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南雪芬 高级工程师,1972年生,1993年毕业于西安地质学院石油地质勘查专业,现在中国石油渤海钻探油气合作开发分公司从事气藏地质综合研究工作。通信地址:300450 天津市滨海新区开发区第二大街83号中石油天津大厦。电话:(022)66332700。E-mail:nanxuefen@cnpc.com.cn
随着苏里格气田勘探开发不断深入,储量动用程度越来越高,天然气富集区提高采收率成为气藏稳产的重要技术手段。由于剩余气分布零散,特别是在河流相致密砂岩气藏中,储集层具有砂体纵横向变化快、物性差异大、气水关系复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原复合砂体研究已不能满足气田开发要求。为此,基于苏里格气田苏20区块特点,综合运用单一河道砂体识别、叠置泛河道砂体定量化解析、主河道方向预测、辫状河心滩空间解析、有效砂体定量表征及密井网区砂体精细解剖等方法,开展苏20区块河道砂体刻画技术研究,夯实精细地质研究基础,确定剩余气分布特征,并实施富集区井网优化,从而实现区块高效开发。
With the deepening of exploration of Sulige Gas Field,the reserves production gets higher and higher,and the enhancement of recovery rate in natural gas-rich area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echnical means for stable production of gas reservoirs. Due to the scattered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gas,especially in fluvial tight sandstone gas reservoirs,the reservoir is of rapid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hanges of sand body,large physical property different,complex gas-water relationship,and strong heterogeneity. Research on original composite sand body can no longer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gas field development. To this end,based on the features of block Su 20 in Sulige Gas Field,single-channel sand body identification,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overlapped pan-channel sand body,prediction of main channel direction,spatial analysis of braided river island,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effective sand bodies and fine analysis of sand bodies in dense well pattern areas are comprehensively applied to study the description techniques of the river sand body in block Su 20 to consolidate fine geological research,determine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remaining gas,and optimize well patterns in enrichment area,so as to achieve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the block.
