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井工程  2019 , 30 (3): 32-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9.03.006

工艺技术

停产凝析气藏复活增效新途径——板中北气藏改建储气库实例

马小明, 李东林, 余贝贝, 李辉, 杨树合, 李秋媛

中图分类号:  TE132.1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9-07-31

网络出版日期:  2019-09-25

版权声明:  2019 《录井工程》杂志社 《录井工程》杂志社 所有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马小明 高级工程师,1962年生,1981年毕业于重庆科技学院采气工程专业,现在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从事气藏工程与储气库研究工作。通信地址:300280 天津市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电话:13820560790。E-mail:maxming@petrochina.com.cn

展开

摘要

板中北气藏为一带油环边水的凝析气藏,经历二十多年的衰竭式开发后停采,油环与边水侵入严重,气采出程度61%、油采出程度24.6%,地层压力由30.5 MPa 降至13 MPa。为实现该气藏复活增效,进行了改建储气库研究与建设,在储气库选址、方案设计、运行优化全过程进行了关键技术创新:建立储气库库址评价要素与界限标准,创建库址评价数学模型,实现库址优选的科学定量化;建立工作气量-调峰产量-采气井数三元耦合技术,解决指标优化匹配问题;建立库存量动态诊断与预警、水体扩容定量评价、运行优化调整技术。该储气库经过16个周期的生产运行,实现了水淹区库容恢复、含水单井产能增强、工作气量提高,目前工作气量达6.6×108 m3,累计产油16.69×104 m3,提高油采收率4.65%,并仍在持续提高。气藏改建储气库的设计技术与成功经验,为渤海湾相似停产气藏的复活增效,提高凝析油采收率提供了新途径。

关键词: 衰竭停产气藏 ; 储气库 ; 库址评价要素 ; 气库方案设计 ; 提高采收率

0

PDF (2365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马小明, 李东林, 余贝贝, 李辉, 杨树合, 李秋媛. 停产凝析气藏复活增效新途径——板中北气藏改建储气库实例[J]. 录井工程, 2019, 30(3): 32-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19.03.006

0 引 言

板中北气藏为大港油区板桥油气田中断块背斜构造,气藏类型为带窄油环、边水的凝析气藏,含油气层位为古近系板2油层组,储集层为中孔中渗砂岩,埋藏深度3 000 m,构造幅度100 m。自1975年投入衰竭式开发,至2002年底枯竭+水淹停采,地层压力由原始30.5 MPa降至13 MPa,天然气采出程度61%,凝析油+原油采出程度24.6%,凝析油含量由450 g/m3降至110 g/m3。2003年该气藏改建为地下储气库,到目前已经生产运行16个周期,累计注气84.62×108 m3、累计采气67.32×108 m3,在实现储气库周期注采、调峰补气的同时,凝析油与油环油累计采出16.69×104 m3,油采收率提高4.65%,并仍在持续增加。证实了停产气藏可通过改建储气库方式实现复活增效,为渤海湾相似气藏的复活增效提供了新途径。

停产气藏改建储气库不是简单的转建[1],而是需要进行建库可行性评价、建库方案设计、生产运行过程的调整优化等系统性工作[2]。为此,系统介绍储气库库址定量评价技术、方案设计技术、运行优化技术,供各方参考借鉴。

1 储气库选址定量评价技术

板中北气藏是否适合改建储气库,如何实现其库址质量定量化评价,是改建储气库所面临的首要问题[3]

1.1 储气库选址定性评价技术——库址初选

储气库库址选择遵循地质适合[4]、技术可行、安全环保、效益达标四项原则。对于我国大多数断块型砂岩而言[5],储气库选址需要评价19项要素,而板中北气藏均符合其基本要求(表1)。

表1   储气库选址评价基本要素

   

