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第28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17-09-25

  • 全选
    |
    研究与探讨
  • 王志战
    录井工程. 2017, 28(03): 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7.03.001
    摘要 ( 330 ) PDF全文 ( 343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总结半个多世纪以来录井技术与方法的创新机制,具有继往开来的指导意义。在总结录井“手工化”、“多元化”、“定量化”、“信息化”4个发展阶段和“快”、“准”、“信”、“广”四字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提出录井采集技术的创新机制主要为“移植”和“耦合”。“移植”的主要方式是小型化和在线化,“耦合”机制可分为激发系统耦合与检测系统耦合两种,检测系统耦合又分为联用式与一体式。录井方法的创新包括图谱转换、图谱分割、参数派生、数据耦合、图板建立、应用延伸6种机制。通过分析发现,录井技术的原始创新不足,在耦合创新方面,国内以激发系统耦合为主,国外以检测系统耦合为主;在录井方法创新方面,国内具有一定特色,但跟国外相比,整体较为薄弱。

  • 蔡君,王志章,田淼
    录井工程. 2017, 28(03): 6-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7.03.002
    摘要 ( 533 ) PDF全文 ( 551 )   可视化   收藏

    现场岩性迅速识别、地层可钻性判断、及时卡准取心层位、油气水层判别、钻井风险监测、数据信息实时发布等是录井技术在随钻过程中的突出优势,也是有别于其他专业的显著特点,录井采集的现场第一性资料,经过分析处理后能为油气田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在分析油气勘探开发需求与录井中面临的如岩性识别、物性判断和油气水层解释评价方面的困难间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录井数据采集、资料处理、解释评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综述了录井行业在资料采集智能化、数据处理模型化、解释评价随钻化和信息发布多样化等技术的发展前景。

  • 方锡贤,安新朝,张超,段如军
    录井工程. 2017, 28(03): 11-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7.03.003
    摘要 ( 225 ) PDF全文 ( 218 )   可视化   收藏

    钻井、测井、物探等相关专业快速发展削弱了录井的生存空间,使传统录井在石油勘探开发中逐渐被边缘化,单一录井服务模式难以分散市场变化带来的经营风险,多种因素迭合导致录井企业发展进入瓶颈期。为了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录井企业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寻求通过转型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由于录井企业具有识别矿藏技术、资料信息、经验技术、研究能力等开展非油矿产资源勘探特有优势,为录井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可供选择之路。为了开拓非油矿产资源勘探领域的市场,录井企业应突破传统录井“边界”意识,选择化学矿藏、铀矿、不整合面风化壳矿藏等与石油相关的矿藏作为主要勘探目标,建立健全非油矿产资源信息网络,利用录井掌握的非油矿产资源信息优势,跨越地质填图、物探化探等传统矿藏勘探环节,降低非油矿产资源勘探风险,从而缩短非油矿产资源勘探周期,提高非油矿产资源勘探效益。

  • 石元会,周涛,魏炜,葛华
    录井工程. 2017, 28(03): 15-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7.03.004
    摘要 ( 251 ) PDF全文 ( 300 )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挖掘和发现页岩气田勘探开发工程数据潜在价值,以涪陵页岩气田及中上扬子页岩气探区为主,利用大数据仓库理念,集成包括钻井、录井、测井、射孔、测试、特种作业、平台设计、产能动态、地质研究、综合研究10个方面的页岩气工程数据资料, 按页岩气工程数据类别、专业、平台、工程项目,分级分类建立页岩气工程大数据仓库,并开发基于WEB技术的B/S架构的BDL-1000大数据仓库管理系统。 页岩气工程大数据仓库的建设与应用表明:以涪陵为主的页岩气工程数据仓库管理系统各项功能运行稳定可靠,界面设计简洁清晰,通用性强,应用效果良好;大数据仓库分类与建设目标设计合理,管理方式灵活方便,为页岩气勘探开发工程的科研、生产及管理人员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信息。

