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数智应用
    王重云
    录井工程. 2024, 35(2): 34-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2.006
    为降低钻井现场作业人员数据汇报工作量,规范数据汇报过程,设计开发了基于中油即时通信的钻井数据推送平台。通过对业务现状和需求进行分析,明确以中油即时通信作为推送渠道,确定了推送内容和推送策略,基于.NET框架开发了钻井数据推送平台软件并应用于生产数据推送。实践表明,利用中油即时通信进行数据推送与人工数据汇报相比,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数据更加安全的特点,有助于提升数据汇报工作效率和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 解释评价
    张文雅, 刘建新, 范伟, 胡海海, 王习军, 许玉青
    录井工程. 2024, 35(2): 103-1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2.016
    国内煤层气历经30年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1 200 m以浅煤层,随着浅层煤层气资源的逐步枯竭,深层煤层气资源的利用已成为必然趋势。鉴于深层煤层气评价在录井属于新领域,近两年针对深层煤层气多口新钻井围绕地质-工程“双甜点”评价开展技术攻关,结合之前在国内各浅层煤系气市场服务成果,通过优选适用于深层煤层气的录井技术系列,从岩性、脆性、烃源岩特性、含气性4个方面揭示储层的情况,形成了深层煤层气的录井分类评价方法。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长庆油田深层煤层气15口井评价和压裂选层方案设计,凸显了录井技术多信息综合评价的技术优势,满足了深层煤层气非常规储层勘探开发的需求。
  • 专家视点
    王强, 谭文静
    热蒸发烃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在以往的应用中主要基于正构烷烃的峰型、碳数范围、主峰碳等参数来判定储层特性,而对于与之伴生的异构烷烃等不可识别烷烃的碳数分布特点鲜有研究。以东营凹陷油气层为例,通过试验观察发现,不可识别烷烃数值的大小与油气层的含水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为此,开展了不可识别烷烃与油气层含水性的相关性研究。首先对热蒸发烃气相色谱分析中产生的不可识别烷烃采取分区定名并读取其峰面积,然后进行各个分区峰面积叠加,计算不可识别烷烃总峰面积,最后利用不可识别烷烃总峰面积分别与热蒸发烃定量总峰面积、正构烷烃总峰面积的比值两个参数来辅助进行储层油气水层综合解释评价。现场应用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提高储层解释精度。
  • 解释评价
    高永明, 何理鹏, 周金堂, 邓永辉, 孙本飞
    录井工程. 2024, 35(2): 115-1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2.018
    陆丰X-1油田礁灰岩油藏整体是一个构造边水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含油丰度和原油性质变化大,孔隙水类型复杂,低渗透储层含毛细管水,常规测井难以识别,但地化录井对于储层含油性、原油性质和含水响应特征十分敏感,故对该油田低电阻率和低气测显示的储层评价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不同孔隙水类型储层地化录井响应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是指储层含水后含油丰度降低,表现为含油气总量和色谱总烃面积减小,原油性质变差,表现为油产率指数下降;个性是指低渗透率储层含毛细管水,表现为Pr/Ph变大。常规储层含自由水,表现为Pr/nC17和Ph/nC18明显升高。利用地化亮点等地化录井特征参数对陆丰X-1油田6口开发井礁灰岩储层含水进行识别取得良好效果,储层解释符合率达90%以上。应用结果表明,地化录井在储层评价、储层含水识别、随钻地质导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专家视点
    刘达贵, 冯雪, 童川, 杨紫彦, 杨琳, 陈雷
    录井工程. 2024, 35(2): 22-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2.004
    为了使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四川盆地致密砂岩为研究对象,探讨岩屑核磁共振录井的适用性。分析了相同层段、不同颗粒直径的岩屑核磁共振孔隙度和渗透率,建立了岩屑核磁共振孔隙度与岩心实验室测定孔隙度、岩屑核磁共振渗透率与岩心实验室测定渗透率的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柱塞岩心样品,核磁共振孔隙度与岩心实验室测定孔隙度、核磁共振渗透率与岩心实验室测定渗透率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99、0.86;相同层段、不同颗粒直径的岩屑,核磁共振孔隙度与岩心实验室测定孔隙度、核磁共振渗透率与岩心实验室测定渗透率对比,随着岩屑颗粒直径变小,相关系数r值均减小,相关性变差;岩屑颗粒直径不小于3 mm时,核磁共振孔隙度与岩心实验室测定孔隙度相关系数r值均不小于0.90,核磁共振渗透率与岩心实验室测定渗透率相关系数r值均不小于0.73。这表明录井现场PDC钻头岩屑颗粒直径也能够满足核磁共振录井技术的应用。
  • 装备研发
    妥红, 张以军, 张耀先, 杨明清, 解俊昱, 刘华阳