选址原则库址要素库址基本要求板中北气藏
构造形态构造型:背斜,单斜(断鼻);构造完整、断层少;单体构造或小构造群半背斜
储集层岩性砂岩、碳酸盐岩或其他岩性等,具有孔、洞、缝的储集空间类型砂岩
储集层物性气层低孔中渗以上,油层中孔中渗以上,水层高孔中渗以上中孔中渗
埋藏深度气藏和油藏改建气库,深度1 0003 000 m,水藏深度5002 000 m2 720 m
圈闭条件油气藏断层封闭、岩性封闭、水动力封闭断层、水动力封闭
断层封闭油气藏具边界断层封闭;水藏超高压注气则断层必须具备强封闭性边界断层封闭
地质
适合
盖层分布盖层连续性分布覆盖储集层,平面最薄处盖层厚度大于10 m盖层200500 m
盖层物性盖层为泥岩、石膏或其他致密性岩石,盖层岩石物性10-410-7 mD排替压力大于2 MPa
底板封闭底板隔层最薄处厚度达5 m,且连续分布在储集层之下底板厚度大于50 m
闭合高度油气藏大于30 m,水藏大于60 m,数百米为好40 m
库容量气藏有效库容6×108 m3以上;油藏建库原油储量300×104 t以上24.4×108 m3
工作气量最小建库规模的工作气量为3×108 m3以上6×108 m3
钻采工艺可实现储气库井钻完井、井筒完整性、老井封堵常规井
技术
可行
压缩机满足注气量、压力等级常规等级
流体性质流体中不含高浓度的有毒有害物质,如H2S、CO2无H2S、CO2
地面条件交通便利、无安全隐患、环保达标满足
安全
环保
老井封堵建库区内所有老井全部能够封堵达标全部封堵成功
管网距离距主输气管网50 km以内为宜、减少管网投资10 km
效益
达标
投资效益接近于其他气源产品价格、市场可接受,投资回收期12年以内回收期12年

新窗口打开

1.2 储气库选址定量评价技术——库址精选

储气库库址评价属于多因素“模糊性”评价问题,可以利用模糊数学将多个单项指标转化为一个能够反映总体情况的综合指标来进行评价[6]。基于模糊数学理论建立的储气库库址综合评价法,包括三个计算模型:一是建立库址评价数学模型,计算库址的隶属度数值;二是将多个库址依据隶属度大小排序确定库址次序,实现库址排序选优;三是建立库址质量等级定量评价模型,即将库址所有要素设定为最优并计算出最优隶属度,然后将单个库址的隶属度除以最优隶属度用100%度量得到库址质量系数,完成归一化处理,并根据库址质量划分标准评定库址质量等级,从而实现库址质量等级评价。储气库库址评价因素的选择与评定,通常由地质、工程、经济方面的评判专家组确定。

数学模型的建立步骤如下:

(1)选定评价因素集合,选择库址的主要评价因素,如构造、储集层、深度等。

(2)给定各评价因素的权重系数,根据各因素重要性逐一给定权重(表2),数量标度间隔大小一致,各权重系数和为1,满足归一化,如构造=0.2、储集层=0.3、深度=0.1、盖层=0.2、……。

表2   库址评价因素与权重、标度

   

库址评
价因素
评价因
素权重
因素评价等级与评价标度
库址1库址2库址3
A1(构造)a1b11b12b13
A2(储集层)a2b21b22b23
A3(深度)a3b31b32b33

新窗口打开

(3)选定因素评价等级集合,根据各因素质量优劣对单因素给出评价等级,如优、良、中、差。

(4)给定因素评价标度,对应单因素质量等级赋值,数量标度间隔大小一致,标度和为1,如优0.4、良0.3、中0.2、差0.1。

(5)建立模糊评判矩阵R:

R= b11 b12 b13b21 b22 b23b31 b32 b33  bm1 bm2 bm3

(6)模糊变换模糊子集D:

D=aR=(a1,a2,a3,…,am) b11 b12 b13b21 b22 b23b31 b32 b33  bm1 bm2 bm3

(7)计算隶属度Di:

库址1:D1=a1b11+a2b21+a3b31+…+ambm1

库址2:D2=a1b12+a2b22+a3b32+…+ambm2

库址3:D3=a1b13+a2b23+a3b33+…+ambm3

以上步骤,完成了单个库址的隶属度计算。

(8)库址最优隶属度Dmax:按最优库址的因素权重系数a、评价标度b取值计算最优隶属度。

(9)库址归一化计算库址质量系数I:

I=(实际库址隶属度Di/Dmax)×100

(10)库址质量等级评价:库址质量系数I≥90为优等,I=8089为良好,I=7079为中等,I≤69为差等。

将板中北气库定量计算后得出其库址质量系数92.5≥90,为优等库址,适于建库。

2 储气库库容量与压力联动设计技术

天然气是高压缩气体,压力高低决定了储气体积的多少,储气库库容量与地层压力具有联动设计关系。为此,应用气藏物质平衡原理,建立储气库“物质平衡方程式”并建立设计模板,能够实现储气库库容量参数的设计。

基于气藏类型和开采阶段所录取的产量、压力数据,依据气藏物质平衡原理建立储气库物质平衡方程式:

Gk=Gp( PiZi)/( PiZi- PZ)

式中:Gk为库容量,108 m3;Gp为气藏储量,108 m3;Pi为原始地层压力,MPa;P为地层压力,MPa;Zi为原始地层压力对应的气体偏差因子;Z为地层压力对应的气体偏差因子。

综合选定各节点压力参数,计算出对应的库容量参数,通过设计模板揭示运行压力与库容量参数间的逻辑关系(图1)。

图1   储气库库容与运行压力设计模板

   

(1)储气库运行上限压力确定:常规方法是不超过气藏原始压力[7];定量方法是不超过气库最小封闭压力的90%。考虑兼顾地面压缩机等级适合。

(2)储气库运行下限压力确定:尽量减少垫气量,但需兼顾井口最低外输压力、采气井最低产量、匹配的采气井数,保证少井高产、节约钻井费用。

(3)库容量参数:运行上限压力对应库容量、运行下限压力对应垫气量、上限压力与下限压力运行区间对应工作气量。以板中北储气库运行压力区间15.030.5 MPa为例,库容量为24.5×108 m3,垫气量为13.5×108 m3,工作气量为11×108 m3

3 工作气量-日调峰量-采气井数三元耦合

储气库方案设计供气规律应与市场用气规律吻合,日调峰产量应与需求量相近。在已确定工作气量的前提下,如何按市场需求分配日调峰产量、如何根据日调峰产量配置采气井数,二者具有互动关系。通过分析华北地区冬季用气规律,建立储气库运行仿真模型、日调峰产量计算模型、采气井数计算公式,成功解决了储气库工作气量-日调峰量-采气井数三元耦合设计问题。

3.1 建立地下储气库运行仿真模型

针对华北地区市场用气规律(图2)进行统计分析[8],建立标准的地下储气库调峰采气运行仿真模型(图3)。气库采气量调峰曲线近似“钟形”分布,气库采气量在每年1月份春节期间达到高峰值[9],在采气期开始和结束期间达到低谷值,其余时间为中等调峰值,高峰期与低谷期日产气量的峰谷比为25倍。

图2   华北地区市场用气规律

   

图3   地下储气库运行仿真模型

   

3.2 建立地下储气库调峰量计算模型

应用微积分数学方法解析储气库运行仿真模型,建立储气库调峰量计算模型。

(1)气库工作气量:图3中阴影面积,等同于气库方案确定的工作气量[10]

(2)气库采气期t:方案确定的调峰采气时间天数(单位d),按华北地区供气规律取t=120 d,细分为13个周期,第1与第13周期各为5 d,其余每周期Δt=10 d。周期特征为:各周期以中间点为基点,向两侧呈均匀对称分布;Δt1、Δt13周期为气库最低调峰采气周期;中间Δt7周期为气库最高调峰采气周期;其余周期为中间过渡调峰采气周期。

(3)气库调峰产量:采气期内平均产气量(单位104 m3/d)。调峰产量分布特征为:同一周期Δt的日产气量为一均值;各周期间调峰产量具有较为固定的比例关系(表3),在13个计算周期内,以最末周期Δt13日产气量为基础产量;气库最高调峰气量在以春节日为中间点的前后各5 d内取平均日产量;气库最高调峰气量(Q7)与低峰期基础产量(Q13)比值为峰谷比,即Q7/Q13

表3   地下储气库不同峰谷比下系数取值

   

峰谷比Δt1Δt2Δt3Δt4Δt5Δt6Δt7Δt8Δt9Δt10Δt11Δt12Δt13
2.01.001.041.121.261.531.872.001.871.531.261.121.041.00
2.51.001.041.121.261.592.192.502.191.591.261.121.041.00
3.01.001.041.121.341.862.623.002.621.861.341.121.041.00
3.51.001.041.141.432.032.993.502.992.031.431.141.041.00
4.01.001.051.241.562.273.424.003.422.271.561.241.051.00

