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相当一部分综合录井绘图软件采用的是国外专业软件开发商研制的软件,例如LogPlot7绘图软
件。该软件绘图功能齐全、设置灵活、操作方便、所绘制的图件美观,但对国内录井解释评价以及油公司甲方技术
人员而言,由于该软件为英文版,部分专业技术英语水平相对较低的人员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这一角度出发,
详细阐述了将LogPlot7绘图软件汉化的方法,包括如何利用专用软件对LogPlot7软件进行查“壳”、检测资源类
型,选取合适的汉化工具,对其进行汉化的具体途径,进而将其英文语言界面翻译成中文界面。实践证明,该软件
的汉化效果较好,同时对于其他类似软件的汉化具有指导作用。
为推广轻烃录井技术,系统介绍轻烃录井技术的基础理论和评价油气层的基本原理,根据道尔顿分压定
律和拉乌尔定律,认为轻烃各组分的饱和蒸气压与容器的容积及轻烃的构成无关,不需考虑容器的容积及轻烃组
成的差异,这就为在一定温度下采用密闭顶部气体取样法进行轻烃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岩石的分子筛作用及
其与孔渗条件的相关性进行了重点探讨,指出岩石的分子筛效应是轻烃录井技术准确评价油气层的基础。轻烃录
井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可以从钻井液和岩屑两个方面获得油气层的信息,具有抗污染能力强、取样简单、分析参
数多的特点,缺陷是不能判别岩性。
气测后效录井是对储集层流体动态进行及时观测的有效手段,有利于保证钻井安全、保护油气层。但以
往后效检测中油气上窜高度的计算方法存在一定误差,经分析研究认为,是钻具对钻井液排替因素的影响所致,针
对此问题提出了新的校正上窜高度方法。通过现场试验应用证实,该计算方法准确可靠,提高了后效录井资料品
质,为指导钻井安全施工、检验地层压力预测准确度和随钻监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特殊工艺井U型井钻进过程中,对套管的锻铣和造穴进程的有效监控是施工的难点,借助工程录井技术
为钻井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成为有效监控的有利手段,依据工程录井参数实时监测锻铣器在井下的工作状态,如
刀翼是否展开、是否开始切割套管、刀翼磨损程度等,在裸眼造穴时工具的刀臂是否展开,拟用多大的泵排量和扭
矩开始造穴等,都需要应用各种工程录井参数来综合判断。以新疆油田公司风城油田SAGD试验区两组U 型井
为例,结合U型井特点和钻探目的,分析了U型井施工中录井工程参数响应特征,为优化钻井施工参数提供了依
据,保证了钻井施工安全高效。
虽然气测录井在气层识别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对于非均质性极强、岩性致密且以甲烷为主的苏里格
气田而言,利用常规气测解释方法识别气层相对困难,更无法识别储集层是否含水。针对此问题,以长庆苏里格气
田主要目的层———石盒子组盒8段和山西组山1段为例,在对近70口探井相应储集层的气测、岩心分析等相关数
据进行统计对比并结合试气结果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利用气测全烃曲线形态与岩心分析数据反映储集层物
性的关系;给出了用于储集层含气、含水性识别的气测曲线形态与储集层物性的5种组合判别模式,应用组合模式
判别,结合岩心分析氯盐含量以及异常显示厚度与储集层之间的关系,可实现储集层含气、含水性的有效识别。应
用实例表明,5种组合模式几乎涵盖了苏里格气田所有储集层的识别需求,其中组合模式1和组合模式3可称之为
该气田识别储集层是否含水的最有效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录井技术在水平井地质导向中的作用,通过地质导向实现提高油层钻遇率,增加储集层裸
露面积,从而达到有效挖掘剩余油、增加单井油气产量、减少勘探开发成本的目的,针对中原油田的地质特点开展
了研究,编制了专用软件,利用录井过程中采集的各项参数和资料绘制了地质导向图。通过地层对比,准确预测并
卡准水平段目标层的位置;借助油层和非油层的曲线特征,判断钻头是否在油层中穿行;通过准确计算地层倾角,
