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第27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6-03-25
  

  • 全选
    |
    研究与探讨
  • 乔 玉 珍
    录井工程. 2016, 27(01): 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6.0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PDC+螺杆”的钻井条件下钻遇的岩屑细小,不仅给岩屑鉴定带来了困难,同时也削弱了岩屑录井在综合地质研究中所起到的作用。元素录井技术在现场的应用,不仅解决了细小岩屑鉴定的难题,同时由于元素含量数据所富含的地质意义,为元素录井技术在综合地质研究中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撑。通过总结塔中地区奥陶系地层不同沉积相和亚相的元素特征,以元素数据为基础,分析元素在不同沉积相的富集规律,〖JP2〗形成了以主量元素(Al、Si、Ca、Mg)为指标的元素相的曲线和图板解释方法和以次量、微量元素(P、S、Sr、Ba)及其比值为指标的元素亚相解释方法。该方法在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JP〗对于该区的地层划分、沉积相解释和层序地层的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 廖 涛 雷 军
    录井工程. 2016, 27(01): 6-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6.01.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录井行业目前所面临的难题与挑战,总结归纳了石油勘探对录井提出的新要求,从随钻化、精细化、集成化、信息化方面阐述了国内外录井技术发展的特点,从技术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了国内与国外技术的差距及发展理念上的差别,提出了转变录井发展观念,拓展录井技术服务领域,发挥录井信息优势,整合录井资源平台,向钻井、录井、测井一体化,井场信息采集、处理及应用集成化方面发展的思路,只有不断满足勘探开发的新需求,才能提高录井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地位。

  • 方 锡 贤
    录井工程. 2016, 27(01): 14-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6.0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X射线全岩衍射矿物分析录井技术在细碎岩性识别、页岩油气钻探选层以及致密油储集层评价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其应用空间有限,有待拓展。由于泥质含量是决定地层孔渗性的主要因素,而泥质含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黏土矿物含量,以JL 8井区油层、差油层、水层、干层泥质含量对比分析为例,提出利用XRD录井分析资料中黏土矿物划分渗透层的思路,并依据该思路建立了C 110区块古近系渗透层识别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结合实例,探讨了应用XRD录井依据沉积环境下特殊矿物——黄铁矿识别储集层流体性质,根据黏土矿物含量与气测和岩石热解资料的相关性为曲线形态法解释提供辅助依据,利用标志性矿物含量与气测全烃结合进行水平井产能评估以及应用脆性和敏感性矿物及含量为压前评估提供依据的可行性。以上拓展应用分析与探讨对XRD录井深化研究与实践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工艺技术
  • 沈宏峰 孙冠宇 张小东 宋明会
    录井工程. 2016, 27(01): 19-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6.0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薄层水平井地质导向跟踪一直是水平井导向跟踪的难点,其中高陡构造薄层水平井地质导向是难点中的典型。辽河S3+4油藏目的层为地区高陡构造地层,近距离邻井垂深差大,目的层厚度1.7~6.6 m,给水平井地质导向提出了挑战。通过对该区油藏特征进行分析,从钻前地质建模、着陆分析、水平段储集层跟踪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建立薄层水平井地质导向方法。该方法在该区30口井的实际应用表明,一次入靶成功率达到95%以上,水平段钻遇率由75%提高到85%以上,切实提高了储集层钻遇率,改善了开发效果。同时,该方法可为同类油藏水平井地质导向提供参考。

  • 姜维寨 李振宇 郝紫嫣 王锁涛 孟宪军
    录井工程. 2016, 27(01): 23-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6.01.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质导向技术是水平井钻井核心技术之一。中国石油渤海钻探第二录井公司针对陆上油田水平井多使用测量参数少、测量盲区长的随钻定向仪器的现状,通过综合应用井位设计地质资料、随钻测量参数和综合录井参数,形成以地质建模为基础、以随钻测量及录井敏感参数为依据进行轨迹控制的可视化模拟油气藏导向技术,解决了低成本随钻测量设备不能及时反映井底地层特征,导致轨迹调整滞后的导向难题,实现了使用低成本随钻测量工具进行地质导向施工。可视化模拟油气藏地质导向技术在华北油田、吐哈油田、苏里格气田、山西煤层气等区域已用于58口井,在构造复杂地区水平井、非均质砂岩储集层水平井、资料精度低地区水平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且在提高储集层钻遇率等方面应用效果显著。

