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第26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5-03-25
  

  • 全选
    |
    研究与探讨
  • 刘子雄 李敬松 黄子俊 吴英 曾鸣 杨玉茹
    录井工程. 2015, 26(01): 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5.0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气测录井全烃可以准确评价和认识储集层,但该值大小受地质因素和钻井因素等影响,导致不同层位的全烃值缺少可比性,难以直接用于评价压裂井产能。通过对影响录井全烃值大小的因素进行分析,确定12项主要影响参数,然后选取某一压裂层建立影响因素与全烃值的样本,采用径向基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得到全烃计算模型,并用于计算其他井段的录井全烃值,即相当于所有井段的录井全烃值采用相同测量标准,从而消除了各种地质和工艺因素的差异。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操作简单,适用于产能评价和储集层对比。

  • 佘明军 李油建 李胜利 严国平
    录井工程. 2015, 26(01): 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5.01.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沉积岩颜色在研究沉积环境、帮助地质技术人员提高勘探开发效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岩屑录井的传统方法是依靠现场地质技术人员对岩屑样品的颜色直接进行识别,因而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识别岩性技术是录井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LIBS可以同时检测样品中同一元素不同化合价状态下的含量信息,为利用该技术自动识别岩石样品颜色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证实LIBS自动识别颜色的可行性,开展了相关实验分析,以两种已知颜色(紫红色、灰色)的泥岩岩心样品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颜色与特性元素Fe、Mn特征波长之间存在的规律性,并利用未知颜色的岩屑样品进行了验证。

  • 石文睿 郭美瑜 张建平 冯爱国 赵红燕 叶应贵 石元会
    录井工程. 2015, 26(01): 9-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5.0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页岩气主要以游离气和吸附气形式存在于富含有机质页岩中,含气量的大小受页岩储集层压力、温度等多种因素影响。页岩吸附气量是评价页岩气资源量的关键性参数,也是评价页岩气是否具有开采价值的一项重要标准。在分析页岩气吸附与解吸机理的基础上,开展F页岩气田龙马溪组-五峰组岩心等温吸附、解吸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利用等温吸附线法是获得朗氏体积(VL)和朗氏压力(pL)的有效途径;钻井现场页岩快速解吸获得的总含气量主要为吸附气量,游离气量占比较小;页岩朗氏体积(VL)与样品的有机碳含量(Cto)成正相关,达到饱和吸附后温度升高,吸附能力明显下降。

  • 隋泽栋 胡张明 覃保锏 郑丽君 陈 亮 光友会
    录井工程. 2015, 26(01): 13-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5.0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地区火成岩孔洞-裂缝型(统称为裂缝)储集层评价及流体识别一直是录井工程中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借鉴功指数比值研究成果,在阐述综合录井工程参数功指数识别裂缝原理的基础上,将该参数用于中拐地区火成岩储集层裂缝识别及评价。首先,探索火成岩储集层油气显示段功指数比值与测井视声波、视密度及测井孔隙度的关系,研究表明其相关性较好,为此依据测井评价标准建立功指数比值物性评价标准;其次,采用功指数比值与录井含油性参数建立了功指数比值气测显示厚度比图板,该图板区分油气层与非价值层效果较好,解释符合率达84.4%,对当地两口近期完钻井的解释评价结论亦与试油结果相符,较好地满足了该地区火成岩裂缝储集层解释评价要求。

  • 工艺技术
  • 王春辉 张 宁 周艳红 陈泽欣 杨清宇 陈光权 赵宏明
    录井工程. 2015, 26(01): 18-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5.01.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红外光谱分析是一种新兴气测录井技术,具有实时性强、操作简单、成本低等特点,在发现油气显示和判别原油性质方面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通过红外光谱录井技术在镇北地区延长组的应用分析,总结红外光谱在该区储集层的响应特征,利用全烃参数、组分参数和全烃曲线形态,建立了红外光谱资料在镇北地区延长组储集层的识别方法。现场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储集层识别、解释评价应用中效果良好,特别是在低电阻率油层、消光油层、致密非均质性储集层识别中优势突出,较好地解决了镇北地区油水判识难题。