  • 陈悍,钟志华,张悦,郗昊天,杨帆,刘靓雯
    录井工程. 2017, 28(03): 20-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7.03.005
    摘要 ( 186 ) PDF全文 ( 266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二维码基本原理的研究,借鉴二维码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效果,探讨了打破传统设备管理方式,将二维码应用于设备管理的方法和途径,并结合实例提出了建设性的研究思路。设备管理融于录井信息化平台和录井物联网平台,实现设备档案电子化、设备信息查询便捷化、井场设备巡检和设备维护保养监督远程化等模式,对提高设备管理水平,降低设备管理成本,提高设备管理效益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二维码设备管理系统,在公司海外项目录井现场进行的试点中,获得了良好效果。

  • 工艺技术
  • 耿长喜,胡宗敏,钱文博,王鹏,陈代伟,袁伯琰
    录井工程. 2017, 28(03): 27-32,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7.03.006
    摘要 ( 298 ) PDF全文 ( 391 )   可视化   收藏

    钻井工程中不断应用各种先进的钻井工具,使得钻井速度加快,钻探周期大幅缩减,因而录井对快速、实时、准确的随钻解释评价方法的研究已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立足于随钻录井物性评价的实际需求,引入R Teale等人提出的机械比能模型,通过对功指数模型和机械比能模型在随钻录井物性评价应用的对比研究,提出基于综合录井工程参数的机械比能比值模型,并对机械比能的比值模型数据利用梳理统计的方法进行处理和分级,使其在随钻录井物性评价应用中的精确度和准确性大幅度提高;同时从破岩的机理上将机械比能模型进行修正和拓展,建立了功交汇模型和基于垂向功与切向功交汇的随钻评价储集层物性的方法。通过在大庆塔东区块碳酸盐岩储集层物性评价的应用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实效性,能够较为准确地在随钻录井过程中提供储集层物性评价数据,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阎治全,毕寅飞,董洪伟,李栋巍,许捐奇,朱德胜
    录井工程. 2017, 28(03): 33-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7.03.007
    摘要 ( 219 ) PDF全文 ( 244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解决元素识别火山岩岩性主要依据人工经验进行元素选择,无法实现岩性自动识别的问题,提出一种准确率和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方法,即根据元素相关矩阵及熵值计算结果来进行元素组合及选择的方法。通过大庆松辽盆地火山岩样品的图板分析实验而提出的组合和选择元素的方法,可确定各元素在岩性分析中的相互关系及重要程度,并在油田勘探录井现场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赵兰
    录井工程. 2017, 28(03): 36-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7.03.008
    摘要 ( 240 ) PDF全文 ( 418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J 58井区断裂发育、地层非均质性强且储集层难以识别,为准确制定靶点着陆和水平段导向预案,降低着陆失败、井身反复调整风险,达到合理开发目的,建立精细可靠三维地质模型并进行地质导向钻井尤为重要,是提高油气层钻遇率的关键所在。在地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从地层对比预测、地质解释导向两个方面分别建立了钻前静态地质模型和水平段动态导向模型,一方面利用静态地质模型进行靶点着陆,另一方面利用随钻资料对油气藏进行实时跟踪。通过反复检验和修正地质模型来指导水平轨迹在目的层内钻进,形成了适合该区特点的水平井定录导一体化系列技术,为该区块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 王邦,赵兰,程国,庞文生
    录井工程. 2017, 28(03): 42-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7.03.009
    摘要 ( 228 ) PDF全文 ( 267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大牛地气田致密气藏在纵向、横向上展布不均,地层复杂导致A靶点着陆困难、水平段储集层钻遇率低以及定向、录井、地质导向间独立决策、沟通效率低等问题,融合定向工程、录井工程、地质导向3项技术,围绕水平井施工“钻前模型优化造斜方案、随钻对比准确入靶、细化模型提高水平段钻遇率”3个重要节点,形成了以实现水平井地质目的为核心,工程与地质优势互补的定录导一体化技术。基于“小层划分、沉积微相约束、构造形态控制”3方面进行的油气藏认识,系统分析了大牛地气田不同气藏在垂向及平面上的特征,确定了相应的水平井施工方案及侧重控制节点,并成功用于不同类型气藏的水平井地质导向钻井施工。