  • 罗 鹏 赵彦泽 袁亚东 陈 真 李瑞能 范 凯
    录井工程. 2016, 27(01): 28-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6.0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渤海油田开发的深入,增储上产的压力越来越大。水平井钻探技术是提高储量动用程度、提高采收率和单井产能的有效手段,但渤海油田为陆相油田,储集层厚度一般较薄,隔夹层发育不稳定,储集层展布范围有限,断裂系统较复杂,给水平井钻井作业带来了巨大挑战。通过对渤海油田201口已钻水平井着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4种常用的水平井着陆随钻调整方案,包括调整轨迹的补救方法(主要为稳斜探顶法及快速增斜法)、悬空侧钻或回填侧钻、控制套管下深、改变井身结构以及完井方式,并针对其优缺点及适用条件,总结出水平井着陆实时决策方案的应用策略。在水平井着陆随钻实时决策过程中,根据地质情况优选出最佳实施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 盖 姗 姗
    录井工程. 2016, 27(01): 33-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6.0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老油田已进入开发后期,含水较高,“水上漂”油层水平井日趋增多,对水平井地质导向着陆点及轨迹控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胜利油田G43-p17井沙三段及沙一段油藏受不整合面控制,地层倾角大,油层与泥岩隔层间互,油层厚度逐渐减薄,且水平段内有断层,针对这些地质特点与导向难点,做好录井预案,综合运用地质导向技术,通过精细地层对比与地质建模,做好地层对比与预测,准确卡准A靶点,比设计顶界深度深了1.8 m;通过轨迹的精细控制与调整,做好地质解释与导向,准确卡准完钻深度,水平段油层钻遇率比地质设计提高了13.3%,较好地解决了该类水平井的导向难题。

  • 李三明 吴志超 邓文辉
    录井工程. 2016, 27(01): 36-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6.01.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元坝气田地质情况复杂,地层可钻性差,目的层压力系数高,钻探难度与钻探风险大,因而开展地层压力监测的研究与应用非常重要。从国内常用的地层压力监测方法中,选取dc指数法、录井实时参数法和关井监测法3种适合区域地质特征、方便现场应用的监测方法,在钻井过程中将这3种方法综合运用,通过加强对微钻时的观察,分析dc指数变化趋势,计算当量钻井液密度,及时进行钻井液性能调整。钻遇异常高压层后,应关井求压、低泵冲节流循环观察,同时多次反复测后效,直至确认钻井液性能调整已达到平衡钻进目的。该方法在生产中保证了钻井施工安全。

  • 姚志刚 宋金鑫 王旭东 吴文明 代国祥 高 燕
    录井工程. 2016, 27(01): 40-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6.01.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吐哈油田三塘湖盆地复杂岩性快速准确识别问题, 中国石油西部钻探吐哈录井工程公司引进了便携式YST1 型X 射线衍射仪,针对该盆地具有代表性的10余口在钻探井、评价井展开试验研究,基于特征矿物含量分析的岩性识别方法,建立了复杂岩性识别图板,分析了利用矿物含量趋势特征法划分沉积岩与火成岩地层界面的可行性。在拓展应用方面,分别探讨了砂、泥岩储集层以及薄层与互层评价的曲线交会法和地层裂缝、孔洞识别的“两高一低一升”的参数特征法。实例分析表明,应用相应方法均取得了较好效果,不但解决了复杂岩性识别问题,而且对实现储集层的综合解释评价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 解释评价
  • 赵彦清 薛晓军 范江华 张 浩 胡张明 甘仁忠
    录井工程. 2016, 27(01): 45-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6.0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准噶尔盆地金龙地区火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以及流体性质复杂,建立在碎屑岩基础上的传统的单一气测或岩石热解解释评价方法已不适应该地区火成岩储集层解释评价的需要,为提高解释符合率,开展了基于气测及岩石热解资料的录井多因素解释方法研究。首先,提取该地区气测、岩石热解敏感参数;其次,分析各参数与储集层含油性的关系,结合统计分析分别建立气测与岩石热解含油性综合评价指数;然后,将二者进行交会分析,建立录井多因素解释图板——综合解释评价图板。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适应火成岩储集层流体性质解释评价的需要,解决了金龙地区火成岩储集层流体性质识别的难题。

