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第19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08-12-25
  

  • 全选
    |
    工艺技术
  • 王志战 许小琼
    录井工程. 2008, 19(04): 12-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地层压力随钻评价是关系石油勘探开发成效的重要课题,在物探、测井、录井等勘探技术领域已分别采用
    不同的方法进行了相关预测和分析研究,其中物探、测井的压力评价结果常常用于油气井地质、工程设计时的参
    考,而录井的随钻dc指数法等压力分析和预报多被用于修正钻井设计,实时指导工程施工,避免井喷、井漏等风
    险。但以往的技术方法一是未能将异常压力的成因分类与地层压力评价方法有机结合,二是偏重于地球物理的方
    法研究、忽视了工程录井及新技术方法的研究。为此,从指导实践出发,对地层压力成因进行了系统分类,归纳出
    异常高压10种,异常低压6种;分析了地层压力随钻评价理论是基于岩石物理和孔隙流体异常于正常压实,它在
    检测参数上具备响应特征,指出了不寻常自生矿物的出现也可作为超压层的标志,评价中结合异常压力成因的分
    析更有利于解释结果的科学性;将随钻评价方法归纳为工程录井法、地质统计分析法和新技术法,并提出了dc
    数趋势线的变换原则,这是保障压力预测可靠性的基础。结合实例介绍了这些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强调在使用中
    注重方法组合,发挥不同方法的优势,实现不同压力成因条件下的准确评价。

  • 随钻测量
  • 刘树坤 汪勤学 梁占良 何天清
    录井工程. 2008, 19(04): 32-37,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信息交流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随钻测量技术的特点和优势,综述了国内外随钻测量技术的发展概况,重
    点介绍了国内随钻技术的引进及应用情况和技术及装备研发简况。并以大量统计分析资料和实例阐述了该技术
    的应用效果。基于对随钻测量技术发展前景的展望,认为随钻测量技术的应用将会日益广泛,录井行业应及早涉
    足随钻测量技术的研发和服务,谋划我国的随钻测量技术发展战略是当务之急,建议组建专业化随钻测量技术服
    务公司,通过试点积累经验。

  • 研究与探讨
  • 姜 萍
    录井工程. 2008, 19(04): 77-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提高《录井工程》期刊质量,扩大期刊影响,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该刊2004~2007年间的载文
    进行了分析。围绕载文量的增长、各栏目载文量、作者所属单位以及核心作者群、作者合著率等数据,进行了统计
    与分析,可以看出该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全年载文量不高、作者的层次偏低、基金项目论文重视不够。为此建议:
    拓宽稿源渠道、加强向高端人才约稿、提高基金论文载文量。

  • 解释评价
  • 贾 翠 竹
    录井工程. 2008, 19(04): 59-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辽河油田SH 2区块储集层具有中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和低可动流体含量的特征,由于储集层油质和物性
    的原因,该区块部分井虽然录井过程中显示较好,但试采时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应用核磁共振录井方
    法,在分析储集层物性特征基础上,指出了反映可动流体特征重要参数之一的储集层可动流体含量的意义,探讨了
    应用可动流体含量结合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解释油水层的参照标准和图板。在该区块11口井的应用表
    明,效果较好,解释符合率为87.3%。

  • 软件
  • 冯超英 敬军
    录井工程. 2008, 19(04): 62-64,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计算机技术和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录井完井资料实现网络环境条件下的验收创造了条件。针对开发
    井录井完井资料的网络化验收,结合录井数据远程传输系统,探讨了实现网络验收的要求、途径、关键技术和信息
    校验、反馈与输出的方式。通过将完井录井资料网络验收系统与录井数据远程传输系统有效结合实现网络化验
    收,不仅可减轻技术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而且对于拓展录井数据远程传输系统的应用范围,有
    效提高企业网络资源利用率,从而加快油田信息化建设步伐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 解释评价
  • 袁 胜 斌
    录井工程. 2008, 19(04): 46-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与传统意义上的气测录井系统相比,FLAIR气测录井系统的烃类气体检测分析不仅包括C—C,而且扩
    展到nC、nC、nC、C、C和C14,烃类气体检测能力的提高,为研究“重组分”在油、气、水层解释评价中的
    规律奠定了基础。从这一角度出发,以该系统在渤海和南海油田几口井的应用实践为例,通过“重组分”数据特征
    的统计分析,提出了依据“重组分”快速识别油、气、水层的原则与方法。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简便、可行,可作为
    现场快速评价油、气、水层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由于至今未在气井钻探中应用FLAIR,该方法对于水层和气层的
    识别尚无明确的界定原则。