    录井工程. 2024, 35(2): 44-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2.008
    钻井液池体积参数变化是钻井液液量增加或减少的直接显示,也是判断和预防溢流、井漏的关键参数。由于钻井液液面受搅拌器搅拌的影响,波动剧烈,给综合录井仪钻井液池体积参数准确监测造成一定的干扰,影响到溢流和井漏等工程异常的判断,也是录井作业的一个难点。为此,研发了钻井液罐液面抗波动装置,该装置由镂空式抗波动管、安装卡箍、传感器安装支架3部分构成,可大幅减少钻井液搅拌器的影响。通过现场在同一窗口安装两个同型号传感器进行监测对比得知,钻井液罐液面抗波动装置有效地降低了液面波动干扰,提高了溢漏等关键井控异常监测的精确性,为钻井工程实时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确保井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 解释评价
    谢文敏, 马自安, 张君, 陈海涌, 李国宏, 郭小虎
    录井工程. 2024, 35(2): 110-1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2.017
    核磁共振录井近些年应用效果显著,可实现对现场岩石物性的快速分析,评价孔隙结构,定量分析含油气饱和度、可动流体饱和度、束缚流体饱和度等重要参数,但在流体性质识别方面,由于受T2截止值,以及可动流体、束缚流体饱和度及孔径分布等重要参数计算误差的影响,制约了核磁共振录井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引入核磁共振谱图分段技术(按照横向弛豫时间分段)对核磁谱图进行处理,依据重构的信号重新计算求取含油饱和度,并优选1~10 ms段含油饱和度与孔隙度建立二维解释图板,后期资料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解释符合率由75.6%提高到81.6%,提高了核磁共振录井解释评价精度,可满足现场快速识别流体性质的需要。
  • 工艺技术
    张明, 李润川, 余兆才, 于学勇, 王熊飞, 陈怡仁
    录井工程. 2024, 35(2): 80-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2.013
    四川盆地川南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变形强度不一,精细三维地震速度建模难度较大。以往地震速度建模更多侧重于深层目的层水平段的迭代校正,但丛式平台井在浅层非目的层段复杂工况(气侵、溢流、漏失、掉块等)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钻井时效和施工安全,亟需建立深、浅层兼顾的精细地震速度模型进行时深转换。基于三维时间域地震数据,通过精细人工合成地震记录标定,结合层位数据和井数据,建立初始地震速度模型,并参考实钻邻井数据设置虚拟控制井,采用最小曲率插值和反距离加权插值相结合的方法,对初始地震速度模型进行优化,可快速实现深、浅层同时迭代校正,最终得到符合构造沉积特征的精细三维地震速度模型。在川南地区现场随钻地质导向过程中应用校正后的三维地震速度模型可以及时、准确地为钻井工程提供全层系风险预警和地质导向建议,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 数智应用
    任泽坤, 王舒迟, 刘欢, 刘吉源, 钱林华
    录井工程. 2024, 35(3): 1-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3.001
    油气勘探开发中,依靠现有模式实现勘探开发技术创新的空间越来越小,现有信息化、数字化成果已无法满足油气资源增储上产、降本增效的新需求。国内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经过多年探索实践表明,实施地质工程一体化是逆转油气储量下降趋势,实现高质量勘探开发的必由之路,为此提出了一套工程实施与地质研究一体化融合的应用方案,在整合现有油气勘探开发信息系统资源和应用模块,解决现有系统中存在的各类技术缺陷和应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油气勘探开发大数据和核心业务系统集成的地质工程多专业一体化协同决策平台。该平台采用包括数据采集层、网络保障层、数据存储层及数据应用层的标准化4层结构模式,由录井资料采集处理解释、录井地质大数据应用等7个核心模块组成,可为油气勘探开发数字化创新提供涵盖录井数据采集与解释评价、钻井工程施工、地质综合研究等业务的一体化服务支撑。该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拓展业务、提质增效的重要驱动,并不断推动油气勘探开发各专业由数字化向智能化的全面转型。
  • 专家视点
    姜维寨, 于伟高, 黎红, 孙红华, 郭素杰, 王灿丹婷
    录井工程. 2024, 35(2): 8-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2.002
    为解决井筒压力波动对气测全烃数据检测结果产生的影响,设计了一种模拟井筒压力波动条件下的气测录井模拟实验装置,进行相关影响因素的模拟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建立了全烃检测值校正标准。实验结果表明:全烃检测值随着钻井液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钻井液粘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当钻井液粘度为60 s时检测值最大。全烃校正模型在文安斜坡25口井的老井复查和8口新钻井进行了应用,解释符合率为84.6%,提高了5%,有效解决了气测全烃检测值在井筒压力波动条件下受钻井液性能影响的难题。
  • 工艺技术
    陈玉蓉, 陈勇, 赵天东, 郭琼, 柴晓武