新窗口打开

3.3 储气库日调峰产量计算

依据地下储气库调峰量计算模型,储气库工作气量为图形总面积[11],原理式为:

Gw= n=1n(QnΔtn) (1)

马小明-成亚斌[12]建立了日调峰产量计算公式:

Qn=mnQ (2)

将公式(2)带入公式(1)得:

Gw= n=1n(QnΔtn)= n=1n(mnΔQtn)=(m1+m2+…+ m13Qtn (3)

将公式(3)变形为公式(4),即得到低谷期日采气量的计算公式:

Q=104Gw/(2m1Δt1+2m2Δt2 +2m3Δt3 +2m4Δt4 + 2m5Δt5 +2m6Δt6 +m7Δt7) =104Gw/[(m1+2m2+2m3+2m4+2m5+2m6+m7t] (4)

公式(4)中Gw由气库方案给定,m值查表3可得,Δt=10 d,将其带入公式(4)即可求得基准气量,带入公式(2)即可求得任一计算周期的日采气量Qn

对于气库不同峰谷比时的mn=Qn/Q值,由公式(4)计算不同峰谷比时低峰期基准气量(Q)、高峰期调峰气量(Qmax)公式如下:

峰谷比为2.0时:Q=60Gw;Qmax=120Gw

峰谷比为2.5时:Q=56Gw;Qmax=140Gw

峰谷比为3.0时:Q=50Gw;Qmax=150Gw

峰谷比为3.5时:Q=46Gw;Qmax=161Gw

峰谷比为4.0时:Q=42Gw;Qmax=168Gw

3.4 储气库采气井数计算

采气井数与储气库调峰采气规律以及产量直接相关,需要分别计算高峰期气井数和低谷期气井数,取最多井数作为合理井数N[13]

根据物质平衡原理,气库日采气量应等于气库Nn口采气井数的单井日采气量总和,即:

Qn=Nnqn (5)

将该式变形后,分别得到采气井数计算公式:

Nn=Qn/qn (6)

在低谷采气期采气井数计算公式:

Nd=Q/qd (7)

在高峰采气期采气井数计算公式:

Ng=Qmax/qg (8)

上式中Qmax=mmaxQ,高峰期和低谷期单井日产气量可另行计算得到。

合理采气井数应同时满足高峰采气周期日产气量和低峰采气周期日产气量所需的采气井数,选取条件为:NNg,NNd(即选取NgNd的最大值作为合理井数)。

3.5 实例应用

板中北储气库设计库容量24.5×108 m3,有效工作气量11×108 m3,运行压力1530.5 MPa,单井产能35×10460×104 m3/d。按峰谷比2.5倍计算,高峰期产气1 540×104 m3/d,单井产气量按55×104 m3/d计算,需要采气井28口;低谷期产气量600×104 m3/d,采气井单井产量35×104 m3/d,则低谷期采气井数为17口。依据合理采气井数选取最大值原则,气库合理采气井数为28口。

目前板中北储气库实际采气井数为21口,尚差采气井7口。这也是该气库达标缓慢的因素之一。

4 储气库运行优化调整技术

板中北储气库经过十余年的生产运行,流体分布与生产状态发生了较大改变,早期设计的运行规律与目前市场需求规律存在一定偏差。主要表现为库内油气水分布复杂、有效库容偏低、含水气井产能低,需要进行气库扩容规律分析、气库优化调整技术攻关,并完成气库优化调整部署,最终实现高效生产,达到提高工作气量与调峰产量的目的。

4.1 储气库库存量动态诊断与预警技术

(1)库存量曲线绘制方法和标准模板:利用气库生产中录取的压力、产量数据,以气库初始库容为基点,以每周期库存量为累加,绘制储气库库存量变化曲线图[12](图4)。依据注采平衡原理,绘制多注少采、少注多采、注采相等三种标准曲线模板(图5)。

图4   储气库库存量变化曲线

   

图5   储气库库存量诊断预警模板

   