指导钻头尽可能多地在油层中穿行。该项技术经过现场试验性应用,表明具备较强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已成为水
平井施工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手段。
北部湾涠洲11D区块处于涠西南凹陷A、B、C这3个生油洼陷包围中,具有优越的烃源条件。主要目的
层为流沙港组、涠洲组;2号断裂带位于凹陷中部,由一系列呈雁行状排列的断层组成,横贯整个凹陷,在断层两侧
形成众多的断鼻、断背斜、背斜、断块构造以及岩性尖灭等类型多样的圈闭,是一个富生油凹陷中的凹中隆构造带;
从沉积和储集层条件、盖层条件、油源条件分别进行了成藏分析;对油气藏分布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断层
是该区块油藏形成的主控因素。指出流三段埋深适中,易形成“小而肥”断块油藏,并且具有全区连片的潜力;流一
段属于岩性油藏,应重点做好砂体的刻画,寻找岩性构造圈闭油气藏以及隐蔽油气藏;此外,还应考虑对2号断裂
带进行上、下目的层兼探,东、西两段以流三段目的层为主,着眼连片的整体部署。
基于红外光谱吸收法检测受其他气体干扰较小的优势,研制开发了红外CO2
检测仪,简介了其检测原理、
构成、配套电路。红外光谱吸收法的核心是红外发光源、红外传感器及信号采集处理部分。根据红外传感器特点
提出一种信号采集方法,与目前常用的采集方法对比表明,在同等配置条件下,这种方法具有更优的分布离散程
度。
宋芳屯地区葡萄花油层储集层物性较差,水动力活跃、油水关系复杂,录井解释评价难度较大,解释判准
率不高。针对该地区特点开展研究,分别建立了4种录井单项技术解释标准及解释图板,通过应用多项单种技术
及资料分析,形成了适合宋芳屯地区葡萄花油层特点的油水层综合定量解释评价方法,并在生产应用中取得了较
好效果,综合解释判准率达到89.5%,比原来提高了9.7%。
气测录井全烃曲线在录井过程中具有帮助录井技术人员现场快速发现和识别油气异常显示的功能。但
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全烃曲线异常具有多种类型,结合不同类型异常产生的机理,对全烃曲线
异常进行了归纳分类,并结合实际工作应用,对全烃曲线异常类型的特点及其识别进行了分析。
为了在当前录井数据远程传输系统中找到一种完全替代现场远程传输服务器的设备,讨论了通用录井数
据网关的设计与实现。应用该设备可对基于国际标准的井场数据WITS格式、二进制格式、ASCII格式等传输协
议进行数据采集,支持远程管理,实现数据自动缓存、网络自动检测、网络自动恢复、数据断点续传功能,有机地把
现场录井数据与远程数据中心联接起来。通用录井数据网关可对多种录井数据进行实时传输,实现数据的双向通
信,在国内外录井数据远程传输领域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为了适应井场信息网络化管理及应用的需要,以井场录井实时信息文件格式为例,探讨了如何使录井实
时信息符合网络化管理及应用要求的途径。针对网络化管理对录井资料的要求,提出了利用PDF文件作为录井
实时打印资料电子文档格式的观点,在介绍PDF文件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PDF文件的编程实现方式、实时数据
的获取、文件的生成与格式、浏览与打印和文件的管理功能。将PDF文件用于eML地质气测仪在3口井的录井实
践表明,效果较好,对于录井资料向适合网络化管理及应用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为了解决DLS综合录井仪绞车传感器后续采购成本太高的问题,在对原配进口绞车传感器的结构、工作
原理、信号进机特点及软件采集方式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DLS综合录井仪的绞车传感器进行了国产化改造,用国
产绞车传感器代替原配进口绞车传感器。经现场数十口井的录井试验,改造后的绞车传感器井深测量系统工作性
能稳定,采集信号准确可靠,测量精度能够满足录井要求。绞车传感器国产化的成功改造,降低了进口录井仪后续
配件的购置成本,也为其他型号的进口综合录井仪传感器的国产化改造提供了思路。
低渗透性油气藏储集层孔隙极其微小,层内流体被毛细管力和黏滞力等束缚而难以流动,故其储集层评