苏20区块位于苏里格气田的中西部, 区域构造处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西北部, 主力层系为二叠系盒8段和山西组, 是一个以河流砂体为主要储集层的低压、低渗透性、低丰度的大面积岩性气藏。苏20区块盒8段属于辫状河沉积体系, 辫状分流河道是砂体主要发育部位, 分流河道快速摆动使多个成因砂体在垂向及侧向相互连通, 形成了广泛分布的厚砂岩, 即河道砂体, 主要的砂体类型为心滩砂体和河道充填砂体, 其发育状况在各小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1]。野外露头考察表明, 表面上看, 横向分布稳定的砂体实际上是复合河道砂体, 由多条单河道砂体拼合叠置形成。单河道砂体之间在储集物性方面的明显差异和隔夹层的存在, 导致复合河道砂体含气不均匀。在开发早期, 只要确定单个河道砂体的展布特征, 就可以准确地建立储集层的地质模型, 但在开发后期, 需进一步识别复合河道砂体的空间叠置关系, 才能更好地挖掘剩余气[2]。苏20区块有效储集层变化快、多期河道叠置、非均质性强、气水关系复杂, 具有典型的多级分叉、交叉汇聚的辫状河道沉积特点, 目前缺乏系统研究河道空间展布和演化规律, 如何定量化描述河道带宽度与不同期次河道带迁移特征, 确定有效砂体的分布范围, 是当前地质工作面临的难题。
本文通过观察苏20区块大量野外露头和岩心资料, 结合目标河道砂体的地质背景资料、沉积环境、单井测井资料, 深入分析测井相类型, 描述沉积相和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基于陈兴官等[3]研究河道沉积砂体宽厚比成果, 从横向与纵向划定河道边界, 引入定量化解析方法, 应用砂地比参数实现复合叠置砂体解析, 对单一心滩进行识别和定量刻画, 解析了心滩内部结构, 确定了阻流带型剩余气分布模式。通过对有效砂体的定量表征, 明确有效砂体的空间展布规律, 确定井间剩余气分布类型, 从而提高了地质认识的可靠性, 有利于对致密气的挖掘, 为区块高效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苏20区块开发层系为二叠系盒8段和山1段, 本次研究以盒8段为主, 该层段属于复杂河流相岩性气藏, 沉积环境为辫状河沉积, 各细分层位砂岩厚度相对较大, 平面连续性好, 发育多条南北向展布的河道。
河道单砂体研究基于小层单砂体对比及构造研究成果, 进行精细地层对比, 重点对区域内主力含气层段盒8段进行深入研究并精细描述, 根据沉积旋回及沉积序列将盒8段分为盒8上与盒8下两个亚段, 每个亚段又划分为4个小层。
以现代河流沉积及野外露头揭示的沉积原始模型为指导、以砂体厚度分布作为控制、以经典的沉积模式和相序定律为依据、以单一河道边界识别标志为约束, 进行单一河道平面展布特征研究, 确定各单层河道砂体呈片状或北东向条带状分布, 单期河道宽为300~1 700 m, 平均宽度1 000 m(图1)。
如对苏20区块北部切河道及顺河道两个方向剖面解析(图2), 将盒8下1小层顶部泥岩拉齐, 比对刻画单砂体, 进而划分单期河道, 该区盒8下1小层共刻画出3条单期主河道, 方向呈北东向, 宽度介于400~1 200 m之间。
辫状河单河道砂体不仅在垂向上叠置, 而且在侧向上拼合, 通过对苏20区块的叠置砂体砂地比特征研究总结得出, 一期分布砂地比为0~0.5, 二期分布砂地比为0.5~0.8, 三期分布砂地比> 0.8。以小层砂地比为参数, 根据参数变化范围对叠置泛河道砂体进行定量化解析, 从而实现单一河道识别。苏20区块东北部7-X井区开展精细地层对比, 根据测井相进行单砂体识别, 依据砂地比参数变化范围划分出三期河道, 基于叠置泛河道砂体定量化解析, 实现了河道砂体的精确定位(图3)。
通过单一河道和单砂体的构型分析, 识别主河道位置, 预测主河道方向, 以宽厚比成果为指导, 根据河道对称性绘制连井剖面来追踪河道边界。