  • 随钻测量
  • 张 绍 槐
    录井工程. 2008, 19(04): 26-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钻完井工程是一项复杂且高风险、高投资的系统工程,钻完井工程可产出大量信息,实现录井信息化、网
    络化和集成是保障安全、优质、低成本钻完井的重要前提。在系统介绍录井信息主要类别的基础上,综述了随钻测
    量技术现状,归纳了钻井液脉冲随钻测量、传输技术(mudMWD)的优缺点,分别就随钻测斜、随钻测井、随钻测压、
    随钻核磁共振成像测井、随钻地震与随钻垂直地震测井和随钻声波测井、随钻旋转导向和随钻地质导向等几种随
    钻信息采集、处理、控制和应用技术予以阐述,分析了mudMWD既是在用的主要服务技术又是制约钻井随钻闭环
    测控技术发展的瓶颈。并为推荐基于电子钻柱的智能随钻集成技术与智能钻井,介绍了智能钻井的基本理论、基
    本技术、作用与技术关键及难点。

  • 研究与探讨
  • 庞茂昌 郭明宇 邓强 王伯军
    录井工程. 2008, 19(04): 73-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深水钻井由于其钻井设备与工艺都与常规海洋钻井作业有很大的不同,给综合录井作业带来了一定的影
    响。通过对深水钻井作业设备和工艺方面特点的分析以及深水钻井录井实践,探讨了深水钻井对综合录井的影响
    因素,进而归纳提出了相对应的弥补方法和所采用的一些有效手段。

  • 工艺技术
  • 徐进宾 凌国春 郝涛
    录井工程. 2008, 19(04): 21-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钻井技术的进步和钻井工艺的不断创新,需要更多先进的录井方法和录井技术与之配套。钻井液定量荧
    光录井技术是通过对钻井液进行定量荧光分析来弥补因钻进或其他原因所造成的定量荧光资料缺失,因而更加适
    应钻井的需要。在介绍钻井液定量荧光录井原理、工艺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用钻井液含油质量浓度恢复储集层
    的含油质量浓度的方法,分析了恢复系数的影响因素,同时结合钻井液定量荧光录井的实际应用,就其特点和存在
    的问题进行了归纳。

  • 随钻测量
  • 李兴杰 何成山 马红 袁新龙 赵慧霞
    录井工程. 2008, 19(04): 38-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及时、准确地了解钻遇地层的压力及地层流体性质,有效发挥录井技术在井控工作中的作用,提高录井
    解释评价水平,借鉴随钻测量(MWD)和随钻测井(LWD)技术方法,优选地层压力、温度和钻井液密度3个参数,提
    出建立井下随钻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与设计思路。认为所设想的井底压力、温度和钻井液密度随钻测量系统以及
    所涉及的信号传输系统目前都有较成熟的分项技术,该设想易于实现。

  • 论文
  • 尚 锁 贵
    录井工程. 2008, 19(04): 42-45,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气测录井通过实时连续检测分析返出井口钻井液的烃类气体含量及其组成,可及时发现并初步评价油气
    层,然而随着气体检测设备性能的提高和对钻井液真实气体含量研究的深入,对检测分析的气体含量及其组成的
    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在阐述储集层特征与油气性质、钻井工程参数和气体检测设备这3个影
    响气测录井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甲烷校正值的含义,给出了该校正值的公式。其突出特点是既考虑了钻井
    工程参数的影响因素,也考虑了脱气器脱气效率和气体检测系统相关因素的影响。实际应用表明,利用甲烷校正
    值结合岩屑与荧光录井进行解释评价,可使准确率明显提高。

  • 解释评价
  • 冉 飞
    录井工程. 2008, 19(04): 50-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川西地区深层须家河组气藏属于非常规致密砂岩气藏,其勘探难度极大。由于气藏无明显的底
    水和边水,特殊而复杂的气水关系一直困扰着录井和测井储集层气水识别与评价。通过研究提取综合录井气测烃
    类分析参数和识别指标,分别建立了气测轻、重烃系数动态识别模式和干燥与湿度系数识别模式,经已知储集井层
    回判验证和新井应用评价,含气性识别与测井解释相互映衬性较好,与测试结果吻合率达100%;含水性的识别与
    测试出水相吻合,表明气测烃类相对系数识别气水模式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较好、准确度较高,在随钻储集层气水识
    别与评价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展示了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 工艺技术
  • 黄小刚 毛敏
    录井工程. 2008, 19(04): 17-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气测录井脱气效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脱气器的设计,一般意义上的脱气效率通常相对于气体
    总量而言,尚未涉及单一烃组分的脱气效率。在介绍FLAIR气测录井系统FLEX脱气器的基础上,以应用该系统
    为例,通过对多次检测值的指数回归处理,得出了不同烃类组分的脱气效率,进而得出了各烃类组分的校正系数,
    从而使求出钻井液中烃类气体的真实含量成为可能。实例分析表明,利用该方法所求出的烃类组分气体含量,与
    原始气体检测值相比组分值有较大程度提高,与地层测试PVT的组分分析结果相比几乎一致。

