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入勘探开发中后期的油田,应用小井眼侧钻井技术,不但可以节省油气开发成本,而且可以有效提高
采收率,恢复老区块的产能。针对小井眼侧钻的复杂井况条件,提出了应用定量荧光录井的差谱技术有效识别真
假油气显示,利用其分析参数及解释图板对储集层进行解释评价的方法。在介绍定量荧光录井技术原理的基础
上,总结出常用钻井液添加剂的荧光特性及影响程度,并通过对样品的图谱形态分析和参数特征研究,建立了原油
性质判别标准、储集层解释评价标准及解释图板。应用结果表明,其油气层解释符合率达到88.6%,油气发现率
100%,为老油田增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针对寻找油气藏的难度越来越大的现状,为了提高塔里木油田油气水层录井综合评价解释符合率,对三
维定量荧光录井技术的基本原理、不同储集层三维定量荧光基本特征、评价方法以及应用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
自2003年以来,在大量实验研究基础上,按储集层性质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油质分别建立了解释标准,并结合核磁
共振录井资料建立了解释图板,在应用中效果显著,油气水层综合解释的符合率不断提高,2006年符合率达
92.59%,为油田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可靠依据。
作为一种钻井新工艺,空气钻井由于其大幅度提高钻井时效的优势,在钻井施工中广泛应用。为了使综
合录井技术适应空气钻井提出的新要求,综合录井应从工艺、手段及方法上进行改进和调整,为此在介绍空气钻井
原理的基础上,结合空气钻井在川东北普光气田的应用情况,提出了空气钻井条件下综合录井气体和岩屑采集、岩
屑描述、异常预报监测等提高地质录井质量的有效方法,并在工程异常监测方面,系统分析了地层出水、钻具断落
和井下燃爆的识别,对空气钻井条件下的综合录井作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针对王徐庄油田沙一下亚段碳酸盐岩储集层裂缝系统研究过程中,由于地貌关系无法进行地表露头调
查、岩心资料欠缺、测井资料陈旧等问题,对王徐庄油田的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从储集层裂缝的微观特征入手,
开展了碳酸盐岩储集层裂缝研究,确定了沙一下亚段碳酸盐岩储集层裂缝研究的基本思路和采用的3种技术方
法:利用灌注示踪剂检测分析评价储集层裂缝系统和方向;依据油水井注采动态关系分析井间裂缝连通性及展布
方向;利用构造形迹特征判定裂缝展布方向。研究过程中结合前人对王徐庄油田沙一下亚段碳酸盐岩储集层裂缝
的研究成果,分析裂缝平面展布及其形成的成因机理,认为裂缝系统明显改善了碳酸盐岩的渗透能力,其分布明显
受断裂带的影响和制约,在与目前所认识的裂缝带不具连通性的地区,剩余油较为富集,可考虑部署评价井。
岩屑图像录井技术的岩屑采集环节直接关系到对岩性和含油岩石的准确识别,针对PDC钻头普遍使用
及空气钻井技术推广应用所造成的录井岩屑细小甚至呈粉末状的状况,通过对岩屑图像采集过程中白平衡校正、
岩屑的粒径及其存放时间以及钻井液添加剂水膜等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制定出岩屑图像采集参数标准,通过实
施岩屑图像采集的标准化、规范化,为准确识别岩性及含油岩石提供真实、清晰、系统的基础图像信息。在四川盆
地普光构造、东濮凹陷文留构造的应用表明了该标准,在空气钻井条件下对岩性识别及现场快速识别油气层的作用。
针对辽河油田红星地区缺乏系统的油气层判别标准,导致测井一次解释结果与试油、试采结论符合率相对较低,达不到实际开发要求的情况,对该区东营组和沙河街组沙一段储集层进行了深入研究。统计分析了储集层测井响应的初步判别特征;结合测井、录井、试油及试采资料分析,分别给出了油层“四性”———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的判别标准下限,即岩性下限为细砂岩,物性下限为≥16%、K≥10×10-3μm2,含油性下限为油浸,电性下限为R≥150Ω·m、Δt≥260μs/m;对于气层,利用声波时差与中子伽马比值交汇图识别效果较好,统计分析得出东营组气层判别标准下限Δt为300μs/m、qN/qN-S为1.20,沙河街组沙一段气层标准下限Δt为265μs/m、qN/qN-S为1.30。应用上述标准下限进行综合分析,在红星地区发现了一次解释未发现的新油气层,提高了该地区的油气储量。
