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大庆油田录井信息系统各应用系统采用独立的用户管理与身份验证方式且信息处于分割状态,不便
于用户访问及综合获取信息且系统管理烦琐的现状,探讨了基于SOP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思想应用微软的ASP.
NET2.0及其WEBSERVICE技术实现各应用系统功能整合并建立综合信息发布平台的基本思路,介绍了变用户
多点身份验证为统一身份验证的方式和途径,实现了基于中石油域用户名的统一身份验证和单点登录。通过综合
信息发布平台的建立和简化验证与登陆方式,增强了系统的可操作性和可扩展性,使系统更加安全可靠,对于企业
相关信息系统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PDC钻头的使用、空气钻井等钻井工艺的发展,使常规的录井方法难以准确识别岩性,水平井钻井也对录
井岩性识别和地层划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可对样品中的元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
此在大牛地气田开展了X射线荧光岩屑录井可行性试验。5口井岩屑X射线荧光分析结果表明,元素含量变化与
岩性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X射线荧光岩屑分析技术可作为录井岩性识别和地层划分的一种新手段。
随着欠平衡钻井工艺技术的推广,欠平衡钻井条件下气层发现与识别技术越来越引起录井行业的关注,
岩屑气分析作为一项配套新技术已引起录井技术人员的重视。岩屑气分析恰好能够消除欠平衡下、上部揭开的油
气层对下部储集层发现的干扰,弥补常规气测技术的局限。结合大庆油田的实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岩
屑气分析技术影响因素的分析、检测仪器的改进与配套、操作流程与识别异常方法的建立和应用,进行了实验研究
和探讨,给出了应用实例,验证了岩屑气分析技术在欠平衡钻井条件下发现与识别气层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天然气储集层富含CO2,随着勘探的深入进行,CO2气层的录井识别与评价难题已突
显,主要表现为异常发现和分层困难,无法定量评价。从CO2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分析入手,通过实验分析,确认
了CO2气层录井出现分层和评价困难的主要原因是CO2在水中的高溶解度、高扩散性和溶于水后产生的弱酸性。
进一步通过研究CO2与甲烷录井密切的伴生关系以及甲烷气的录井显示灵敏性,结合钻时、CO2与甲烷的相对含
量高低等录井参数,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初步建立了CO2气层的录井识别评价方法。
大港油田南部滩海区发育的沙一下亚段湖泊相半深湖亚相泥云灰坪和云灰坪微相区的碳酸盐岩储集层
是油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区域。该套碳酸盐岩储集层具有纵向非均质性较强,横向尚可连续对比的特点.由于其不
是较纯的碳酸盐岩层,而是成分较复杂的由碳酸盐岩、泥质、砂质组成的含泥含砂灰岩或含灰含云砂质泥岩,宜归
属于复杂岩性储集层。储集层孔隙类型主要是长石、方解石、白云岩局部溶解形成的次生孔以及微裂隙,储集层物
性较差,孔隙度一般为2%~8%,渗透率一般在0.1~2mD之间,属于特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储集层,综合评价
其为差的储集层,必须实施人工增产措施后才可获得高产的油气流。这套碳酸盐岩储集层酸敏程度为中等偏强-
极强,酸化后渗透率有所下降,从而对增产开发工艺技术的优选提出预示。
传统录井对岩性的识别主要靠人直接观察或借助光学仪器观察,获取定性的描述资料,这已不能满足当
前复杂油气藏勘探开发形势的要求,同时钻井工程工艺发展造成岩屑细小,给常规录井岩性识别带来难题,为此冀