(2)库存量曲线解析方法:标识关键点物理意义、单周期压力与库容变化特征、多周期库容由空库-满库的连续演化过程。

(3)气库运行诊断方法:将实际库存量曲线与标准曲线模板进行对比,发现误差提前预警。

4.2 储气库水体扩容定量评价技术

腾空储气库水体增加库容是含水储气库扩容的重要途径,包括注气驱动水体扩容与采水增加库容两种方式[14],为评价两种方式扩容效果,建立了以物质平衡原理[15]为基础的计算方法。

扩容总体积(库存量):V=Gpi-Gpc

式中:V为气库扩容体积,108 m3;Gpi为气库总注气量,108 m3;Gpc为气库总采出量,108 m3

采出水扩容体积:V1=10-4WpBwBg

式中:V1为总采出水所占据气库体积,108 m3;Wp为总采出水量体积,104 m3;Bw为地层水体积系数;Bg为气体体积系数。

驱离水扩容体积:V2=V-V1

截止到2012年,板中北储气库库容量由7.56×108 m3增加到21×108 m3,水体增加库容13.44×108 m3,其中采水增加库容0.71×108 m3占总扩容量的5.3%,驱水增加库容12.73×108 m3占总扩容量的94.7%,表明提压驱水是增加库容的主要因素,后续调整应以提高气库压力加强驱水为主。辅助措施是增加生产井排水,在排水扩容的同时提高注采气能力(表4)。

表4   储气库群水体扩容量计算结果 108 m3

   

扩容量
措施
板876板808板中南板828板中北
(全区)
板中北
(西区)
驱替2.265.745.911.3912.731.06
排液0.110.340.090.320.710.10
合计2.376.086.001.7113.441.16

新窗口打开

板中北储气库经过封闭性定量评价研究,确定封闭压力38.1 MPa,按上限压力取值90%计算可达34.3 MPa,比目前设计的上限压力30.5 MPa提高3.8 MPa,可增加库容量10%。

4.3 储气库优化调整技术

储气库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气库内有水体分布,减少了有效库容、降低了单井产量,为此建立了注采关系调整技术、注采井网完善技术,形成了储气库优化调整技术。

(1)储气库井注采关系调整技术:通过改变原方案规定的气井统注统采方式[16],实行生产时差异化注采,即在含水区高构造部位实行顶部先注气、边部后注气,顶部后采气、边部先采气的生产方式,始终保持顶部压力高于边部压力,顶部气体向边部驱水状态,加速扩大含气区增加有效库容,减少气井含水提高产气量。

(2)储气库注采井网优化调整技术:通过加密含水区井网密度,补钻注采井提高库容控制程度。实施强注强采,依靠注气驱水和采气排水,加速扩容增产。依据含水井产量约为纯气井产量50%的比例关系,水淹区井数增加一倍、井距缩小一半。

板中北储气库东断块为低含水区,应用注采关系调整技术对顶部11口井实行由高向低强注弱采,经过5个周期的调整运行,其腰部K 9、K 11井产水量先升后降,气库内水体退至中部以下,库容增加、采气井增产。

板中北西断块为高含水断块,应用注采井网优化调整技术,腰部含水区部署采气井6口,另在低部位水淹区补钻开采井4口,调整后扩容明显加快。由库存量曲线可以看出(图6),曲线斜率增大,扩容速度加快,工作气量增加,储气库运行效果变好。截止到2017年采气期末气库增加16.38×108 m3库容,达到25.68×108 m3,超过方案设计值。

图6   储气库调整后气库存气量与地层压力变化曲线

   

5 结 论

(1)本文通过板中北储气库方案设计、生产运行及优化调整,形成了三项关键技术。在储气库选址方面,引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并创新库址隶属度归一化处理技术,实现了库址优劣排序与质量等级的定量评价;在方案指标设计方面,运用微积分描述方法,建立了在工作气量控制下的日产气量与采气井数设计技术,解决了指标优化匹配问题;在运行优化方面,通过调整气井注采关系、完善水淹区井网,实现了扩库增产。

(2)板中北停产气藏改建储气库以来,累计产油16.69×104 m3,提高油采收率4.65%。该气藏改建储气库的设计技术与成功经验,为渤海湾相似停产气藏的复活增效,提高油采收率提供了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于春雷.