    录井工程. 2024, 35(3): 11-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3.002
    近年来随着非常规油气藏的开发,油气勘探复杂程度显著上升,地下流体关系愈发复杂,增大了快速、准确评价地层流体,发现薄层、裂缝型、弱显示油气层的难度,为勘探开发提供决策依据的需求更加紧迫。针对复杂储层薄互层识别困难、非常规油气流体性质判识困难等难点,开展了基于气体分子光谱原理的红外光谱录井特色技术研究。该项技术分析周期≤8 s,在快速钻井条件下不易漏失油气层,特别是在油气水层随钻流体评价、裂缝型/薄层油气藏识别及储层精细划分与界线卡取方面更具技术优势。基于红外光谱气体录井技术,建立了储层能级谱图评价模型和储层流体性质评价标准,并在井场实际应用中取得较好效果,有效解决了在快速钻井条件下储层流体识别评价的难题。
  • 专家视点
    孙红华, 吴颖, 范伟, 张明扬, 于伟高, 胡曼
    录井工程. 2024, 35(2): 15-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2.003
    气测录井技术是目前钻探现场快速、准确判断油气层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气测数据受影响因素众多,导致气测录井数据的准确性有所降低。现阶段已有很多针对气测数据影响因素的研究,但鲜有井筒内气液两相流流型变化对气测数据影响的研究。为此,专门设计了一种利用螺旋管代替直管的气测实验装置,并验证了该实验装置的可行性;然后,基于Fluent软件建立了与气测实验装置相同参数的螺旋管数值模型,并据此模型给出了气测实验中各流型(泡状流、弹状流、段塞流、环状流和雾状流)的产生条件;最后,基于气测实验装置及各流型产生条件,开展了气液两相流流型变化对气测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1)全烃检测值随流型变化(泡状流→弹状流→段塞流→环状流→雾状流)而增大,且不同流型转变引起的全烃检测值变化仍有较大差异;(2)不同流型下全烃检测值均随钻井液密度增大而减小,且钻井液密度对气测数据的影响程度随流型变化而降低;(3)不同流型下全烃检测值均随钻井液粘度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且钻井液粘度对气测数据的影响灵敏度随流型变化而降低。通过研究气液两相流流型对气测数据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气测录井数据的校正精度。
  • 地质研究
    聂芬意, 姜宁宁, 李敏, 王博, 赵子豪, 何成山
    录井工程. 2024, 35(2): 147-1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2.022
    为确保大港油田滨海地区钻井安全,并最大限度提升钻井时效,从该地区已钻井发生的钻井复杂情况入手,分析引起该区域钻井风险的主要地质因素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研究表明:(1)研究区新近系馆陶组地层埋深较浅,岩石结构松散,底部发育不整合面,古近系沙河街组地层埋藏较深,原始地层压力高,气油比高,这些地质特征导致该区钻井风险较高;(2)研究区钻井复杂情况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漏失型,主要是井漏,二是溢出型,包括气侵、溢流和井涌等;(3)研究区漏失型钻井复杂情况的地质风险主要是馆陶组底部弱固结的砂砾岩及馆陶组底部的不整合面,溢出型钻井复杂情况的地质风险主要是沙一段异常高压和丰富的含气量;(4)应对漏失型钻井复杂情况地质风险的主要措施是排查馆陶组底部砂砾岩的空间分布,应对溢出型钻井复杂情况地质风险的主要措施是及时测试地层压力,并据此在钻井过程中实时调整钻井液密度。该研究成果可为滨海地区及地质条件相似的其他地区的钻井施工提供借鉴作用。
  • 工艺技术
    李阳, 郭明宇, 倪鹏勃, 李鸿儒, 符强, 黄子舰
    录井工程. 2024, 35(2): 49-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2.009
    地化录井受工程、地质条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往往造成岩石样品从井底到地表的烃类损失,不能很好地反映地下储层的真实含油气信息,因此需要一种合理准确的方法进行烃类损失恢复。针对渤海海域不同地区不同层位的岩屑值(自变量)与壁心值(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基于最小二乘法、梯度下降法及其衍生算法,以多元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两种方式来拟合研究区井壁取心数据。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使用标准方程法、岭回归、LASSO(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及弹性网进行回归拟合,非线性回归模型可使用梯度下降法和分段函数的拟合方法。对不同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对比可知,岭回归在计算线性关系的烃类损失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决定系数r2均超过0.7;基于岭回归分段函数拟合和非线性回归模型y=x/(b+kx)适合非线性烃类损失恢复。与传统的烃类损失恢复方法相比,使用量化的方式对研究区烃类进行恢复,更加科学全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工艺技术
    温海涛, 郭明宇, 李战奎, 张建斌, 苑仁国, 管宝滦
    录井工程. 2024, 35(2): 97-1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2.015