  • 闫长青 张国龙 苏亚楠 张国庆 赵文睿 杨 岚 袁 凯
    录井工程. 2015, 26(01): 23-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5.0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卡准潜山界面,将技套坐入潜山,是保证潜山油气藏顺利钻探的重要环节。本文简述了南堡3号构造潜山卡层时常见的影响因素及相应对策;力图通过邻区南堡2号构造奥陶系潜山和唐海油田寒武系潜山卡层的方法,利用碳酸盐含量分析和元素录井两种技术手段,消除古近系、寒武系徐庄组薄夹层灰岩对潜山卡层的影响,从而卡准潜山界面。同时,本文提出了寒武系徐庄组中完的可行性,在钻探安全方面可作为抛砖引玉之用。

  • 赵 建 李 晶 王国震 彭芳亮 魏 超 王 滨
    录井工程. 2015, 26(01): 26-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5.0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井漏是钻井工程中常见的复杂问题,特别是钻进压力衰竭砂岩地层时,井漏现象极其严重。在阐述压力衰竭砂岩地层井漏机理的基础上,归纳了该地层井漏的必要条件;针对该地层的渗透性和诱导裂缝性漏失,分别从钻井液封堵材料、固相材料颗粒粒径与地层岩石孔喉直径和裂缝开口尺寸的关系,以及井壁承压能力、钻井液密度、流变性能与下钻速度优化的角度,探讨了井漏控制技术方法。针对南海莺歌海盆地崖城 13-1油气田陵三段地层的特性和井壁承压能力要求,优化设计了Versaclean油基钻井液体系,有效地解决了该地区压力衰竭砂岩地层的井漏问题。

  • 解释评价
  • 赵红燕 叶应贵 石元会 陈 曦
    录井工程. 2015, 26(01): 31-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5.01.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国内现有的页岩气录井、测井解释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解释结果存在多解性、甚至相互矛盾的现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页岩气多参数定量类比评价方法。具体作法是:选择同一地区或不同地区已有试油气结论的典型页岩气层作为参照层,将符合页岩气特征的待评价层与参照层进行参数对比,以此为基础,通过系列参数运算与相关参数的交会分析,分别求得类比评价指数和相关系数的平方,建立类比评价指数与相关系数平方的交会图板,参照试气结果,将该图板划分为气层、含气层两个区域,用于表征待评价页岩层解释结论。实践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提高页岩气层的解释评价符合率,特别是在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层评价中效果良好,较常规油气解释方法适用范围广,解释精度高。

  • 王恩树 王龑舒 刘丽真 李美君 张建民
    录井工程. 2015, 26(01): 36-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5.01.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老井复查作为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增储上产方式,日益受到油田勘探开发部门的重视,已成为各油田增储上产的有效途径。在阐述老井复查前期工作初步确定复查井层的基础上,分别从岩屑含油性、气测以及其他油气显示可靠性复查,井筒与储集层污染复查,试油工艺与结论以及单试层与合试层复查方面论述老井复查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并就复查中对可能油气层的确认,从解释评价参数选取和解释评价方法方面提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中原油田重视老井复查中关键因素分析和储集层再评价方法研究,在油气挖潜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 方锡贤 王旭波 吴振强 王力勇
    录井工程. 2015, 26(01): 40-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5.0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储集层的录井解释评价主要解决 “产不产”与“产什么”两个方面的问题,“产不产”主要受制于储集层物性,“产什么”主要受制于储集层含油气性,为了明确其相互间的对应关系,分别阐述了常规地质、钻时、气测、岩石热解、热解气相色谱、轻烃分析、定量荧光等录井资料在物性和含油气性上的表现特征。在实践中总结分析各项录井资料的响应特征及其相互间存在的规律,有利于发挥不同录井技术的优势,实现储集层的准确解释评价,解决“产不产”与“产什么”的问题。

