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24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13-12-25
  

  • 全选
    |
    研究与探讨
  • 高 岩 杨 靖 何炳振
    录井工程. 2013, 24(04): 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3.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微功耗无线收发模块组成的无线传感器局域网络系统可应用于钻井现场,该系统数据可靠、实时性强,为了在现场进行推广,对其原理进行了简要介绍,并通过自行设计和开发的无线路由协议,借助自行设计的低压供电模式微功耗无线传感器,完成了信号无线高效传输,并实现了无线局域网络多采集节点之间最佳路径自由传输的数据共享,而且将无线传感器的量值网送到每个应用软件中,如无线钻井液监测报警系统软件等,形成了一个钻井现场无线局域网络应用软件包系统。介绍了无线路由协议组成的低压微功耗无线局域网络系统在现场钻井液液面参数监测系统中的设计和功能,用实例证明了该网络系统在钻井现场应用的安全可靠性,为录井设备无线数据采集系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它的成功应用,从某种意义上拓宽了人们从现场收集录井数据的思路,使现场无设备化成为一种可能,数据可以在生活小区灵活监测,在信号覆盖范围内,工作人员可以自由共享数据资源,无需专门布线,只需安装配套软件和配置终端接收节点,就可以完成数据共享,使钻井现场数据采集系统的应用更加灵活和方便,为下一代数据采集系统的技术革新提供了经验和依据。
  • 齐振勤 周风艳 姜 萍 陈代厚
    录井工程. 2013, 24(04): 7-10,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3.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平井的准确入窗和确保水平井在有效储集层中钻进是地质导向技术的关键。为此,开展了应用随钻地质录井资料指导水平井地质导向的方法研究。通过精细砂体对比实现砂体预测、指导钻头准确入窗和水平段导向跟踪,依据砂体顶底微构造变化实现井眼轨迹控制点的预测,按照油砂体的分布规律实现在有效储集层中钻进并及时判断变化,通过垂深校验法和井斜、方位的跟踪确保水平井在有效砂层中钻进。采用该方法已在长庆市场推广应用108口井,海南、大港市场各1口井,自营区块15口井,总体效果较好,以陕西省志丹县境内SP 17井为例,详细介绍了随钻录井综合分析方法在水平井地质导向中的应用情况及效果。

  • 葛瑞全 刘铁龙
    录井工程. 2013, 24(04): 11-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3.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济阳坳陷是一个在华北地台上发育起来的中生代新生代断陷坳陷盆地。该盆地内古近系沙一段、沙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泥页岩分布面积广,有机质丰度高,具备形成大量页岩油气的物质基础;泥页岩中黏土矿物含量低,以钙质为主的脆性矿物含量高,有利于页岩油气的开采。但盆地内断裂活动极其活跃,断层纵横,将盆地分割成大小不一的多个复杂断块,破坏了页岩的连续性,限制了页岩气藏的边界,因而制约了单个断块的储量,不利于规模开采。

  • 工艺技术
  • 王 晓 阳
    录井工程. 2013, 24(04): 15-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3.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X射线荧光录井技术能够定量检测岩屑中多种元素的含量,获得目标井连续、定量的元素含量数据,为地质录井通过元素含量和变化趋势定性解释岩性提供基本条件。该技术刚刚引进到录井行业,还没有建立根据各类岩石元素组合和含量变化特征及通过多种元素含量数据组合的模型,形成针对砂泥岩、碳酸岩和火成岩的判别指数。通过分析砂泥岩、碳酸岩和火成岩3类岩石的元素特征,依据各种岩性的“主量元素”含量变化,利用岩石学、地球化学的一些方法,参考测井的一些定量解释方法,利用Al、Si、Ca、Mg、Na、K、Fe 7种元素建立了砂岩指数(Isand)、泥岩指数(Ishale)、砂泥比指数(Isand/shale)、碳酸岩指数(Icarb)、灰岩指数(Ilime)、白云岩指数(Idolo)和火成岩指数(Zmag)共7个岩性判别指数。通过多口井实验,利用这7个指数取得了较好的解释效果,岩性解释吻合率达到96.5%以上,能够准确识别火成岩,对砂泥岩剖面中砂质、泥质的解释达到了半定量的程度,对碳酸岩剖面中灰质、白云质可达到定量解释的程度。