    相对渤中凹陷暴露型潜山而言,覆盖型潜山埋藏更深,平均井深超4 200 m,上覆地层岩性更复杂,界面处地层可钻性差别更小,潜山界面卡取过程中地质循环点选取困难,作业时效低。通过对渤中凹陷近年来已钻井潜山界面卡取情况及覆盖型潜山界面处钻井参数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渤中凹陷潜山界面预测误差概率模型,并通过筛选潜山界面卡取的敏感参数,计算参数变化率及权重系数,形成潜山界面卡取综合评价指数,进而建立了渤中凹陷地质循环指数模型。该方法在渤中凹陷覆盖型潜山井作业中应用效果好,作业时效得到明显提升。
  • 数智应用
    贾鹏
    录井工程. 2024, 35(2): 28-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2.005
    随着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所涉及的化学药品种类也越来越多,然而,由于化学药品的特殊性质和使用方法,化学药品的管理和使用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隐患。目前录井专业领域还是采用传统的手工纸质台账的方式进行化学药品管理,存在管理效率低、药品追溯能力差、使用和监控不到位等问题。基于微信小程序,开发了一套化学药品管理系统,从软件设计和系统实现两个方面介绍了系统的总体架构、功能模块和技术实现等内容,并在录井现场开展应用测试。该系统通过手机或电脑终端实现了化学药品全流程生命周期的便捷化、精准化管理,提高了化学药品的管理效率和质量。
  • 工艺技术
    马自安, 谢文敏, 李国宏, 谷兆兴, 陈海涌, 秦小虎
    录井工程. 2024, 35(2): 91-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2.014
    针对通过元素录井对岩性进行识别过程中存在的解释方法相对单一、精准度较差,尤其在地质导向中易出错等问题,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了一套元素录井水平井导向方法,通过计算机,利用数学方法对水平井目标层、上部围岩层、下部围岩层之间的不同岩性进行差异特征分析,从复杂的元素测量数据出发,利用主成分分析、夹角余弦相似度分析等算法进行分析并形成可视化二维图板,根据分析结果给出轨迹调整方案,指导钻头在目标层中水平钻进。该方法在鄂尔多斯盆地多口重点水平井进行了实际应用,均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提高了水平井油层钻遇率,也为水平井整体研究提供了十分有用的信息。
  • 地质研究
    陈家旭, 郭小文, 刘国全, 朱华汇, 邹磊落, 张绍辉
    录井工程. 2024, 35(2): 132-1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2.020
    我国多旋回叠合盆地在多期构造运动的背景下具备多期生烃、多期充注、多期成藏和改造的特征,厘定不同期次油气的成藏时间一直是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亟待解决的难题。综述国内外油气成藏年代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剖析了不同油气成藏年代学方法的主要特点和局限性,认为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经历了从早期传统的油气成藏年代学方法到现今油气成藏同位素测年法的发展,实现了定性或半定量向定量研究的重要转变,其中方解石激光原位U-Pb同位素定年法可以精确厘定多旋回叠合盆地中不同期次油气的成藏时间,将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推向了新的里程碑。据此提出综合运用多种油气成藏年代学方法相互补充、印证,进而得到全面的油气成藏年代信息,将成为现代油气成藏年代学在多旋回叠合盆地应用发展的重要趋势。
  • 装备研发
    邴磊
    录井工程. 2024, 35(2): 39-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2.007
    碳同位素录井可用于研究地下油气中碳同位素的组成和分布,进行油气成熟度判定和甜点识别。当前主要使用同位素质谱和同位素光谱进行手动注样的离线检测,由于其时效低、精度无法得到保障,不能满足实时录井需求。为此开发出一套自动进样系统,能够实时在线进行地层气甲烷、乙烷和丙烷碳同位素检测。该系统可与综合录井仪进行通信,将读取的实时地层气测数据传至碳同位素分析仪,依据气测浓度进行匹配稀释操作,配合后端碳同位素分析仪的色谱控制和光谱检测单元,完成全自动实时碳同位素测量,从而提高现场碳同位素录井分析速度和测量精度,降低现场人员劳动强度,为油气显示识别和地质断层识别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 工艺技术
    景社, 王雷, 于冬冬, 袁胜斌, 韩学彪, 曹英权
    录井工程. 2024, 35(2): 57-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2.010