价和有效开发成为重要研究课题。可动流体是评价低渗透油气田开发潜力的重要岩石物性参数,通过核磁共振分
析技术获取的可动流体与采油测试参数初产液量间的关系研究,建立了核磁共振可动流体储集层评价方法,将储
集层划分为4类,相关系数为0.6027。为进一步定量评价储集层,引入评价参数P,进行初产液量预测,把可动流
体、孔隙度评价数据直接与初产液量拟合,两者绝对相关系数达到0.9484。通过在镇泾油田延长组储集层评价的
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能够现场随钻预测储集层初产液量,对油气层进行有效评价,提高解释精度,为完井方案的
确定、测试选层、制定早期开发方案提供技术支持。
录井行业的技术进步如何适应石油勘探开发相关技术发展的挑战,从而更好地为石油勘探开发服务,是
录井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录井技术内涵的延伸,提出了井场信息软件平台是井场钻
探数据应用核心的观点,其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集成、数据传输发布、井场数据的综合应用,以满足钻井、录井、随钻
测井、测试等数据的集成处理和应用的需要,并对软件平台结构体系初步设计及其涉及的关键指标的特点进行了
分析,以便促进录井软件技术及早有所突破。
井深测量依赖于大钩高度测量,大钩高度标定是准确测量钻具深度和井深的基础。20齿绞车传感器是录
井现场用来测量大钩高度的重要传感器,对12齿和20齿绞车传感器检测精度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20齿绞车传
感器精度更高一些。现场常用的大钩高度标定方法是先把绞车传感器脉冲计数转换为电压信号,然后将大钩高度
对应于电压值,而绞车传感器脉冲计数多点标定大钩高度法,是把录井仪井深测量系统的绞车传感器脉冲计数直
接对应大钩高度,标定时不再需要输入钻机滚筒参数和大绳数据。实践表明该标定方法简单易行,适于推广。
简要介绍了随钻电磁波电阻率三种井眼影响补偿方法,指出了不同补偿方法所对应的电磁波电阻率仪器的优势与不足.重点介绍了基于深度的井眼补偿方法的测量方式、原理、仪器结构特点及深度转换系统,并对这种基于深度补偿的CPR紧凑型随钻电磁波电阻率仪器测量曲线进行了可靠性分析,为该类仪器的国产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伊通盆地梁家构造带浅层齐家组和万昌组储集层岩石埋藏浅、胶结疏松、含油岩屑随钻井液上返过程中油气逸失量大,造成岩屑录井油气显示级别低,给常规录井发现油气显示与解释评价油气层带来困难.针对此问题,结合浅层齐家组和万昌组油气特征和油质特点,尤其是氧化重质油特征,分析认为对于浅层齐家组和万昌组以产油为主的储集层应以岩石热解地化、岩石热解气相色谱、岩石物性分析为主,同时参照岩心,井壁取心、气测等进行解释评价;而对于浅层万昌组以产气为主的储集层应以气测录井为主,并结合岩心、岩屑显示级别以及岩石热解地化含油气总量进行解释评价.实例分析表明,该指导原则与解释评价思路不但在梁家构造带浅层解释评价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而且对于类似储集层,尤其是氧化重质油储集层的解释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吉林油田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储集层具有不同的特征,单项录井技术往往不能获得油气评价所需要的全部参数,必须确定与之相适应的录井评价技术方法,才能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在研究单项录井技术评价方法适应性的基础上,通过对该油田2003-2008年200多口井的相关录井数据的统计分析,结合实例验证,确定了吉林油田4个地区分别针对气层、轻质油层、中质油层和重质油层的录井解释评价技术方法.应用效果表明,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储集层的录井技术评价方法,可有效实现不同储集层的准确评价,其验证符合率达到了8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