  • 张坤贞,郑玉朝,杨永灵,朱丹玲
    录井工程. 2017, 28(03): 48-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7.03.010
    摘要 ( 255 ) PDF全文 ( 317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四川盆地普光地区茅口组白云岩化程度认识不清,加之该区茅口组取心资料不足的问题,以薄片鉴定为基础,采用岩屑X射线荧光元素分析方法对该区茅口组白云岩化程度进行了研究。白云岩元素特征是Ca、Mg含量富集,尤其是Mg含量增大3倍以上,特征识别元素为Ca/Mg值;灰岩元素特征为Ca含量高,通常大于75%,而Mg含量低,特征识别元素为Ca、Mg。这为利用白云岩和灰岩的特征元素来识别白云岩化程度不同的岩石类型提供可行性。据此,结合单井薄片鉴定结论,统计不同岩石类型的元素值,采用Ca/Mg和Mg交会图板法,建立了识别标准,利用该标准对该地区钻井白云岩化程度进行识别取得了较好效果。

  • 杜雨佳
    录井工程. 2017, 28(03): 51-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7.03.011
    摘要 ( 274 ) PDF全文 ( 253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石油钻井新技术的迅速发展,近几年元素录井技术广泛应用于地层分层、岩性识别、潜山界面卡取等领域。元素录井具有样品需求少、分析周期短、分析数据全、误差小、时效性强的特点。前人主要利用XRF谱图法、图板法、曲线法开展岩性识别,利用特征元素、特殊岩性、岩性组合法进行地层划分。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准噶尔盆地石英滩地区地层评价中进一步探索了元素组合特征判别古沉积环境、古气候特征和古水体介质等其他地质应用,同时利用该项技术推断火成岩的成分和期次,并划分地层层位。实践证明,该技术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具有较强的推广性和适用性。

  • 吕萌萌
    录井工程. 2017, 28(03): 55-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7.03.012
    摘要 ( 205 ) PDF全文 ( 258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钻井液密度,钻井液中常加入重晶石粉等加重材料添加剂,这虽然可以有效改善钻井液性能,起到抑制地层压力减少钻井事故、确保钻井顺利安全施工的作用,但对岩屑录井的岩屑捞取与清洗、选样与描述会增加一定的困难。在阐述钻井液加重材料主要类型以及其基本特佂的基础上,分析了重晶石粉钻井液添加剂对岩屑录井的影响,从岩屑捞取与清洗、选样与描述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尤其是针对岩性描述定名,提出了综合分析描述定名的五步法。现场录井实践表明,该举措不但可以有效消除其影响,确保岩性定名准确,而且对于使用其他类型钻井液加重添加剂的岩屑录井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与指导意义。

  • 魏炜
    录井工程. 2017, 28(03): 60-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7.03.013
    摘要 ( 260 ) PDF全文 ( 256 )   可视化   收藏

    随钻地质导向技术已经成为非常规油气领域石油工程作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越来越多的生产实践证明地质导向对油气田的开发效益有着巨大的影响。现以中上扬子地区及周缘页岩气水平井生产实例和行业现状为基础,从深度剖析地质导向环境变量的多样性和大数据信息资源的快速整合入手,探讨了大数据传输和应用对随钻地质导向的重要作用和积极的效果,并在现有分析手段和技术条件下对地质导向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前瞻性预测

  • 杨天方,王晨,李秀彬,刘伟胜,易韶华
    录井工程. 2017, 28(03): 65-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7.03.014
    摘要 ( 245 ) PDF全文 ( 298 )   可视化   收藏

    准噶尔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地质条件复杂。针对工程复杂事故多发,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各区块工程复杂原因分类统计分析,找出主要地质因素,即地应力、地层岩性、岩石物性是工程复杂的主因,并以南缘区块为例,总结物性、岩性规律及地应力分布规律;针对南缘地质特征,利用特殊岩性识别、地层预测、地层压力评价技术完善区块工程复杂的综合预报技术和采取可行对策。通过现场应用,工程复杂事故降低,区块钻井效率得到提高,保障了油田勘探开发的安全、高效。

  • 韩军伟,杨红满,张军阳
    录井工程. 2017, 28(03): 69-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7.03.015
    摘要 ( 237 ) PDF全文 ( 339 )   可视化   收藏