    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油气藏流体类型比较复杂,结合PVT相态分析结果,储层流体以凝析气、挥发性油为主,在录测井资料响应特征上无明显差异,为井场随钻快速识别油气藏流体相带来困难。而油气藏流体相是产能评价、储量规模落实及开发方案制定的关键物性参数,传统的流体相识别方法主要是通过井下PVT取样分析获得,成本较高且存在作业风险。通过调研前人研究成果,将平湖斜坡带积累的4口井18层的PVT分析数据和算法相结合,首先利用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PPMCC)对9种正向参数进行线性相关性分析,优选5种强相关性参数作为雷达图射线参数,建立了平湖斜坡带雷达图流体相图板,然后以油气藏流体气油比、密度为因变量,以雷达图5项正向参数覆盖面积为自变量,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多参数气油比、密度预测模型,明确雷达图正向参数覆盖面积与油气藏气油比、密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基于PPMCC数据分析,优选C2/C3、(C1+C2)/(C3+C4+C5)、C2/(C3+C4)、C1/C3、(C1+C2+C3)/(C4+C5)共5项参数构成雷达图,从几何模型出发建立多参数气油比、密度预测模型。通过在5口井14层的验证应用,气油比的平均预测误差为11.55%,密度的平均预测误差为4.71%,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可实现对油气藏类型快速、精确划分,应用效果明显。
  • 工艺技术
    施强, 唐诚, 蒲万通, 陈林
    录井工程. 2024, 35(2): 70-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2.012
    川西南筇竹寺组是四川盆地深层海相页岩气新热点,为深化地质认识,探寻低有机碳含量却高产的机理,基于测录井、实验分析资料,利用地球化学法,通过计算相关元素比值并与有机碳含量等开展相关分析,对有机质富集影响因素与有机质富集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富集主要影响因素有古氧化-还原环境、古生产力、陆源输入等,而且有机碳含量与P、Zr等元素正相关。研究认为该区有机质富集成藏基本条件是具有较强古生产力与陆源输入快速沉积,在上覆良好盖层条件下形成了贫氧的还原环境,进而以录井元素为基础,利用机器学习算法,随钻获取有机碳含量,探寻水平井轨迹方向有机质分布差异,为该区深化页岩气成藏认识提供更丰富素材。
  • 工艺技术
    李琰, 林昕, 杨柳河, 吴东昊, 李鹏飞, 李书忠
    录井工程. 2024, 35(2): 65-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2.011
    渤海浅层河流相油田存在储层薄、砂体相变快的特征,在水平井着陆过程中,由于目的层构造深度及砂体平面展布均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受常规边界探测工具和常用预测方法能力的限制,水平井着陆难度很大。为了提高薄层水平井着陆的成功率引入超深边界探测法,以其远距离探测地层信息的能力在水平井着陆过程中辅助对目的层深度进行预判,从而实现主动导向调整。渤海K油田4-1区块内A井的成功应用证实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在油藏地质条件复杂的河流相储层中该方法可以准确预测目的层位置,提高了水平井着陆成功率。
  • 地质研究
    袁勋, 李超, 崔名喆, 何芬, 张立安
    录井工程. 2024, 35(2): 140-1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2.021
    渤海A油田东三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实钻井揭示砂岩含量介于5%~65%之间,局部地区储层内部发育5.4~22.6 m厚火成岩,呈层状分布。东三段储层可划分为火成岩发育区及水下分流河道、远砂坝、席状砂发育区,精细井震标定研究表明,地震振幅属性与不同相带地层结构有较好相关性。通过开展基于不同沉积相带复杂地层结构的正演模拟实验,建立了砂岩含量与地震振幅关系。结果表明:当岩性为砂岩、泥岩互层时,均方根振幅值在1 160~4 808之间,砂岩含量与均方根振幅值呈现三段式关系;当岩性为砂岩、泥岩及火成岩互层时,均方根振幅值高于7 266,砂岩含量随均方根振幅值增大而降低。通过井点校正得出不同相带内砂岩含量与均方根振幅值的函数关系,分区带定量刻画了渤海A油田东三段砂岩含量分布。将该成果应用于地质精细建模中,优化20口开发井井位部署,单井砂岩钻遇率平均提高22.3%,通过模型预测,提高采收率1.2%。
  • 工艺技术
    邴磊, 倪朋勃, 张文颖, 杨毅
    录井工程. 2024, 35(4): 26-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4.005
    现场岩性准确识别在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勘探难度增加,现场岩性识别难度也相应加大。针对现场随钻地层岩性识别的难题,提出一种基于随钻数据的岩性智能识别方法,通过对随钻地层元素和钻井参数进行分析,提取特征向量,建立不同岩性的多特征样本库,并用最大最小蚂蚁系统优化算法的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实现了基于随钻数据的岩性智能识别。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随钻岩性识别中,对非特征提取数据与特征提取融合数据所构建的MMAS-GRNN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于多源信息特征提取融合数据建立的MMAS-GRNN模型地层岩性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0.71%,比基于非特征提取数据的模型准确率高出了4.76%,展现出特征提取融合后的多源数据在地层岩性识别效果方面的优越性。
  • 工艺技术
    唐莉, 殷文荣, 黄叶海, 毛勇军, 陈勇, 柴晓武
    录井工程. 2024, 35(3): 52-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3.008