苏20区块砂体受物源和沉积环境控制, 其盒8段砂体多呈近北东向条带状展布。盒8上1小层属于弱辫状河沉积体系, 其中盒8上11和盒8上12砂体平面上主要发育4~5条主河道, 各条主河道继承性强, 相对较为孤立, 河道宽度在300~1 700 m之间。盒8上2小层属于强辫状河沉积体系, 纵向上砂岩最发育, 河道连片分布、宽度大、分布广、河道间面积较小。其中盒8上21和盒8上22砂体平面上主要发育5~6条主河道, 各条主河道继承性强, 河道带纵横交错, 形成了辫状的河道带网络, 主体河道宽度在400~3 600 m之间。盒8下1小层中盒8下11砂体属于弱辫状河沉积体系, 平面上主要发育4~5条主河道, 各条主河道继承性强, 整体河道范围窄, 在东南部局部区域较为发育, 存在多期河道叠置复合砂体, 宽度在300~1 400 m之间; 盒8下12砂体属于强辫状河沉积体系, 平面上主要发育4条主河道, 各条主河道继承性强, 交汇分流频繁, 河道宽度在250~2 500 m之间。盒8下2小层中盒8下21、盒8下22砂体属于弱辫状河沉积体系, 呈长条状连片分布, 宽度在300~1 500 m之间, 局部富集。
苏里格气田苏20区块盒8段发育辫状河心滩沉积。心滩是辫状河区别于其他河流相的典型标志, 也称河道砂坝, 是在多次洪泛事件不断向下游移动的过程中, 由垂向加积或者顺流加积而形成的一种沉积环境[4]。依据地质资料、录井资料与测井资料, 可在已识别出的河道砂体内, 根据垂向层序、砂顶相对深度、测井曲线特征等识别单一心滩。依据水平井解剖和密井网解析等方法确定心滩沉积的长度或宽度。
心滩砂体是盒8段辫状河储集层中最主要的构型单元, 砂体厚度为6~15 m, 以灰白色或浅灰色含砾粗砂岩、粗砂岩、细砾岩等粗粒沉积为主, 大、小型槽状交错层理发育。单一心滩坝砂体的识别是辫状河储集层构型分析的重点, 也是后续单一心滩坝解剖的前提。心滩典型识别特征是:心滩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曲线为箱形, 微电极曲线幅度差大, 而辫状河道为正韵律, 其电测曲线大多为钟形。
心滩多呈纺锤型, 心滩沉积的长度为心滩沉积长轴方向的头部与尾部的距离, 宽度为心滩沉积短轴方向的两翼端部之间的距离[4]。苏里格气田苏20区块水平井方向分两种, 一种是垂直河道方向, 一种是平行河道方向。通过对水平井钻遇心滩的统计, 在垂直河道方向上钻遇的心滩代表着心滩的宽度, 一般为250~600 m, 平均为360 m, 心滩之间有50~120 m泥质充填, 代表着心滩之间的距离。平行河道方向上钻遇的心滩代表着心滩的长度, 一般为550~1 100 m, 平均为700 m, 心滩之间有多个泥质充填, 代表着心滩内部的不均质性。如图4所示。
根据现代辫状河(永定河)的野外露头解剖, 顺流沉积剖面上, 在心滩上部及辫状河道与心滩交接处发育多个落淤夹层, 形成心滩内部阻流带, 岩性分为泥质和钙质夹层。试气资料表明直井在砂体范围内存在流动边界, 证实“ 阻流带” 可影响复合砂体渗流能力和直井储量动用程度, 形成一定规模的剩余气[5]。
利用本区丰富的水平井测井资料, 根据自然伽马曲线识别水平井内部阻流带的存在, 开展阻流带定量分析。选取平行河道方向水平段长的水平井进行剖析(图5)。水平井轨迹地质剖面显示复合砂体内部不连通, 发育多个“ 阻流带” , 垂直水流方向展布, 宽度为5~30 m, 间隔70~220 m。沿河道方向的水平井通过多段压裂能克服阻流带的影响, 最大限度动用心滩储量, 但存在钻遇不到主心滩的风险; 垂直河道的水平井能钻遇多个心滩, 但和直丛井一样由于阻流带存在, 影响复合砂体渗流能力, 剩余一部分地质储量无法开发。复合砂体内阻流带型剩余储量约占气田总剩余储量的25%。
岩心精细描述是确定有效单砂体厚度的重要手段, 在岩电关系标定的基础上, 结合测井资料对非取心井进行有效单砂体厚度解剖。分析表明, 苏20区块孤立型有效单砂体厚度主要介于0.5~22 m之间, 厚度中值在1.5~4 m之间, 小于5 m厚度占全部的86.6% (图6)。
