块开发时间短, 井筒条件相对完好, 有利于现场实施大规模压裂改造。
先导试验区块于2017年8月25日实施10口老井体积压裂施工, 累计注入压裂液56 835 m3, 累计加砂量1 465 m3, 最高单井压裂液12 145 m3, 单井焖井1至2个月后, 全部开井放喷采油, 断块初期产油能力由18.1 t/d上升到80.6 t/d, 增加62.5 t/d(图6), 目前累增油1.5× 104 t以上。衰竭开采2年后, 4口注水井开始注水, 注水240 m3/d, 目前累注水7× 104 m3以上, 地层压力逐步恢复。先导试验结果表明, 体积压裂+渗吸采油技术起到了快速补充地层能量和大幅提高单井产能的作用, 目前先导试验区块已经从衰竭开采阶段进入注水补充地层能量和渗吸采油开发阶段。
通过对大港深层低渗透油藏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提出体积压裂+渗吸采油技术对策, 并设立先导试验区, 编制先导试验区块模型, 付诸现场实施, 开展跟踪评价, 取得了宝贵的经验。理论及试验结果均表明, 体积压裂+渗吸采油技术是提高深层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有效技术手段, 大液量、大排量体积压裂形成复杂缝网是影响开发效果的关键, 及时注水补充地层能量渗吸采油是大幅提高采收率的重要保证。
(编辑 棘嘉琪)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