  • 周丽华 熊正祥 王国瓦 马 红 程昌茹 唐艳军 郑春生 生明月 薛明侠 金 娟
    录井工程. 2015, 26(01): 46-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5.0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里木盆地大北地区中生界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属于超深高压气藏,普遍为高压、低孔隙度、低渗透率、裂缝型砂岩储集层,因地质条件及钻井工艺等因素的影响,给气层的解释评价带来了难度。通过对该地区22口井的试油资料与30层气测烃类气体组分及派生参数归纳分析,提出将气测烃类气体组分及派生参数合称为气测数据体,对气测数据体在气层的表现特征及其规律性进行了总结,针对统计分析中个别井气测数据体与试油结论不符的问题,提出了非标准气测数据体的概念;采用全烃与甲烷比值划分法,根据该比值的大小,将相应段气测数据体划分为非标准气测数据体和标准气测数据体,剔除非标准气测数据后建立的大北地区白垩系气测标准图板及气层解释标准,结果表明,该图板及标准应用更为符合实际。在现场解释评价的验证中,收到很好的效果,为指导该地区气层现场解释评价奠定了基础。

  • 装备
  • 郑周俊 于文成 梁栋全 邱田民 张东方 付一鸣
    录井工程. 2015, 26(01): 49-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5.0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采用全新设计的FID微电流放大器以及电子压力控制器(EPC),实现了色谱气测仪的高精度检测与流路压力控制,其最低气体检测体积分数为1×10-6C1-C5的在线检测性能,拓展了色谱仪的应用范围,使之与定量脱气技术联用成为可能。数字化、实时反馈的EPC高精度压力控制技术,大幅提升了色谱气测仪的稳定性;配合全新的电控和人机交互系统,实现了色谱气测仪的智能化应用;仪器内部的各功能组件经模块化集成整合,方便了现场的维护与保养。新一代的高精度智能色谱气测仪可以为油气储集层的解释评价提供更准确可靠的第一手气测资料。

  • 刘 斌
    录井工程. 2015, 26(01): 58-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5.0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多年录井现场生产实践,阐述了超声波液位传感器的3种新用法:一是在无法安装靶式流量传感器的井通过监测缓冲罐或高架槽液面高度变化情况完成出口流量监测;二是监测停开泵时循环管线内(缓冲罐或高架槽)液面的变化,补偿停开泵时总池体积波动值,确保接单根、泵冲不稳定等特殊工况下溢流、井漏监测更加灵敏;三是通过对安装脱气器处高架槽液面吃水深度的监测,解决高架槽上脱气器常抽钻井液的问题,在保障井控安全的基础上,为高效优质录井提供借鉴,并针对每种用法,阐述了该传感器的设置、标定以及实现相应数据检测的实现过程。实例分析表明,效果较好,特殊钻井工况下该传感器完全可以取代相应传感器。

  • 滕工生 张国良 陈树秋 邵佳佳
    录井工程. 2015, 26(01): 53-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5.0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岩屑成像录井技术在国内已有十多年的试验应用历程,但技术水平及功能仍然停留在类似数码照像的层面,关键技术迟迟未能取得突破,远不能满足岩屑录井的地质应用需求。大庆油田与四川大学图像信息研究所经过四年的联合攻关,研制出新型CIS岩屑数字图像采集分析系统。该系统在硬件方面通过采用全新架构设计、双CMOS摄像头联合采集、自适应白平衡、单机智能监控、三维坐标映射等新技术,实现了岩屑的高保真、高清晰度成像,满足了岩屑录井宏观观察和微观分析的地质需求。在软件系统方面,独创了景深扩展、目标分割提取、岩屑智能识别等一系列图像处理关键技术,从根本上拓展了岩屑图像的多种地质分析应用功能,推动了岩屑录井向自动化、信息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该成果已在11口重点探井进行了推广应用,在油气勘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大庆油田、吉林油田建设方的高度评价,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前景。

  • 胡 宗 敏
    录井工程. 2015, 26(01): 62-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5.01.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国外引进的新型综合录井仪如ALS、AdvantageⅡ等无法直接对气体钻井条件下增加的录井参数进行采集、存储、显示,需要在硬件、软件两方面对其予以优化配置。硬件部分的优化配置主要是在原有的采集系统中增加传感器信号采集的隔离栅模块,并对其接线方式进行调整;软件部分的优化配置主要是在采集、传输、显示软件的配置文件中对增加的传感器参数进行通道分配、字段定义、单位调整。优化配置后AdvantageⅡ综合录井仪能够适应气体钻井条件下数据采集的要求,从而扭转了国外引进仪器不能用于气体钻井条件下录井的困境。