东油田开展了X射线荧光岩屑录井试验。以冀东油田NP132井、NP101井和L109X2井为例,验证了X射线荧
光岩屑录井在识别砂泥岩和玄武岩剖面的效果,分析不同沉积环境下的储集层元素特征,阐述了如何辨别储集层
的物性、砂质是否纯、泥质含量及分布是否均匀等特性。通过对岩屑元素分析,实现了岩性的快速、准确、定量识别
和储集层的准确评价。该技术应用于水平井P238井的试验表明,X射线荧光分析获得的12种元素连续变化曲
线,包含着丰富的地质内涵,对岩性、物性、沉积环境的识别和地层层位的划分更准确,有助于定向井预测井眼轨
迹、卡准着陆点并及时地修正轨迹。由于该技术避免了资料的多解性,分析结果与岩屑录井同步,实时性和实效性
更好,有利于弥补其他技术的不足。
在高油价和石油勘探开发大投入的环境下,从录井行业如何抓住机遇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技术、快速
赶超其他勘探技术等方面分析了录井技术进步面临的问题,即缺乏宏观的行业技术发展战略,技术研发投入不足,
工艺技术与勘探开发大发展需要有差距,解释评价技术尚待进一步提高。探讨了录井技术发展的定位与方向,认
为不应再拘泥于实物信息的采集;要做足实时性这篇大文章,大力发展随钻测量技术及装备研发,力争早日实施相
应的技术服务;录井要在钻井信息化建设中大显身手,应加强录井信息远传技术及应用研究;加快井场信息集成的
研究,使录井信息增值。提出从机制上解决促进录井的技术进步、解决人才短缺这一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快设
立成建制的录井研究机构等对策。
为了充分发挥井场信息远程传输技术在石油天然气钻探开发过程中生产协调、井控管理和技术研究环节
的远程监控分析评价决策作用,渤海钻探工程公司大港录井分公司通过长达6年的研究开发和系统完善,综合利
用现场录井、无线通讯、计算机信息技术,形成了独特的集合化井场信息远程传输系统。在介绍信息集合化传输思
路、系统构成、关键技术、系统主要功能等方面的基础上,分析了该传输系统的应用效果和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多项
远端应用情况表明,该系统实用有效,具有使用推广价值。
使用PDC钻头钻进时,机械钻速快、岩屑细小、钻时变化不明显,造成地质录井困难。针对这一问题,选
择反映地层岩性特征的综合录井参数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在岩屑录井资料标定基础上确定参数的阈值,对岩性进
行分类,同时建立并更新各类岩性标准模型库,不断初始化隶属度函数,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对正钻点进行随钻岩
性判识。通过在关键井进行的识别模拟,并与岩屑录井剖面进行对比,其点对点识别精度可达80%以上,表明该方
法切实可行。
利用地化录井资料综合评价储集层流体性质是地化录井技术的主要用途之一。在西峰油田储集层流体
性质的解释评价中,首先通过地化录井综合图来判断地化录井数据的代表性,然后用地化含油性解释图板来判断
储集层是否含油,再用油质轻重分析图板来判断储集层油质的轻重,最后用地化含水性图板来判断储集层含水性。
理论分析与实践表明,结合这4个方面综合地分析就可以把握储集层中所含流体的性质,为准确评价储集层流体
性质提供了一种更全面、准确的解释方法。应用地化录井数据综合评价西峰油田储集层流体性质的方法,对于其
他油田地化录井解释评价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针对分支井钻井工艺的特点,分析了分支井钻井施工过程中钻井工艺对综合录井技术的挑战和要求,开
展了分支井综合录井技术的应用研究。结合分支井钻井施工工艺的特点,以常规录井技术为基础,探讨了应用录
井技术的方法和途径,分析了不同录井技术在分支井钻井施工中的作用及实现方式。认为在现有条件下,针对分
支井钻井技术及工艺要求,各项录井技术相互结合、取长补短、有机匹配,才能充分发挥综合录井技术优势,从适应
分支井钻井技术快速发展和特殊钻井工艺要求的角度出发,只有不断深入地开展分支井综合录井技术研究与实
践,才能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不可或缺的录井技术服务。