PDC钻头钻进过程中,钻速快、钻时小、岩屑破碎严重、烃类物质损失大,造成在录井时岩性和油气显示难
以识别、层位难以卡取。为解决以上录井难题,将钻时比例放大法、微钻时曲线对数放大法及岩屑图像放大方法应
用于PDC钻头录井中,经过试用证实,这些放大方法初步解决了上述录井难题,具有较好的效果。
充氮气钻井技术适用于低压、低渗透率、裂缝性油气藏以及老油田的开发,它具有保护油气层、增加单井
产量、提高钻井速度的优势,然而它对钻井过程中的录井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此,从消除影响准确识别油气显示
的角度出发,分别阐述了充氮气钻井条件下对录井的影响因素、显示特征、录井的应对举措、油气层的识别及录井
综合解释评价的方法和途径,认为应用气测录井结合定量荧光、地化、常规地质录井以及地层水氯离子分析,是充
氮气钻井条件下评价显示层的有效方法。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对充氮气钻井条件下油气层显示的识别与评
价是有效和可靠的。
针对胜利油田部分井在东营组、沙一段、沙三段和沙四段等高电阻率地层中出现明显自然电位异常,造成
岩电不统一与解释失误的情况,结合现场实例对高电阻率地层自然电位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电阻率地
层的自然电位异常不能同砂岩渗透性地层那样利用曲线半幅点确定地层顶底界面,其形成的自然电位异常相对于
渗透性地层的异常来说是一种“非正规异常”。为此提出了高电阻率地层的综合解释方法应考虑复查落实岩性、分
析测井曲线、确定分层界线和评价储集层4个解释对策,指出评价高电阻率地层的储集性时,必须结合岩性、其他
测井曲线以及分析化验资料综合分析才能作出合理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储集层为低渗透、特低渗透储集层。该盆地姬塬地区长2段、长4+5段地层
由于受储集岩中黏土矿物赋存状态、层间水、束缚水含量和地层水矿化度等因素的影响,局部形成低电阻率油层,
给常规录井、测井带来一定的困难。储集岩热解技术作为成熟的地化录井技术,在储集层含油性判别方面具有明
显的优势,热解烃总量主要反映储集岩油气充注程度,是有效的储集岩含油性判别指标。应用地化录井技术,通过
对实际资料进行分析,认为研究区长2段、长4+5段油层段储集岩热解烃总量大于10.0mg/g,油水同层段储集岩
热解烃总量为5.0~10.0mg/g,含油水层段储集岩热解烃总量为2.5~5.0mg/g,水层段储集岩热解烃总量小于
2.5mg/g。分析结果表明,应用该指标对低电阻率油藏的判别效果相对明显。
数字滤波器与传统的模拟滤波器相比,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好和操作灵活等优点。为适应油气勘探开发
向精细化解释评价方面发展,数字滤波器取代传统模拟滤波器已成为随钻测量仪器发展的趋势。从这一角度出
发,探讨了基于窗函数的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方法以及选取窗函数应该考虑的因素,并结合油气勘探随钻测量
的特点,提出了将数字滤波技术用于无线随钻测量仪器,实现实时滤波的软件设计思路。实验室仿真和现场试用
结果表明,依此设计的滤波器各项技术指标完全符合钻井现场的使用要求,具有实用价值。
为了探索石油钻井过程中利用红外光气体检测技术实现烃类气体检测的可行性,依据红外光吸收技术原
理,进行了介绍了利用红外光气体检测技术对不同体积分数的甲烷、乙烷、丙烷、异丁烷、正丁烷和混合烃气检测分
析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注样气体体积分数与检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超过了0.95,最高接近1。从现场应用角
度,列举了两口井应用红外光和色谱气体检测技术异常显示井段的全烃曲线,结果表明两曲线特征基本相同,而且
特征明显,可满足现场气体录井要求。由于各烃组分红外光谱吸收波长比较接近,难于区分烃组分,尚该方法用于