    塔河南岸是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增储上产的主要区域之一,以深层、超深层为主要勘探目标,但受二叠系火成岩发育影响,在钻井过程中,井漏、卡钻事故频发,严重制约了钻井提速。为此,在钻完井阶段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提前进行井下事故复杂预警,减少钻井过程中工程事故复杂。即钻前利用地震、测井、录井识别方法,总结火成岩分布规律及火成岩相组合方式,进行单井岩性预测,建立地质风险预测模板,以此指导钻头选型,同时提前制定防漏措施;钻中利用元素、全岩、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录井技术组合,从“化学成分+微观结构”角度识别火成岩岩性,建立火成岩识别标准,进行火成岩岩性识别,实现现场精准卡层、裂缝识别、可钻性评价,从而进行实时风险预警;钻后总结施工经验,完善二叠系火成岩段安全钻井提速模板,对后续钻井提供指导。运用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为优化火成岩发育区钻井施工提供了地质技术支撑,有效降低了区域事故复杂率,提升了钻井时效。
  • 工艺技术
    宋金鹏, 杨敬博, 代俊杰, 帅士辰, 周繁华, 段志勇
    录井工程. 2024, 35(3): 19-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3.003
    做好碳酸盐岩储层异常高压随钻预测,是降低溢流、井漏风险发生概率的关键。针对塔里木盆地富满地区一间房-鹰山组碳酸盐岩储层异常高压预测难题,通过岩矿扫描录井技术,获取与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异常高压相关的孔隙度、裂缝数两个参数,引入反映裂缝复杂程度的裂缝复杂指数,并建立孔隙度与裂缝复杂指数图板,对塔里木盆地富满地区一间房-鹰山组碳酸盐岩储层异常高压进行识别和预测。以塔里木盆地富满地区FD 1井为例,应用孔隙度与裂缝复杂指数图板能有效表征碳酸盐岩储层异常高压段,为该地区碳酸盐岩储层异常高压研究和预测提供了一个新方法,也为下一步勘探开发提前采取工程措施,降低溢流、井漏风险发生概率提供技术支撑。
  • 解释评价
    李正
    录井工程. 2024, 35(2): 125-1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2.019
    通过对河北省宣化东部施工的ZY 1井的地层岩性发育特征、气测录井、含气量测定以及等温吸附试验、气体组分及甲烷碳同位素测试数据分析,对该区煤系地层综合气含气性进行评价,最终证实:该区青白口系下马岭组、中-下侏罗统下花园组地层中发育多段垂向空间叠置特征明显的暗色泥页岩、煤、致密砂岩沉积地层;气测录井发现气测异常层8层,均存在于下花园组地层中;含气量测定数据显示泥页岩层总含气量介于1.10~8.30 m3/t之间,平均值3.60 m3/t,煤层总含气量介于2.78~14.80 m3/t之间,平均值7.17 m3/t;等温吸附实验显示泥页岩兰氏体积介于3.33~6.49 cm3/g之间,平均值4.78 cm3/g,煤层兰氏体积介于12.29~21.67 cm3/g之间,平均值17.75 cm3/g;气体化学组分以甲烷为主,平均值91.27%。通过分析气体甲烷碳同位素测试数据认为,该区气成因复杂,热成因、生物成因、次生热成因均存在。综合分析,该区具有较大的煤系地层综合气资源勘探潜力。
  • 解释评价
    张建山, 李娟, 李冬蕾, 张君子, 孙江虹
    录井工程. 2024, 35(3): 69-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3.010
    全烃数据是解释评价中的重要参数,由于全烃峰形形态的评价主要依靠肉眼识别,主观因素占比较大,其应用效果受到一定限制。为了实现全烃峰形形态的定量化评价,从全烃曲线基本原理出发,先通过梯形分割计算出全烃峰形的绝对面积,再通过其绝对面积与矩形面积的比值建立全烃峰形相对面积计算方法。基于全烃峰形绝对面积、相对面积与全烃最高值、甲烷相对百分含量建立解释评价图板,区分流体性质的效果良好。该方法在霸县凹陷岔河集油田进行应用验证,符合率达77.3%,可以满足生产需求,为全烃峰形形态的定量化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工艺技术
    丰帆, 杨毅, 熊亭, 袁胜斌, 曹英权, 崔玉良
    录井工程. 2024, 35(3): 33-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3.005
    在油气勘探中,随钻判识天然气成因类型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实时反映重要的油气地质信息。目前随钻判识天然气成因类型方法少,针对判识方法多元性的问题,选择白云凹陷作为研究区域,利用FLAIR录井技术,以乙烷碳同位素判识储层的天然气成因类型和储层对应的FLAIR录井3个敏感参数C7H14、nC7、C7H8为研究对象,借鉴C7轻烃系统三角图判识方法,建立了适用于白云凹陷的天然气成因类型判识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与天然气成因类型密切相关的FLAIR敏感参数建立的新C7轻烃系统三角图判识方法,可以准确鉴别油型气和煤型气,在随钻判识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可为油气成藏特征及运聚分布体系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依据,具有推广价值。
  • 工艺技术
    陈丹, 吴萍, 李金蓉, 何硕, 吴晓
    录井工程. 2024, 35(3): 39-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3.006