  • 王 亭 何 旭 齐代胜 陈玉新
    录井工程. 2016, 27(01): 50-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6.0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将气测、岩石热解、定量荧光和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取得的分析结果与试油试采等数据综合起来,尝试通过统计加权方式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综合解释评价,旨在探索如何提高录井资料用于现场解释的准确率。为此,基于Windows平台,使用VC++语言开发了一款录井资料解释系统软件,通过统计模式和分析模式(应用标准模板进行解释)成功解决了录井资料综合解释评价问题。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对苏北盆地江苏油田滚动勘探开发现场的油气层解释评价工作非常有效。

  • 李 少 龙
    录井工程. 2016, 27(01): 54-57,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6.0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辽河油田雷家地区沙四段原“致密碳酸盐岩油藏”岩性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其储集层碳酸盐含量多低于50%甚至低于25%,并不能达到碳酸盐岩储集层范畴。结合岩石学特征、岩心构造特征,认为该套储集层应属于泥页岩致密储集层。致密储集层在开采初期产量高,但后期递减快,目前针对该类油层提高及维持产能的有效方法就是实施压裂作业,因而对该类储集层的评价中,除了常规的烃源岩、含油性评价以外,如何进行压裂选层尤为重要。以雷家地区L 88井为例,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碳酸盐岩分析对其储集层(含)白云质泥页岩岩性进行确认,并结合元素录井、气测录井、地化录井等资料,利用极差变换法、幅差形态法、热解气相色谱谱图特征判别法等手段,对储集层的脆性、含油性进行评价,通过脆性、含油性、厚度3个方面分析优选有利井段,为压裂改造提供依据,使该井在后期生产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王 研 周丽丽 汪英男
    录井工程. 2016, 27(01): 58-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6.0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王府断陷区断层发育,储集层横向连通性差,同层位储集层物性变化大,高气测异常层产水量大,气水层录井解释评价困难。针对该问题,在气测录井全烃校正的基础上,优选适应不同地层组的全烃校正值与钻时比值交会法、三参数法和新的烃组分3H法气水层评价技术,形成了该区泉头组、登娄库组、沙河子组和火石岭组气水层不同录井综合解释系列方法。实际应用表明,该系列方法有效解决了储集层物性变化大、高气测异常层含水量大的气水层解释评价问题,解释评价符合率明显提高,为储集层含气性和含水性的判断提供了充分依据,满足了王府断陷区的勘探开发需要。

  • 谭 判 占 蓉 朱建昌 彭 雄 黄卫国 周慧鹏
    录井工程. 2016, 27(01): 63-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6.0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岩心滴水试验是岩心录井现场快速评价油气水的一种定性方法,滴水的产状与储集层的产液性质有一定的相关性。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含油储集层滴水不渗表示油层、滴水快渗表示水层,而在生产实践中一些储集层岩心具有滴水渗入而试油为油层的现象,与常规的录井认识有差异。从录井滴水试验机理分析入手,阐述了滴水试验与储集层产液性质差异性的主因是油藏储集层岩石的润湿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差异性储集层的深入分析,探讨了出现差异性储集层的油藏类型与构造特征,并结合实例分析指出该类储集层的电性与物性特征,即与同一区域同一储集层相比,油层电阻率相对偏低,甚至明显低于其上下相邻的泥岩层电阻率,同时含水饱和度较高而含油饱和度明显偏低。该类差异性储集层电性与物性特征的分析为不断形成与完善该类储集层的录井解释评价方法提供了依据。