结合MAS快速录井仪软件系统工作流程,介绍了MAS快速录井仪软件系统的四大功能模块(输入模块、
采集模块、计算模块、输出模块)的设计思路、功能及其实现途径。现场多口井的录井应用表明,MAS快速录井仪
软件系统运行稳定,工作高效,对配套硬件的要求较低,免于维护,操作简单,非常适用于目前开发井技术力量配备
不足、人员少的现场工作。
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为保障选择水淹程度低和含油丰度高的层段进行射孔开发,开展了地化录井技
术在吉林油田水平开发井的应用研究。针对水淹程度评价和含油丰度分析在开发井解释评价中重要作用,从岩石
热解参数S0、S1、S2和热解气相色谱谱图形态以及正构烷烃含量入手,研究了地化录井参数在吉林油田注水开发
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开发井油气层含油丰度和水淹程度判别标准。应用实例表明,在水平井地质导向和投
产射孔井段的选择中应用效果明显,得到了甲方的高度评价和重视。通过在开发井中的广泛应用,不但提高了水
平井地质导向的成功率,还增强了优选投产射孔井段的能力。
为了满足数字化油田建设的需求,达到录井信息资源共享目的,迫切需要设计一种通用数据转换接口。
通过构建一种基于中间件XML的数据转换接口,可以完成综合录井仪之间的信息转换,利用JAVA语言适用于多
种操作系统的突出优点,将其作为实现数据转换接口的开发语言,解决了井场多种信息源难以相互兼容、录井信息
难以共享的问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录井信息的资源共享和综合应用。
核磁共振录井通过将储集层样品分析参数处理成t2弛豫谱图的形式,经系列运算可提供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和可动流体等储集层物性信息,但是t2弛豫谱图的处理过程复杂且缓慢,不便于快速解释评价。针对此情况,受微软公司Office软件包的一个特殊程序“宏”的启发,探讨了以该程序为基础应用于核磁共振录井资料自动化处理的4个环节,即创建移除井名宏、工作表排序宏、生成t2弛豫谱图宏和导出图表到Word宏。实际情况表明,以该程序为基础所形成的核磁共振自动化处理程序简单、实用、速度快,为储集层的快速解释评价创造了条件。
通过对储集层流体性质解释评价中各个相关因素的分析,找出主要的影响因素,应用数学理论中联系度
的计算方法,建立了以岩石热解参数和热解气相色谱参数为基础的储集层产液性质的解释模型。将该模型应用到
生产中进行校验,进一步减小人为误差,达到了计算机解释储集层流体性质的目的,可为储集层的解释评价提供有
力的技术支持,同时为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依据。实际应用表明,该解释模型取得了较高的解释符合率。
围绕萨北和喇嘛甸油田开发过程中厚层内夹层能否起遮挡作用的热点问题,从油层水淹机理分析入手,
利用井壁取心分析样品,应用地化录井分析技术,获得岩石热解、热解气相色谱、荧光显微图像等资料,从录井技术
分析方法的角度,通过对比夹层上、下油层被驱替后的变化,间接分析认识夹层遮挡作用。根据萨北和喇嘛甸油田
实际资料统计情况,归纳了夹层遮挡作用的界定标准,探讨了厚层内夹层的类型、厚度、位置及注采关系对上、下层
遮挡作用的影响,为了解油田开发中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以及提高对夹层遮挡作用的认识水平提供了新方
法。
超声波检测技术应用于录井过程中的钻井液池体积检测已经得到了普遍应用,然而将此项技术应用于钻井过程中钻井液含气量检测在国内尚未有相关报道,针对此项技术应用领域的扩展,大庆钻探工程公司地质录井一公司对欠平衡钻井条件下钻井液的气体检测进行了探索性尝。从应用超声波技术检测气液混相介质理论分析的角度出发,简介了超声波气体检测仪的工作原理,以试验为基础探讨了探头安装的源距、发射信号频率的选择依据,给出了检测信号强度与钻井液含气量的关系式。试验及初步现场应用表明,该仪器性能稳定、准确、重复性好,对于气测录井技术研究与发展具有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