    自然伽马能谱录井技术在岩性识别、地层划分、储层识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操作人员的操作差异、钻进过程中钻井取心以及井漏等钻井复杂导致的岩屑量不足均会造成测量数据出现偏差。通过开展自然伽马能谱数据影响因素实验,分析了检测时长、岩屑样品充填方式、岩屑颗粒粗细、样品干湿程度、样品质量对测量数据的影响程度,认为样品质量是影响自然伽马能谱录井最重要的因素,其辐射伽马总剂量率与岩屑质量呈线性关系。基于实验结果,形成了一套适用于现场的规范性操作,在取样条件受限导致样品质量不足时,利用辐射伽马总剂量率与样品质量线性关系可进行参数校正。
  • 数智应用
    贾鹏
    随着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持续获得突破,为满足页岩油气钻井工厂化施工模式以及钻测录定等一体化施工需求,“井工厂”模式应运而生。但在井场施工、后方管理、数据应用等多个方面,钻测录定等专业还是独立运行,缺少协调管理手段,存在业务运行比较分散,软件难以集成、数据难以共享共用等问题,缺少统一的综合应用平台满足“井工厂”模式的需求。基于“井工厂”模式,通过构建一种跨专业、跨区域、跨组织的可实现各专业技术之间有机融合、多方实时共享、协同联动的一体化决策支持平台,满足了地质工程一体化施工需求,对智能油气田建设与智慧油气田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 解释评价
    屈凯旋, 于春勇, 彭力, 孙皓, 孙春辉
    录井工程. 2024, 35(3): 89-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3.013
    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储层非均质性强,气水关系复杂,流体测井响应特征不明显,导致常规测井参数交会图法对储层流体性质的识别符合率较低,且容易引起误判,严重制约了气田的勘探开发。基于灰色关联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一种致密砂岩储层流体性质测井解释新方法,并利用苏20区块西南部30口井112个试气层位资料对该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首先利用灰色关联法优选出对储层流体性质变化反映最为敏感的声波时差、补偿密度、补偿中子、孔隙度和声波时差-补偿中子曲线幅度差(A1)共5种测井响应参数,在此基础上,开展主成分分析,构建了Y1-Y5共5个相互独立的主成分变量,并选取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6.99%的主成分Y1Y2来综合反映多维测井变量的原始信息,最后,利用Fisher线性判别法,建立了气水定量解释模型。应用新方法结合多种测井敏感参数信息对储层流体性质进行识别,整体解释符合率为86.6%,气层解释符合率达到92.3%,相对常规交会图法均有明显提升。同时,新方法在研究区盒8段实际应用中效果显著,进一步表明新方法能够为研究区致密气藏的高效开发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 工艺技术
    李琰, 杨柳河, 吴东昊, 徐昱, 秦磊, 殷小琛
    录井工程. 2024, 35(3): 63-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3.009
    渤海海域浅层岩性油藏具有目的层薄,砂体纵、横向变化快,砂体构型复杂等特征。采用较薄储层地质导向常用的“稳斜探顶”法往往出现着陆时钻穿目的层的情况,这给水平井的精确着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通过对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及对水平井常规着陆方法适用性进行分析和改进,提出了针对薄储层水平井的低井斜着陆地质导向方法,即稳斜找到目的层后立刻着陆,将剩余增斜段在水平段实施。该方法在H井的成功应用有效提高了薄储层水平井着陆的成功率,可为类似薄储层水平井的着陆导向提供借鉴参考。
  • 工艺技术
    张文颖, 袁胜斌, 刘畅
    录井工程. 2024, 35(3): 45-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3.007
    海洋勘探中潜山油气藏勘探技术的提高和突破,对录井在储层有效性评价方面提出更高标准的需求——潜山储层解释评价精细化和定量化。潜山储层的地质录井解释评价也面临数据多样化而使定性评价难度增大的问题,目前储层可靠性评估手段无法实现将多个地质录井数据降维,采用模糊物元分析法对气测录井、三维定量荧光录井、元素录井、衍射录井等多参数进行融合评价,可将多维降至一维,综合评价储层的物性和含油气性;依据工程录井参数的机械比能、机械比能基值引入孔缝指数,用其表征潜山储层的物性;最终通过模糊物元的综合评价指标和孔缝指数交会,将储层有效性的标准定量化,给潜山储层有效性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将该评价方法在某区块新钻井进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 工艺技术
    陈沛, 王瑞科, 杜坤, 曾烃详, 刘宏坤, 张书铭
    录井工程. 2024, 35(3): 26-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3.004
    传统地化热解技术在分析过程中存在烃类轻组分易散失的问题,这导致地化热解参数S0参数失真。轻质烃类散失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的热解校正恢复方法仍无法准确恢复样品实际的烃类含量,制约了传统地化热解技术对页岩油可动性的准确评价与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应用四温阶密闭热解录井技术评价涠西南凹陷页岩油可动性的方法,将该方法获得的SgS01值之和定义为四温阶密闭热解的S0,是现场岩石热解S0的35.7倍,由此实现了全组分烃类的梯度分析。基于四温阶密闭热解和现场热解TOC得到的涠洲X构造WYX 1井取心段含油饱和度指数OSI平均为258 mg/g,气态烃指数平均为0.085,轻重比平均为0.35,指示研究区页岩油可动性好,具备开采潜力。四温阶密闭热解录井技术可有效避免轻质烃类散失,实现了气态烃和游离烃含量的精确测定,还原了页岩的真实含烃情况,为海上页岩油可动性评价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 解释评价