  • 吴文明 谷会霞 周慧成 李国强 李雪瑞 张海东
    录井工程. 2016, 27(01): 67-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6.01.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储集层评价面临的4方面问题——岩性识别、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储集层岩石脆性评价和储集层流体性质评价,分别阐述了4种方法,即:利用X射线元素录井结合碳酸盐含量分析确定岩性,应用烃源岩岩石热解录井评价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通过X射线元素录井标志性脆性元素含量计算得出的脆性指数确定储集层岩石脆性,以及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并结合常规地质、气测、定量荧光录井和钻时比值综合解释评价储集层流体性质的方法,形成了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录井综合评价技术系列,建立了录井综合解释评价标准。在近两年6口有试油结论的探井、评价井的验证应用中,录井解释符合率达到87.5%,取得了较好效果,为致密油试油井段的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

  • 装备
  • 元 欐 刘 青 李 娟 杨 涛 何 宾 孔凡兴 赵新颖 贾小军
    录井工程. 2016, 27(01): 73-75,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6.01.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自动进样方式旨在推广轻烃分析技术,使其更高效地应用于石油勘探领域,提高录井现场的工作效率。LH-JY轻烃自动进样装置由主控系统、转盘控制单元和进样控制单元组成,基于单片机自动控制方法,与安捷伦等气相色谱仪(或轻烃分析仪)联用,可通过软件设置,实现自动连续进样、分析,自动记录样品信息及进样数量,并在完成全部分析后,装置自动归位。实验表明装置重复性、稳定性良好,自动进样方式准确、可靠,切实提高了轻烃分析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取得了较好的录井现场应用效果。

  • 贺 艳 汪跃龙 李雨丹 王 彤
    录井工程. 2016, 27(01): 76-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6.01.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动垂直导向钻井工具是复杂结构井的钻井新工具,它通过自动控制作用在井壁的推靠力以控制钻进方向,实现纠斜稳直的目的。因此,导向钻井工具姿态测量方法研究是实现自动垂直导向钻井的重要基础。基于对垂直导向钻井工具姿态测量原理的分析,研究了近垂直条件下采用重力加速度计测量工具姿态时不可测和测不准的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了重力加速度计的非正交测量方法,并对典型姿态角度进行理论分析与计算推导。解算结果表明,与常规方法相比,非正交测量方法的姿态测量误差大幅减小,改进效果显著,满足了垂直导向钻井工具的测量精度要求。通过水力驱动测试试验,验证了重力加速度计非正交测量方法的有效性。

  • 高鹏越 张欣欣 陈 悍 曹礼寰 魏宝明
    录井工程. 2016, 27(01): 80-83,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6.01.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智能化工程事故预警系统是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工程技术物联网平台上的一个子系统,也是物联网系统的核心技术。在阐述该系统总体设计思路的基础上,介绍了系统判断流程,并结合井漏模型的研究和设置介绍了预警模型数据库的建立过程,同时对测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进行了归纳分析。采用智能化预警对于有效提高钻井工程异常预警水平、减轻操作人员的负担和弥补其经验的不足、降低工程事故发生风险的概率具有积极的意义。该智能化工程事故预警系统尚处于初期研究应用阶段,预警模型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 地质研究
  • 郭志强 仲学哲 李国旭 尹文庆 郑岩力
    录井工程. 2016, 27(01): 84-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6.01.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储集层是控制油层分布的重要因素,储集层特征研究是进行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南堡凹陷高尚堡油田GB区块沙三3亚段Ⅴ油层组的储集层特征分析以及G 32-19井岩心实验孔隙度与渗透率分析数据的剖析可以看出,沙三3亚段Ⅴ油层组的储集层沉积成因类型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砂坝与席状砂微相,以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为主。碎屑分选、磨圆程度差,搬运距离短,岩石结构、成分成熟度低,呈现近物源、快速沉积的特点。此外,储集层物性研究不仅是孔隙度和渗透率等的单一因素分析,而是搬运沉积作用、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评价。综合分析储集层物性影响因素认为,该储集层埋深大(>4000 m),泥质含量偏高,压实、胶结等成岩作用发育,是导致原生孔隙减少、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但溶蚀作用又使粒间溶孔发育,是使该储集层物性相对变好的因素,导致孔隙类型以粒间溶孔为主。因此, 对单一储集层,评价其物性的优劣,必须从地质构造、沉积相带、岩石类型、成岩阶段、黏土矿物的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长石和碳酸盐岩颗粒的溶蚀等多方面进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