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理统计的原理,针对气测录井获得的全烃和烃组分数据集,利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方法、多种空间量度关系计算方法以及组间判别临界值计算方法建立了流体预测模型。应用结果表明,天然气各组分间的相对关系对流体识别更为重要, 不同量度方法对引入的组分参数有一定影响,识别精度也有不同;由于空间量度计算方法可选,使预测模型具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深度作为录井的最基本参数,在钻井勘探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旦录取失准,其他录井参数都将失去意义。在综合录井资料的解释应用过程中,常发现气测数据和岩屑、岩心剖面需要上提或下放(即深度归位)才能更好地与其他相关信息吻合,这给录井资料的准确解释和应用带来一定困难。根据在松辽盆地垂直井施工现场工作多年所收集整理的大量资料和总结的经验,重点针对垂直井进行攻关,参考相关文献并以松辽盆地北部的现场施工作业为基础,确定气测数据深度归位误差主要源于钻具受力和温度两个因素作用下发生的形变,导致实测井深与实钻井井深存在误差。为了校正这种误差,确定了垂直井井下钻具形变系数的计算方法,得出了校正公式,经现场应用可知,较好地解决了录井深度归位误差问题。
定量荧光常规谱图对比法局限于出峰位置和数量的比较,完全靠手工操作和肉眼观察,不能进行谱图峰形特征的精确对比,难以区分特征峰相近的谱图。结合常规谱图对比法(谱图重叠观察、特征参数比较等方法)的优点,以特征峰位相近、特征等值线环相似为原则,建立了谱图相似度对比法,全面体现了特征峰峰位、数量和形状等多种信息。该方法将样品谱与标准谱中所有配对的特征峰的高点到其等值线环的每组特定测线距离的比值进行线性回归,其相关系数作为配对成功峰的相似度,除以样品谱和标准谱中非重复特征峰总数作为谱图总的对比相似度,根据总相似度大小,量化判断两谱图相似程度。在此基础上,应用软件技术实现了三维定量荧光录井谱图的自动对比和荧光物质鉴别。应用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发现与识别储集层真假油气显示、确定储集层原油性质、鉴别各类荧光物质成分,对于提高油气显示发现率、有效评价储集层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PDC钻头的广泛使用及深井、低气油比井的增多,岩屑含油级别低甚至无显示、气测异常幅度低甚至无异常的油井越来越多,导致油气层的发现与评价变得十分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采用对流体性质反应灵敏的核磁共振技术可实现随钻检测钻井液的含油率。在对仪器稳定性、重复性及检测下限进行实验的基础上,探讨了钻井液含油率的标定与计算方法。初步应用结果表明,钻井液核磁共振技术能够发现现有录井手段难以发现的弱含油显示,可提高油层发现率,为现场决策及完井措施制定提供依据。
通过分析GDI+绘图技术的原理,阐述了矢量格式综合录井图的实现方法。整个系统采用Microsoft.NET平台和面向对象的设计方式,以面向对象的角度将综合录井图划分为图头表格、数据曲线、图例填充、文本等形式。针对各种不同的综合录井图格式,系统采用模板驱动的方式装载格式和数据,通过ADO.NET按照加载末班内的对象格式读取数据,并根据不同的对象属性进行图形输出。并结合Microsoft.NET开发平台和XML技术,通过矢量图例编辑、自定义录井图格式和成图打印,实现了矢量综合录井图绘制系统。该系统为后期油气勘探、精确解释提供了直观准确的电子图件成果资料。
各项钻井新工艺的应用,为钻井提速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对井下各类异常的预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需要,通过对川西地区10余口井井下复杂异常情况分析,利用多参数综合分析的方式,建立起一套适合川西气侵﹑水侵﹑井漏﹑井涌﹑钻井液循环系统刺漏异常的录井识别模式。在C 3井钻井施工中的应用表明,利用该模式预报各类异常25次,成功率100%,较一般的单一参数预报成功率增加20%,实现了现场实时、随钻判别异常,发出异常预报,确保安全快速钻井的目的。该模式在川西油气勘探、开发中为安全钻井提供了保障,展示了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歧口凹陷位于大港油田黄骅坳陷的中北部,其埋深大于3 000 m的古近系低孔低渗储集层分布广泛,勘探程度低,潜在的油气资源丰富,是现今乃至今后几年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低孔低渗储集层成因及控制因素研究对歧口富油气区域的勘探意义重大。从大量基础岩石物理实验数据出发,通过对低孔低渗储集层与深度、层系、岩性及沉积相带等关系进行分析,认为歧口凹陷低孔低渗储集层成因机理是由储集层岩石矿物成分、沉积相带、压实作用、成岩作用等因素共同控制,在低孔低渗储集层评价中要特别重视沉积相带的变化,重视胶结物的性质和成岩作用,可以提高低孔低渗储集层有效性分析和油气层评价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