    王佳, 杨毅, 刘娟霞
    录井工程. 2024, 35(3): 82-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3.012
    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渤海K油田持续增储上产遇到了瓶颈,低阻油藏逐步成为重要的勘探目标。然而渤海K油田馆陶组低阻油层的受控因素复杂多变,常规的录井和测井评价方法无法在随钻过程中有效、快速地识别低阻油层。针对渤海K油田馆陶组储层,深度挖掘电阻率受控因素、录井参数、含油气丰度之间的相关性,优选出气测录井、地化录井、三维定量荧光录井的特征参数,并结合电阻率,建立了地层流体多元参数解释评价方法。该方法能够在随钻过程中有效地识别低阻油层,将地层流体解释符合率提高至88%以上,从而为渤海K油田增储上产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持。
  • 解释评价
    马青春, 胡丰波, 陈勇, 曹现军, 张会民, 祝九洲
    录井工程. 2024, 35(3): 75-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3.011
    针对压缩空气储能注采井地质特征、工程特征以及钻探过程中的技术难点,确定了录井技术评价方向,从3个方面开展了录井技术研究。依托XRD和XRF技术,经过饱和盐水实验,建立了石盐、石膏、芒硝的评价方法;依托综合录井工程参数,结合注采井在入腔卡层过程中的5个阶段,建立了工程异常状况预警标准;依托地质资料,结合工程要求,建立了压缩空气储能注采井卡层方法。经过现场施工7口井验证,工程异常预警18次,准确率为100%,中完卡准盐腔顶部准确率为100%,充分验证了上述评价方法的有效性,为后期压缩空气储能注采井钻探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和标准。
  • 地质研究
    周雪, 梁涛, 李虹潘, 姜鹏飞, 张惠, 陈峰
    录井工程. 2024, 35(3): 105-1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3.015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油气资源分布广泛,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对陕北志丹地区延长组长2、长6段储层成藏时间、成藏期次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既利于油田的精细化勘探,又能完善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油气成藏的认识。采取显微镜镜下观察及荧光观察包裹体特征,通过包裹体均一温度实验、冰点实验等对储层流体包裹体成藏期次进行划分。结果表明:陕北志丹地区延长组长2、长6段储层主要存在3类流体包裹体,分别为盐水包裹体、含液态烃包裹体及液态烃类包裹体;液态烃类包裹体在荧光照射下,多呈黄绿色及橙黄色,表明长2、长6段储层有机质成熟度达到中等水平;长2、长6段储层流体包裹体主要分布在石英加大边及石英愈合微裂隙中;均一温度分布连续,表明长2、长6段储层为一期充注,其均一温度主要分布于85~130 ℃之间,峰值介于90~110 ℃之间;盐水包裹体具有高温、中等盐度和中高密度特征;来源于有机质热演化时期形成的油气流体,成藏时间为111~100 Ma之间,成藏时间为早白垩世晚期。
  • 装备研发
    曾红恩, 王国庆, 许爱生, 高峰, 韩柱, 何标儒
    录井工程. 2024, 35(4): 20-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4.004
    录井现场缓冲罐内钻井液液面常随着泵排量、井底复杂情况的变化及一些人为因素影响而上下波动,为了使脱气器能够稳定脱气,需要根据钻井液液面变化对其进行人工调节。否则,钻井液液面过高易造成抽钻井液堵塞气管线,烧毁电机;钻井液液面过低脱不到钻井液,导致丢失气测数据。为节省人力、保证气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研发了全自动液位自调式脱气器,可通过超声波液位传感器对液面高度进行测量,进而驱动电机对脱气器吃液高度上下调节,自动应对缓冲罐内液面起伏、钻井液气泡过多等复杂情况。与传统脱气器相比,全自动液位自调式脱气器改变了调节驱动模式,实现了脱气器吃液高度自动调节,从而降低了劳动强度,提升了设备运行可靠性和本质安全,提高了气测录井数据的质量。
  • 解释评价
    郑彬, 张秀敏, 张静, 陈晓明, 胡端男
    录井工程. 2024, 35(3): 98-1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3.014
    海上中深层油气藏开发早期实钻资料少,地震资料品质差,储层横向变化快,纵向不同油组储层厚度、储层结构差异大,造成优势储层精确预测难度大。选取渤海D油田沙河街组一段开展储层展布主控因素分析,通过古地貌恢复、地震属性分析以及储层聚类分析对优势储层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D油田沉积早期储层受古地貌控制,优势储层发育于沟谷、斜坡带;沉积中期储层受古地貌及物源供给双重控制,优势储层发育于1井区西侧高部位;沉积晚期储层受物源供给影响,优势储层主要发育于1井区南东块。研究成果成功指导了D油田开发方案井位优化及随钻实施,取得较好效果,可为相似油田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