有效单砂体宽度、长度规模分析可通过密井网解剖进行, 以苏20区块东北部为例, 从垂直河道方向剖面解析(图7), 钻遇含气砂体59个, 其中宽度大于1 800 m的1个(1.6%), 1 200~1 800 m的2个(3.3%), 600~1 200 m的5个(8.4%), 小于600 m的51个(86.4%)。结合动态分析、干扰试井、野外露头对比, 说明有效砂体南北向长度一般小于700 m, 东西向宽度一般小于500 m。气田有效单砂体展布面积主要为0.08~0.32 km2, 平均为0.24 km2。根据储量丰度与有效单砂体平均规模折算, 1 km2地层内平均发育有效砂体 20~30个。80%的有效砂体呈孤立状分布, 规模小, 平均尺寸小于400 m× 600 m; 20%的有效砂体呈垂向叠置、侧向搭接, 规模较大, 储量占总储量的45%。
有效砂体受沉积相及砂岩厚度展布控制作用较明显, 在辫状河心滩、曲流河边滩等砂岩厚度较大的区域有效储集层厚度最大; 辫状河道、曲流河道砂岩相对较发育的区域有效储集层、气层厚度相对较大; 泛滥平原相砂岩不发育的区域有效储集层及气层基本不发育。有效砂体平面上分布整体受控于砂体展布, 主要取决于物性发育情况, 受物源控制, 苏20区块东部有效砂体发育程度好于西部, 其中:盒8上2和盒8下1小层呈长条状较为连片分布, 宽度规模在400~2 300 m之间, 在中东部井区局部富集; 盒8上1和盒8下2小层呈长条状零星分布, 宽度规模在300~1 500 m之间。
应用有效砂体定量表征技术表明, 苏20区块致密气储集层有效砂体规模小, 横向连通性差, 发育频率低, 空间上以孤立分布为主。目前600 m× 1 000 m和600 m× 800 m井网, 无法充分控制含气砂体, 井间存在剩余储量, 将是下步井位优化部署的可选方向。水平井动用目的层单一, 纵向上储量损失大, 可以考虑层间加密动用剩余储量。
根据前述研究成果, 苏20区块部分井网为600 m× 1 000 m井网, 目前很难充分控制不同规模含气砂体, 存在较多剩余储量。应用地质、地球物理、气藏工程方法, 根据单砂体研究成果, 对区域、井间、层间逐级开展剩余储量精细解剖, 定性判断剩余储量类型。根据苏20区块不同区域的储集层特征和剩余储量类型制定相应的加密方式。
苏20区块东北部为孤立条带状含气砂体, 有效砂体分布范围小, 横向气藏连通性差、纵向发育频率低、平面孤立分布、气层对应率低于40%。采用600 m× 500 m井网加密, 井网密度3.0口/km2。2020年实施2丛8口井, 平均钻遇气层厚度15.3 m, 平均无阻气产量14.4× 104 m3/d, 初期平均产气1.12× 104 m3/d。天然气采收率由31.24%预测提高到39.44%, 提高8.2%。
苏20区块东南部为复合连片分布含气砂体, 有效砂体规模较大、气藏横向连通性强、纵向发育频率高、平面连片分布、气层对应率高于70%。采用加密井网600 m× (500~600)m, 井网密度2.56口/km2。2020年实施1丛5口井, 平均钻遇气层厚度17.3 m, 平均无阻气产量7.9× 104 m3/d, 初期平均产气0.88× 104 m3/d。天然气采收率由30.9%预测提高到37.9%, 提高7%。
苏20区块38口水平井中有35口井的目的层为盒8上2小层, 2020年针对水平井漏失型储量在区块东南部实施4口井, 平均钻遇气层厚度14.3 m, 平均动用气层厚度12.8 m, 平均无阻气产量18.4× 104 m3/d, 初期平均产气1.38× 104 m3/d。天然气采收率由30.6%预测提高到36.9%, 提高6.3%。
(1)通过对单一河道识别, 叠置河道定量化解析, 主河道方向预测研究, 开展苏20区块河道砂体刻画, 明确各单层河道分布特征, 实现河道砂体精确定位。
(2)通过对单一心滩识别、定量化表征以及心滩内部阻流带研究, 确定心滩沉积的有效厚度、长度与宽度值, 为苏20区块心滩沉积微相的地质建模提供依据, 也为加密井优选提供借鉴。
(3)通过应用有效砂体定量表征技术表明, 苏里格气田致密气储集层有效砂体规模小, 横向连通性差, 发育频率低, 空间上以孤立分布为主。由于目前600 m× 1 000 m和600 m× 800 m井网, 无法充分控制含气砂体, 无法动用井间剩余储量, 应是下步井位优化部署的可选方向。
(4)通过不同剩余储量类型研究, 制定了苏20区块井网加密方式, 实施效果显著。
(编辑 唐艳军)
[1] |
|
[2] |
|
[3] |
|
[4] |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