  • 软件
  • 冯杏芬 郭建辉 王新玲 白工
    录井工程. 2008, 19(04): 65-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企业网络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企业部门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和效率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议题。在阐述
    RTX即时通讯系统功能、网络架构和分析石油企业录井分散作业应用远程数据传输系统可行性的基础上,探讨了
    将该系统与录井远程数据传输系统有机结合实现便捷的即时信息传输方式和途径。实际应用情况表明,将RTX
    即时通讯系统与远程数据传输系统有机结合,既扩大了即时通讯系统的应用范围,又使数据远程传输系统得到了
    进一步完善。

  • 地质研究
  • 王 泽 明
    录井工程. 2008, 19(04): 68-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出于研究长芦油田油水分布及运动规律的目的,开展该地区沙三油层组储集层非均质性研究,综合应用
    岩心、测试和测井资料,对储集层层内、层间、平面和微观非均质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长芦油田主要目标储
    集层非均质性较强,而其非均质性受控于储集层的沉积和成岩作用。长芦油田沙三油层组储集层可分为中渗中
    喉型、低渗细喉型、特低渗特细喉型和微渗微喉型4种类型,主要储集层为低渗细喉型,其次为微渗微喉型。认为
    储集层平面上的分布,受控于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

  • 工艺技术
  • 高 岩
    录井工程. 2008, 19(04): 1-5,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钻柱振动声波录井(DVL)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了验证不同岩石样本在钻头
    的破碎作用下,其振动声波信号的响应特点,在石油大学(华东)水射流实验室开展了模拟钻机状态下的实验研究,
    其内容涉及:通过施加不同钻压和转速,观察在PDC钻头的切削下声波频率是否随之变化;钻柱是否为钻头破岩
    时振动声波的良好载体;岩石破碎的高频振动声波信号是否可以在钻柱的顶部截获;数据采集通过无线方式传输
    是否可行等。通过实验证实,钻压、转速的改变与破碎岩石的信号频率是不相关的。从5个岩石样本检测所获得
    的时间频谱图上看,它们有明显的界面和相对稳定的频域分布,其中:砂岩具有较低的频谱峰,振动能量主要集中
    在频域的低频部分;泥页岩的振动声波频率峰比砂岩高;水泥2号样品与泥页岩频谱峰分布基本相同,但从频谱上
    看,能量集中度较高,与泥页岩有较大的区别;水泥1号样品有较宽的频谱分布,尤其是低频段部分,有别于其他岩
    样,证明它具有较多的杂质结构;大理石的频谱峰分布较高。从获得的各类数据上看,说明DVL技术原理和方法
    是可行的,相应的数据处理软件及传感器、无线信号传输器及过滤器是可靠的,且数据具有很好的重复性,钻柱振
    动声波录井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尤其适用于PDC钻头快速钻进的录井需要。

  • 朱根庆 何国贤 康永贵
    录井工程. 2008, 19(04): 6-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XRF录井技术的推广,给钻井新工艺条件下的岩性识别增添了新的手段,也为岩屑录井向定量化发展提
    供了新途径。从X射线荧光分析图谱、数值、曲线、元素组合及数学地质等方面,建立了XRF录井资料解释方法。
    以上述基本解释评价方法为基础,尝试应用XRF录井资料进行泥质含量和孔隙度的定量解释。由应用实例证实,
    XRT对泥质含量和孔隙度的检测结果与测井解释及化验室的分析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方法是可行的。从应用
    前景上分析,XRT在钻井现场对岩性、物性的分析识别,不仅在实时性上有优势,且方法独特,不受钻井液及钻井方式
    的影响。随着XRF录井技术研究的深入,资料解释评价方法将会逐步完善,在油气勘挥开发中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 解释评价
  • 曾永文 苑洪瑞 肖海田 姚长明 郭凤华
    录井工程. 2008, 19(04): 54-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S区块是辽河油田新开发区块,邻井资料较少。构造及油气层不落实,增加了油气层解释评价的难度。为准确解释评价S区块储集层,将核磁共振、气相色谱与常规录井技术结合应用,从储集层的岩性、物性及含油性等方面入手,对该区块完井资料进行研究,掌握了该区块储集层的特征,分析了该区块油水层的特征,并进一步对该区块进行评价,在落实油气显示及解释评价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效果,为该区块储集层的解释评价及后期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