烃组分的检测需进行深入研究与实验。
榆树林油田尚12区块扶杨油层断层发育,油藏类型复杂,流体识别相对困难,给油气水解释带来一定难
度,造成解释失误偏多。针对这一状况,对该区资料进行全面复查,经过系统的分析研究,总结了岩心、岩屑、井壁
取心实物的含油颜色、饱满程度、油气味、物性、系列对比以及气相色谱、镜下荧光等特点。将岩石热解参数与测井
参数有机结合,建立了尚12区块扶杨油层解释图板,完善了解释标准,改变了传统的解释方法,较好地解决了疑难
储集层流体性质识别问题,达到了精细解释的目的。通过SH12-2井、SH4-102-56井的应用实例,对该方法的应
用效果进行了说明,为新井解释和老井复查提供了依据,在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济阳坳陷车镇凹陷套尔河洼陷CH66区块在沙三下亚段砂砾岩体首获高产油气流,使碳酸盐岩砂砾岩体
油气藏成为勘探热点,为寻找此类型油气藏提供借鉴经验。从进一步探明该砂砾岩体特征与油气分布情况角度出
发,综合利用大量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识别出该段地层为滑塌浊流相沉积,具湖底扇沉积特征;从地层构造层序、
储集层特征、砂砾岩体分布、油气藏控制因素及油气藏类型等方面研究了CH66区块碳酸盐岩砂砾岩体含油性。
砂砾岩体储集层储集空间主要为孔隙,次为裂缝。微孔隙、微裂缝等多种储集空间发育是沙三下亚段砂砾岩体储
集层获高产的关键,油气分布受储集层物性及高压“流体封存箱”空间展布的控制,建议布深井,加强洼陷带沙三下
亚段类似砂体的勘探。
从适应井场信息化建设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基于超低功耗无线收发OEM 模块设计的无线传感局域网系
统组成的钻井现场多参数监测系统,实现了钻井现场的多参数数据采集无线监测设计和应用,阐述了该系统硬件
和软件的设计方法。通过构建节点之间合理的通讯协议,有效地解决了控点与节点、节点与节点之间的数据中继
和传输问题,确保了钻井现场的数据传输可靠性。应用实例证明,采用低压低功耗无线传感网络系统在钻井现场
的安全可靠,为录井设备新一代无线数据采集系统的进一步革新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为了获得更大的石油地质储量,随着超深井、水平井、大位移井的增加以及石油勘探逐步向复杂区块转
移,井下情况越来越复杂,钻井过程中使用混油、有机添加剂对钻井液污染情况增大,给录井油气层的识别带来困
难。尝试用差分色谱分析法来应对上述难题,介绍了差分色谱分析的工作原理、流程、实现方法及差分色谱分析参
数的应用。现场的应用结果表明,差分色谱分析可以解决现场录井中真假油气显示的识别问题,对钻井液有机添
加剂的使用以及混油、钻井液污染等情况下的录井工作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从提高气测录井解释评价符合率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试油数据的构建、挂接、查询与维护过程及其在气测
录井油气层解释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数据库环境下气测录井解释评价模式,即首先构建试油
数据库,然后通过调用试油数据库数据对现场通用型解释评价图板进行校正,从而形成具有区域地质解释特征的
解释评价校正图板,再通过调用数据库邻井数据进行对比得出最终解释评价结果。此模式运行可靠,解释评价符
合率高,可作为依据计算机信息化技术进行气测录井解释评价的一种有效手段。
针对泌阳凹陷稠油区油层埋藏浅、成岩性差、地层相变严重、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在分析该区稠油形成原
因和气测异常特征的基础上,认为在该稠油区钻大斜度井及水平井时,应用气测录井进行地质导向反应速度快、抗
污染能力强、可有效恢复岩性剖面的优势。根据该稠油区气测录井的全烃和甲烷特征,结合钻时及相关录井资料,
以XD1井大斜度定向井为例,阐述了适用于该区的气测录井的地质导向和油层解释方法。实际应用情况表明,气
测录井结合钻时进行该稠油区钻井过程中的地质导向,使用比LWD等先进装备具有开发成本低、技术上简便可靠
的特点,且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