  • 阚留杰 董国富 董国杰
    录井工程. 2013, 24(04): 21-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3.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PDC钻头快速钻井条件下,井底返出的岩屑细碎且混杂,常规岩屑录井难以有效识别地层岩性。针对该问题,依据岩石地球化学理论的岩石矿物元素组成及其含量,以X射线荧光录井测得的岩石矿物元素及其含量数据为基础,分别定义了反映砂岩砂质含量的Si/(Al+Fe+Si+Ca)和泥岩泥质含量的(Al+Fe)/(Al+Fe+Si+Ca)特征参数并分析了其意义,据此建立了两曲线交会图板。应用过程中,分别结合砂岩地层“一高三低”和泥岩地层“三高一低”的测井曲线辅助特征,可实现砂泥岩地层的识别。实例分析表明,利用该方法不但可以有效识别砂泥岩地层,而且通过不同砂岩或泥岩井段的对比可以反映岩性的相对纯度。

  • 何 庆 铭
    录井工程. 2013, 24(04): 24-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3.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区萨尔图油层属于稠油,油藏类型复杂,造成储集层流体性质识别难,解释符合率较低。为提高解释评价水平,应用核磁共振录井技术获取储集层孔隙度、渗透率、原始含油饱和度、可动油饱和度、含水饱和度及残余油饱和度等参数,结合试油资料对比建立西部斜坡区储集层物性评价标准,应用含油性评价参数建立了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区萨尔图油层的解释标准。含油饱和度-孔隙度解释图板及可动油/可动水束缚油/束缚水解释图板应用于25口井、统计18层结果表明,核磁共振技术解释符合16层,解释符合率为88.9 %,较原解释符合率提高了4.8 %。该项新技术的应用对于地质录井快速评价有效储集层、指导现场钻进,为综合解释评价及测试提供可靠数据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 解释评价
  • 吴英明 谢 平 汪旭东 杨文飞 郭晓维 刘 春 李 荣
    录井工程. 2013, 24(04): 28-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3.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实现在钻井过程中实时在线的轻烃检测,及时发现水层,对气层、水层进行准确评价,为采取相应工程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上海神开石油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了SK-3Q 05快速氢焰色谱分析仪。该仪器在塔里木油田现场经过近两年试验研究,实时录取多口井的气测数据,采用优选的气、水指数计算值和苯、甲苯值的变化趋势,现场实时分析储集层含水情况并统计多口井异常层段的SK-3Q 05气测数据,给出了气、水层综合解释评价方法,用于对含水储集层进行识别,建立了区域的气、水指数评价模板。通过现场应用,验证了该技术可以现场及时识别和评价含水储集层,并在多口井及时地发现了水层的存在,对含水储集层的解释符合率较高,应用效果良好,丰富了该地区气水综合评价方法。

  • 刘玉梅 侯国文 龚艳春 周育文 陈代厚 蔡茂佳 廉 梅
    录井工程. 2013, 24(04): 33-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3.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ZH 5区块古近系沙二段上部气藏属于正常压力系统,为中孔隙度、中渗透率,带油环的凝析气藏,应用气测录井的皮克斯勒烃比值法、3H法、三角形图板法等解释方法,无法对该带油环的凝析气藏中油环和气顶部位的控制井进行油层和气层的有效解释,且投入开发生产时考虑有气顶的存在,高部位的井至今没有射孔投产,加之是大斜度定向井,部分井没有实施三孔隙度测井,给气层的识别带来难度,为了落实储量规模,需要划分气层和油层有效厚度,从而确定气藏的合理含气油边界。通过对该气藏19口井60层气测录井烃类气体组分显示特征分析,发现气层的气测异常明显,全烃曲线多呈箱形,气层与油层的组分及组分的相对含量有明显区别。针对上述问题,提出3R气测录井解释图板,将不同烃类比值之间的关系用渐趋法表示为线性函数,为油气层的识别提供了有效手段。在该气藏的实际应用表明,其解释符合率达87%以上,效果较好。