    石油钻探过程中,井控工作关乎人员、设备、生产安全,及时、精确发现溢流是井控安全预防的关键。中国石化西北油田结合目前常规的监测方式,研发出高架槽上能够减缓钻井液波动、提升溢流监测灵敏性的“双挡板”装置和钻井液罐上的减缓液面波动装置并进行试验,同时探索电磁流量计在钻井现场监测出口流量的应用;在大量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溢流预警模型,开发出智能监测溢流预警系统并在现场应用。结果表明,上述方法与综合录井目前溢流监测方法相比,有效提高了溢流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应用效果良好。

  • 解释评价
  • 谢平
    录井工程. 2017, 28(03): 75-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7.03.016
    摘要 ( 212 ) PDF全文 ( 258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充分挖掘气测和随钻测井数据在地层流体评价中的价值,进一步提高评价的精确度,给出了一种基于轻烃色谱图(轻烃取C1-C8)和随钻电性分析的油气水评价方法。通过类比信号处理领域的相关函数,将色谱信号看作连续时间内的轻烃组成分布输出,计算连续井深上的色谱互相关函数,并提取色谱组成中能有效反映油气水变化的3种特征参数(气指数G、油指数P以及水指数W);当储集层流体性质发生改变时,相关函数和3种特征参数亦发生相应改变,建立其变化趋势和方向的区域标准,实时指导待测储集层流体性质的识别。该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常规色谱在含水储集层的识别以及随钻电性参数在含水气层评价上的不足,通过实时在线对复杂的油气水组成进行解释评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刘晓亮,王臣,邱风,张伟,冯雪松,王守宴,徐锋
    录井工程. 2017, 28(03): 80-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7.03.017
    摘要 ( 218 ) PDF全文 ( 365 )   可视化   收藏

    塔木察格盆地南贝尔凹陷构造条件复杂,孔隙类型多样,非均质性强,目标区内南屯组储集层流体性质识别难度较大,传统测井、录井图板解释结果均不理想。对储集层流体性质的准确判别,已成为南贝尔凹陷勘探、开发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为了探讨储集层流体性质识别的有效方法,将加权灰色关联分析应用到流体性质解释工作中。在试油证实的南贝尔凹陷南屯组储集层中,分别选出不同流体性质所对应的7项气测参数,统计高频气测参数值的平均值构建标准序列,使用待识别的储集层对应的气测参数构建比较序列,作加权灰色关联分析,得到待识别储集层与标准流体类型的关联度,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实现待识别储集层流体性质的正确归属。其中,各气测参数权重的求取是建立在对应分析和熵函数两者严格的数学基础之上,克服了其他方法存在的不足。对南贝尔凹陷的28个待识别储集层含油气类型的实例判别分析表明,基于气测录井的加权灰色关联识别储集层流体性质模式的方法计算过程简单,正判率约为82.14%,为该地区流体识别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

  • 吴颖,卢昊,王红旗,孟庆峰,王志成,陈燕,王凤海
    录井工程. 2017, 28(03): 85-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7.03.018
    摘要 ( 244 ) PDF全文 ( 221 )   可视化   收藏

    原油性质判断是油气层解释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而原油密度是原油性质的主要参数之一。为了对原油密度进行定量评价,以岩石热解分析参数为重点,通过理论研究、基础实验,确定参数TPI、OPI、HPI、PS与原油密度有较好的函数关系,并建立了原油密度定量评价方法;通过对饶阳凹陷2001-2015年已试油井壁心、岩心的岩石热解分析数据统计,建立了饶阳凹陷肃宁、蠡县等5个区域原油密度定量评价计算公式。实践证明,应用该方法预测原油密度是可行的,且误差均小于0.02 g/cm3,为其他凹陷建立原油密度评价方法奠定了基础,从而提高了对储集层原油性质的综合认识,为试油及开发措施、方案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 赵磊,唐家琼,尹平,阮聪,刘哿行,朱茜霞,唐谢
    录井工程. 2017, 28(03): 91-94,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7.03.019
    摘要 ( 347 ) PDF全文 ( 188 )   可视化   收藏