  • 信息集成
  • 付 玉 宝
    录井工程. 2015, 26(01): 66-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5.01.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城录井自主研发的远程录井平台应用无线宽带组网技术将岩屑图像快速传到基地,可登录网络并操控岩屑图像采集系统进行实时拍摄,实现基地专家决策和岩屑远程识别,充分发挥少数基地专家的技术优势,避免地质录井现场复杂岩性识别及关键层位卡取等重要作业环节发生错误。基地专家利用远程录井平台,通过观察现场岩屑图像和操控现场图像采集仪进行拍摄的方式,对岩屑图像进行分析、描述、定名,实现了岩屑远程识别和指导层位卡取。岩屑识别定名由现场向基地专家的转变,提高了岩屑识别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避免层位卡取和岩屑识别错误的发生,既有利于管理层决策,也提高了录井作业效率。

  • 霍 昌 王 进 李 鹏 杨 鹏
    录井工程. 2015, 26(01): 70-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5.01.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当前“远程录井”中,将网络技术与移动设备相结合,在现有综合录井技术与网络设备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录井实时数据APP系统。该系统包括移动设备APP、移动网络、现场综合录井仪服务器3个部分,系统利用移动设备的移动性、方便性、实时性,随时随地获取井场实时数据,为技术专家实时提供真实、完整、全面的第一手录井现场资料,从而有效规避钻井现场作业风险。系统具有查看录井实时数据、实时监控、单井信息查询、井场卫星地图、即时通信、二维码应用等功能,有较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经过多口井的实践证明,录井公司专家通过移动设备客户端可在不同地点及时关注各个参数变化情况并与现场技术人员沟通,从而指导现场录井作业,规避作业的风险。

  • 王志军 杨 涛 徐 森 李 娟 许捐奇 刘 青 刘海越 朱德胜
    录井工程. 2015, 26(01): 73-75,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5.01.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定向井和水平井施工过程中,实钻井眼轨迹的计算和描述是钻井工程监测的重要环节,也是井眼轨迹设计控制的基础。井眼轨迹三维可视化系统集成了目前常用的井眼轨迹计算方法,现场可根据需要选择计算方法,计算得到井眼轨迹数据,同时基于OPENGL技术实现了井眼轨迹的三维可视化。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井眼轨迹计算快速方便,可满足不同现场和用户的需求,采用OPENGL绘制的三维井眼轨迹可直观地显示井眼轨迹的空间形态,为设计井眼轨迹控制方案提供依据。

  • 齐胜才 刘英姿 王 建
    录井工程. 2015, 26(01): 76-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5.01.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岩心图文数据库建立、编辑及网络发布过程中,出现了岩心编号紊乱、岩心图片横卧、岩心图片模糊不清、Excel数据无法导入到Access数据库、岩心柱状图串筒及岩心图文数据库客户终端岩心柱状图无法显示岩心图片等问题。针对上列6个问题,逐一分析查找原因,研究摸索出相应解决方法:用手工输入方式解决岩心编号格式错误问题,用原厂扫描仪图像编辑器翻转图片解决岩心图片横卧问题,用修改SQL Server数据库方法解决岩心图片模糊不清和无法将Excel数据导入到Access数据库问题,用修改ftp岩心图片库和SQL Server数据库方法解决心岩心柱状图无法显示岩心图片问题。应用这一系列解决方法使得岩心图文数据库得以正常建立并顺利进行网络发布,为油田勘探开发地质科研人员及其他岩心图文数据库终端客户提供了准确、清晰的岩心图文数据。

  • 相关技术
  • 廉 梅 赵勇刚
    录井工程. 2015, 26(01): 80-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5.01.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利用已钻探的井位结合地震资料预测目标砂体的厚度,进而获得地质综合分析成果,基于大港板桥地区B 64井区的地质背景,依据多井联合标定确定目的层反射特征,通过精细构造解释确定等时界面,并利用等时界面进行多属性计算,结合地质人员依据测井资料统计的已知井砂岩厚度与多种属性交会分析结果,寻找优化属性,最后利用经优化获取的属性预测砂岩厚度,圈定了有利砂体范围,为下部钻探提供了依据。Schlumberger公司Geoframe软件所提供的Log Property Mapping(测井-地震属性综合成图)分析技术是多属性优化井震结合预测砂岩厚度的有效方法之一,应用该方法在板桥地区馆陶组辫状河沉积中进行储集层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