  • 卞华鹏 赵 鑫 王甘露 刘翰林 张峰伟 刘亚囡
    录井工程. 2013, 24(04): 36-38,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3.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朋海油田位于渤海湾某浅海海域,东营组东三段是其主要目的层之一,该区地质背景复杂,油层电阻率普遍偏低,油气水识别难度大。在分析该区低电阻率油层主要成因并明确其有效厚度所涉及的岩性、物性、含油性以及对应的电性基础上,采用以岩心观察及其相关分析确定含油级别,岩石物理实验结合测井分析确定岩性、物性以及电性,对照试油结论,分别分析涉及低电阻率油层有效厚度的4性特征,据此确定符合该区地质特点的低电阻率油层下限。油水层划分图板表明油水分异效果明显。

  • 孙志华 余明发 边环玲
    录井工程. 2013, 24(04): 39-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3.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Goumeri油气田Sokor1段E1油层组油层电阻率与围岩电阻率的比值为2.0左右,属于低对比度油层,E2、E3、E4和E5油层组出现的水层一般具有高电阻率特征,常规测井方法识别油层和水层难度大。围绕这一问题,分别在分析Sokor1段地层测井、录井响应特征的基础上,针对特征突出的相关参数——全烃、深侧向电阻率和孔隙度,分别建立深侧向电阻率与全烃、孔隙度与全烃交会图板,并据此形成储集层测井、录井综合解释评价参照标准。应用过程中,以深侧向电阻率与全烃交会图板解释为基础,结合该参照标准进行解释,可有效实现该区储集层的解释评价。实例分析表明,应用该方法在提高储集层整体解释评价符合率的同时,既可有效判断低对比度油层,也可准确判断高电阻率水层。

  • 工程录井
  • 徐声驰 魏军义
    录井工程. 2013, 24(04): 44-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3.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岩石的可钻性是合理选择钻头、优选钻进参数的重要依据。为满足国外钻井监督对录井方面提供所钻遇岩石硬度的要求,录井工程师根据声波时差计算岩石硬度的研究成果,依据乌兹别克斯坦咸海地区多口井钻进参数,总结出dc指数与声波时差存在较好的相关性,从而推导出岩石硬度和dc指数存在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合咸海地区应用的根据dc指数计算岩石硬度的模型。通过在乌兹别克斯坦咸海地区现场应用表明,根据dc指数计算出的岩石硬度精度满足现场需求。

  • 胥东宏 岳思录 水兆俊 张世明 杜 晓 王春昌
    录井工程. 2013, 24(04): 48-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3.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特殊工艺井综合录井存在的迟到时间难以确定、环空清洗度难以判断这两个技术难点,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特殊岩性法、循环法及单根峰法确定迟到时间;应用雷诺数公式编制程序,利用综合录井仪所采集参数实现实时连续监测环空钻井液流态以判断井眼环空清洗度。现场初步应用表明,使用该程序可对特殊工艺井环空钻井液流态进行实时监测,根据实时监测结果结合对岩屑中是否有掉块现象的观察,有利于对水力参数是否合理做出判断,并可建议工程方及时优化水力参数,以提高钻井液携岩能力,确保钻井液环空清洗度达到最佳状态。

  • 装备
  • 高 述 先
    录井工程. 2013, 24(04): 52-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3.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伊拉克鲁迈拉油田油气储量丰富、单井产量很高,但地质构造复杂,尤其是南鲁迈拉区块表现更为突出,导致地层漏失严重,开发过程中的废气、废水排入地层,钻井施工过程容易发生可燃气体侵入到钻井液循环系统,进而释放到空气中引发火灾等重大事故,增加现场作业的风险。钻井施工现场对可燃气体的检测尤为重要,是人身安全、施工安全的重要保障。DMLDATALOG综合录井仪原厂没有附带可燃气体传感器,在其服务器通道里也没有对应可燃气体检测器的通道,所以无法对可燃气体和有害气体进行实时监测。通过选择合适的可燃气体检测器、对该综合录井仪服务器OPEN BSD系统命令创建可燃气体传感器新通道以及在WellWizard软件中标定传感器,实现了对可燃气体参数的实时监测。