    安岳气田磨溪区块龙王庙组气藏为目前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整装气田。由于以孔隙(洞)储集层为主,非均质性较强,局部含封存水,随着气藏勘探开发的持续深入,原始封存水多见的边探井、评价井录井气水解释符合率较低,原有录井解释技术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生产需要,亟需一种更适于新探区、新层系的流体解释技术。围绕录井参数内在联系,通过录井参数优选、数学处理和图板,建立了一种利用钻井液参数结合工程参数识别储集层及其含流体性质的录井解释方法——ST流体解释法,并在磨溪构造寒武系龙王庙组开展了大量应用实践。目前,推广应用普及率为89%以上,应用该技术在磨溪区块龙王庙组累计录井解释75口井,解释符合率达86.48%,成效显著,前景广阔。

  • 杨世亮,陈东霞,杜建华
    录井工程. 2017, 28(03): 95-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7.03.020
    摘要 ( 309 ) PDF全文 ( 216 )   可视化   收藏

    大庆油田地面复杂环境下油层开采的主要模式是布置大斜度定向井。大斜度定向井目的层井斜角一般为40°~70°,由于井斜过大,完钻测井时只能采用管输式测井,测井项目少,曲线拉伸失真严重,导致无法直接通过电性变化特征准确判断储集层流体性质,因而储集层油气显示异常的识别主要取决于录井;常规录井同样受大斜度定向井钻井影响,录井必须首先破解大斜度井录井储集层油气异常显示识别的难题。针对大庆油田大斜度定向井录井面临的困难,选取岩屑混合样品进行岩石热解含油气总量分析,利用该曲线变化特征结合岩性描述分析落实储集层的含油性;应用钻井液轻烃录井,通过参数优选,利用总烃含量曲线变化特征落实油气显示,确保不漏掉油层。应用实践表明,该方法具有简便、直观的特点,且应用效果较好。

  • 赵全国,鲁宝菊,邱丙静,赵晓颖,高磊
    录井工程. 2017, 28(03): 100-1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7.03.021
    摘要 ( 217 ) PDF全文 ( 249 )   可视化   收藏

    气测录井是钻探过程中油气层发现和评价的重要手段,但受到储集层含气特征、钻井参数、钻井液参数、脱气及传输效率、仪器性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全烃检测值差异很大,在油气层标准化解释中功用受限。结合苏里格气田苏25区块地质特征,通过对钻井过程中影响气测录井的诸多因素的分析和筛选,运用优选标志层的方法,完成了苏里格气田苏25区块全区已钻直丛井气测全烃的标准化校正,突出了以山2段煤层作为标准层对全井气测全烃进行的校正,利用校正后的气测全烃进行含气性综合解释评价,初步实现解释标准定量化,在苏里格气田气层分类评价、老井复查中取得很好的效果。该方法操作简便、实用性强,在苏里格气田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了气测录井在该区域勘探开发挖潜中的重要作用。

  • 马青春,李艳,薛明侠,任忠宏,张会民,陈海艳,郑海军
    录井工程. 2017, 28(03): 104-1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7.03.022
    摘要 ( 187 ) PDF全文 ( 215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羊三木油田深度开发及注水井网的不断完善,主要含油层系之一的馆陶组高粘度稠油储集层已经处于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油层含水达到60%以上,勘探过程中气测全烃显示异常活跃,烃组分参数不稳定,气测录井储集层解释评价难度大。针对储集层原油粘度大、油稠、含水率高的特点,分析了气测录井烃组分的两种基本特征,进而计算了不同烃组分特征条件下的相应派生参数。根据该油田馆陶组19口采油井生产数据和气测派生参数的统计分析,尝试应用派生参数——烃斜率与湿度比、峰基比与非烃含量进行交会图板分析,评价储集层的产出能力,分别建立烃组分齐全条件下的烃斜率与湿度比图板和烃组分不全条件下的峰基比与非烃含量图板,并据此建立评价标准,不但解决了该油田馆陶组储集层评价的难题,而且可直观反映储集层是否具有开发价值,为开发决策提供参考意见。经3口井的应用分析表明,储集层产出能力气测评价结果与生产数据吻合,解释符合率较高。