  • 汤才刚 于文成 孟祥文
    录井工程. 2013, 24(04): 55-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3.04.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红外光谱的吸光度理论,以单片机为核心控制红外光发射和检测电路,实现了甲烷气体在线检测分析的设计方案。微控制器及其外围电路对红外光源进行电调制,被调制后的红外光源产生一定频率的红外光。红外光穿过一定浓度的气体被部分吸收后到达红外光检测器,红外光检测器对红外光进行检测后产生微电压信号输出给运算放大器,最后经过放大后的电压信号送给AD芯片进行采样。微控制器根据采样后的AD值计算出吸光度,并由微控制器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甲烷体积分数值。给出了该仪器的软、硬件设计方案,检测标准为:检测体积分数0~100%,最小检测体积分数0.01%,测量误差为±3%。样机测试体积分数误差为±3%,表明该在线分析仪能对甲烷气体进行准确有效的分析,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
  • 地质研究
  • 赫云兰 邓建华 王金荣 李国良 唐智博 房金伟 邓东东
    录井工程. 2013, 24(04): 59-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3.04.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川东北地区鲕滩的成岩作用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各类成岩作用对于孔隙的形成与破坏缺乏定量化的表征。根据薄片研究建立元坝地区飞仙关组鲕滩的成岩序列,并尝试通过Coreldraw X 4图像分析系统对主要的成岩作用进行定量分析。元坝地区鲕滩地层由多个向上变浅的沉积旋回组成,在成岩过程中,鲕滩的原始粒间孔基本被早期胶结物填满,其中以第二期柱状方解石胶结为主。鲕滩地层的主要储集空间为铸模孔和粒内孔,并且主要由溶蚀作用、沥青形成后的晚期胶结作用共同控制。最晚期的破裂作用形成了一定的干缝,但对储集空间的形成影响较小。

  • 曹 涛 杨 桦 王振升 官全胜 任彩云 李凤霞 蔡茂佳
    录井工程. 2013, 24(04): 65-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3.04.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皮斜坡位于大港油田第二大富油气凹陷沧东凹陷南部,孔二段为其主要含油层系。近年在该区孔二段以岩性油气藏勘探为目的的突破井kn 6井获得成功,证实该斜坡区岩性地层油气藏具有勘探潜力。为深化该区孔二段油气藏勘探,进一步开展该区孔二段基本成藏条件研究,以断陷湖盆斜坡区岩性油气藏成藏理论为指导,形成针对改造型湖盆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一体化勘探模式,该模式包括含油气构造、沉积模式、烃源岩评价、油气成藏、岩性圈闭识别、目标评价、井位部署7个方面,并对这7个方面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此模式下部署实施的kn 7井、kn 17井均获得成功,南皮斜坡孔二段岩性地层油气藏成为一个新的勘探领域,认为南皮继承性斜坡具有凸起顺向供砂、侵蚀沟槽输砂、单一坡折控砂、斜坡低位富砂的特点并建立了不同岩性储集层识别标准,形成油页岩发育区脆性储集层综合描述技术,通过开展砂体分布、烃源岩与储集性能三元定量综合评价技术及油藏综合描述技术指导目标评价,有效地预测岩性圈闭的有利范围。

  • 闫辛酉 石慧敏 周凤艳 白玉花 林学春 束文生
    录井工程. 2013, 24(04): 70-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3.04.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港油田港北斜坡区由于产量较低且零星分布,多年来一直未有突破。该区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存在构造落实难、储集层预测难、油气成藏控制因素认识不清等问题。从钻井资料出发,利用新的地震资料,在层序划分基础上,运用相干数据体、三维可视化等技术进行精细构造解释,并开展储集层预测及综合地质分析。研究认为,该区受多幕构造运动的影响,发育多期不整合,主要存在地层不整合遮挡、地层超覆等地层岩性油气藏。针对此类油气藏开展精细描述,共部署井位45口,完钻41口,其中39口取得成功并先后投产,获得了很好的地质效果和经济效益。

  • 综述
  • 李 相 方
    录井工程. 2013, 24(04): 74-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3.04.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录井行业作为石油勘探开发领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业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录井工程》作为我国录井行业唯一一份公开发行期刊,对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与引领作用。为了进一步提升该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在详阅了该刊2012年所发表的78篇论文的基础上,针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30篇论文进行了分类评述,突出展现了各论文论述的重点和侧重点,以期引起行业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研究人员与读者的重视,同时归纳提出了相应的阅后体会与建议,供论文作者与该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