  • 装备
  • 葛瑞全,李家贵,井小艳,邢恩远
    录井工程. 2017, 28(03): 109-1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7.03.023
    摘要 ( 242 ) PDF全文 ( 350 )   可视化   收藏

    在非常规油气田的勘探过程中,亟需对储集层的孔渗特征及其后期演化作出精确评价。常规分析化验手段很难对致密储集层作出精准描述,通过引进电镜扫描矿物定量多功能分析仪,利用二次电子成像,展示碎屑岩储集层的微观结构,实现对各种矿物的定性分析,揭示不同成岩阶段储集空间的演化;通过背散射成像分析,获取所有与矿物结构特征相关的数据,实现对样品截面矿物与孔隙的定量化分析,如矿物及元素含量、孔隙度、基质密度等;运用脆性矿物三角图,确定储集层脆性指数,指导酸化压裂;最终综合各项分析指标,实现对碎屑岩储集层的准确评价。

  • 郑周俊
    录井工程. 2017, 28(03): 114-1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7.03.024
    摘要 ( 254 ) PDF全文 ( 346 )   可视化   收藏

    钻井液所携天然气组分的定量采样检测是气测录井的难题,也是录井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结合上海神开石油科技有限公司对定量气测分析系统的开发与应用,验证了全新的定量脱气器和色谱仪。定量脱气器通过PLC流量反馈控制技术实现了钻井液的定量采样脱气,其钻井液处理量可以与常规脱气器相当,脱气筒的加热设计进一步提高了对天然气高沸点组分的测量准确性,定量脱气器的模块化设计更便于现场安装和搬运;与之配套的色谱仪采用EPC流路控制技术和双色谱柱设计,可以实现对C1-C8组分的快速分离检测,C6+组分的在线测量则进一步拓展了现场气测录井的应用范围。

  • 刘正伟,叶艳辉
    录井工程. 2017, 28(03): 119-121,1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7.03.025
    摘要 ( 247 ) PDF全文 ( 293 )   可视化   收藏

    录井完井资料的审核通常采用纸质资料人工传递模式,导致电子数据与纸质资料的不一致,严重影响了后续数据可用性。通过分析和梳理完井资料审核业务流程,利用C++、C#混合编程和组件技术,设计开发出集资料整理、资料审核、资料流转和审核信息发布于一体的软件系统,实现了录井完井资料的网络化线上审核,改变了录井完井资料审核验收方式,提升了成果资料的验收效率和数据质量,保证了录井完井数据的一致性,同时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 王建梅
    录井工程. 2017, 28(03): 122-1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7.03.026
    摘要 ( 225 ) PDF全文 ( 202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发挥录井技术的优势,更好地满足当前的勘探开发需要,进行了录井随钻解释评价系统的研发。该系统共设置7个功能模块(数据接口与导入模块、数据库管理模块、自动智能综合解释模块、成果展示与输出模块、邻井对比分析模块、知识库维护工具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实现了现场录井数据的自动实时读取、导入和随钻自动智能综合解释,为油气层评价开拓了新的途径。现场应用和测试验证表明,该系统弥补了野外录井施工人员解释评价能力有限的问题,实现了在现场利用计算机对本井和邻井的录井数据及测井数据进行综合管理及快速处理,并能够自动快速、准确地对所钻遇储集层做出评价,不仅有助于现场油气层的及时发现,而且能够为完钻讨论和中途测试等提供依据,提高了录井技术的现场服务水平。

  • 地质研究
  • 黄佩,王龑舒,孟韶彬,董珊珊
    录井工程. 2017, 28(03): 127-1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7.03.027
    摘要 ( 250 ) PDF全文 ( 279 )   可视化   收藏

    裂缝发育与否是火山岩油气成藏的重要条件之一,裂缝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多为宏观方法,分析结果误差较大。应用岩心精细描述及显微、超微等技术结合统计学方法,对额济纳旗盆地查干凹陷的火山岩裂缝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火山岩裂缝主要以低角度和水平产状的中小缝为主,裂缝填充率高,非均质性强;微裂缝主要有构造成因的矿物斑晶裂缝和火山岩基质裂缝,非构造成因的火山玻璃裂缝和杏仁体裂缝4种类型。火山岩裂缝发育频率具有随岩石酸性程度增大而提高,随岩层厚度增大而减小的特征,构造作用是裂缝形成的重要因素,区域构造对裂缝的波及范围约5000 m,其中二级断层、断裂带对高频裂缝分布区的影响距离至少为700 m。

  • 王其敬,陈茜,慈兴华,向巧玲,王宇轩
    录井工程. 2017, 28(03): 131-1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7.03.028
    摘要 ( 209 ) PDF全文 ( 371 )   可视化   收藏

    石炭系火成岩作为近年来准噶尔盆地的勘探热点,其岩性识别、界面卡取、储集层物性、含油气丰度、流体性质评价等方面的工作成为勘探开发中的难点和重点。以X射线元素、X衍射全岩、荧光薄片等录井新技术为基础,并引入机械能指数,通过对石炭系火成岩录井评价方法展开研究,逐步形成适用于石炭系火成岩的录井评价技术组合,以解决从现场储集层“甜点”判别一直到含油丰度、流体性质评价等一系列问题。该方法现场应用效果明显,为准噶尔盆地西缘石炭系火成岩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 王健,程建莉,戴荣东,肖建洪,郝金克,惠伟,蒲业
    录井工程. 2017, 28(03): 137-1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7.03.029
    摘要 ( 233 ) PDF全文 ( 399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胜利油田东部探区勘探开发方式的调整和开发对象的变化,现场生产技术决策对录井地层划分与对比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以利津洼陷南斜坡L 76井区为例,综合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地震、测井、录井等资料,对正钻井进行高分辨率层序随钻地层对比,将沙四上亚段划分为1个长期、3个中期、6个短期层序,从而建立了研究区的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实现了地层层序的等时划分与对比。研究表明:沙四上亚段分为低位、湖扩以及高位3个体系域,分别对应着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它们的变化控制了砂体的叠加样式及横向展布,有利于录井现场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短期旋回基准面的升降变化控制了砂体的类型,是预测油气层位置的重要依据。

  • 谢广龙
    录井工程. 2017, 28(03): 144-1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7.03.030
    摘要 ( 196 ) PDF全文 ( 762 )   可视化   收藏

    重力流沉积是一种普遍发育的沉积类型。为了提高重力流沉积岩心分段与描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下步地质研究奠定基础,结合现场录井的实际情况介绍了常用重力流沉积的分类方法,并详细阐述了滑动岩、滑塌岩、碎屑流沉积和浊积岩4种重力流沉积的沉积学特征和识别标志。最后,将重力流沉积的识别运用到现场岩心录井工作中,对岩心中的重力流沉积依据沉积学原理进行分段和描述,解决了岩心描述中因对重力流沉积识别不足而将其简单地作为砂泥岩分段描述的问题。

  • 吕芳芳
    录井工程. 2017, 28(03): 148-1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7.03.031
    摘要 ( 198 ) PDF全文 ( 93 )   可视化   收藏

    为描述板桥-北大港地区沙一下亚段内沉积微相类型及其平面展布特征,利用地震、测井、岩性和薄片等资料将沙一下亚段四级层序进一步细分成五级层序单元。与四级层序格架对应的油层组单元往往包含数个砂层组,而在五级高频层序地层格架内,地层只包含一套砂层组,地层纵向分辨率提高至百米级以内,能够更好地反映沉积微相平面展布规律。在五级层序格架控制下,对该地区沙一下亚段物源及沉积体系进行了再认识。研究发现,该地区沙一下亚段沉积时期处于湖盆扩张期,沧县隆起小站和葛沽两大物源供给充分,沧县隆起碎屑物质经过葛沽物源和小站物源短距离搬运后,快速堆积到陡坡带的近岸,形成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沉积,在不同时期受断层活动性和湖水平面的变化,扇体规模随之变化;凹陷内部受次级断裂构造的控制,形成了多个次级规模较大的砂体沉积单元;远岸水下扇砂体与深湖半深湖泥岩接触,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同时,控沉积断层在断层活动期间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输导通道,在断层活动相对宁静期,又可以作为油气藏封堵断层,有利于油气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