试析地下储气库建设技术研究现状及建议

[J]. 化学工程与装备,2018(11):102-103.

[本文引用: 1]     

YU Chunlei.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suggestions of underground gas storage technology

[J]. Chemical Engineering & Equipment, 2018(11):102-103.

[本文引用: 1]     

[2] 马小明,余贝贝,马东博,.

砂岩枯竭型气藏改建地下储气库方案设计配套技术

[J]. 天然气工业,2010,30(8):67-71.

[本文引用: 1]     

MA Xiaoming,YU Beibei,MA Dongbo,et al.

Project design and matching technologies for underground gas storage based on a depleted sandstone gas reservoir

[J]. Natural Gas Industry, 2010,30(8):67-71.

[本文引用: 1]     

[3] 雷鸿.

中国地下储气库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J]. 油气储运,2018,37(7):728-733.

[本文引用: 1]     

LEI Ho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undergroundgas storages in China

[J]. Oil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2018,37(7):728-733.

[本文引用: 1]     

[4] 张东星.

断块油气藏型储气库封闭性评价研究:以大港油田板中北储气库为例

[J].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8,28(3):30-33.

[本文引用: 1]     

ZHANG Dongxing.

Study on UGS sealing evaluation of fault-block oil & gas reservoir:A case study of the Banzhongbei UGS in Dagang Oilfield

[J].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2018,28(3):30-33.

[本文引用: 1]     

[5] 丰先艳.

油气藏改建地下储气库的可行性

[J]. 发展与创新,2016(12):238-253.

[本文引用: 1]     

FENG Xianyan.

Feasibility of rebuilding underground gas storage in oil and gas reservoir

[J].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2016(12):238-253.

[本文引用: 1]     

[6] 赵树嫄. 微积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246-255.

[本文引用: 1]     

ZHAO Shuyuan.Calculus[M]. Beijing: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1982:246-255.

[本文引用: 1]     

[7] 宋宪强,马小明,苏立萍,.

大港地区板中南储气库运行压力界限研究

[J]. 中国锰业,2018,36(5):51-54.

[本文引用: 1]     

SONG Xianqiang,MA Xiaoming,SU Liping, et al.

A Study of operation pressure limite of Banzhongnan Underground gas storage in Dagang

[J]. China's Manganese Industry,2018,36(5):51-54.

[本文引用: 1]     

[8] 王铎.

华北地区天然气调峰分析

[J].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2018,12(4):64-66.

[本文引用: 1]     

WANG Duo.

Analysis on natural gas peak shaving in North China

[J]. Natural Gas Technology and Economy,2018,12(4):64-66.

[本文引用: 1]     

[9] 马小明.

凝析气藏改建地下储气库地质与气藏工程方案设计技术与实践

[D]. 成都:西南石油大学,2009.

[本文引用: 1]     

MA Xiaoming.

Gas storage design technique and practice of gas reservoir geology & engineering scheme for condensate gas reservoir

[D]. Chengdu: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2009.

[本文引用: 1]     

[10] 杨广荣,余元洲,贾广雄,.

物质平衡法计算天然气地下储气库的库容

[J]. 天然气工业,2003,23(2):96-99.

[本文引用: 1]     

YANG Guangrong, YU Yuanzhou, JIA Guangxiong, et al.

Calculation the capacity of underground natural gas storage by material balance method

[J]. Natural Gas Industry,2003,23(2):96-99.

[本文引用: 1]     

[11] 廖伟,郑强,张赟新,.

大型储气库库容评价及注采能力分析技术:以准格尔盆地呼图壁储气库为例

[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8):82-83.

[本文引用: 1]     

LIAO Wei,ZHENG Qiang, ZHANG Yunxin, et al.

Large gas storage capacity evaluation and injection-production capacity analysis technology :A case study of Hutubi gas storage in Junggar Basin

[J].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Standards &Quality,2019(8):82-83.

[本文引用: 1]     

[12] 马小明,余贝贝,成亚斌,.

水淹衰竭性地下储气库的达容规律及影响因素

[J]. 天然气工业,2012,32(2):86-90.

[本文引用: 2]     

MA Xiaoming, YU Beibei, CHENG Yabin, et al.

Rul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capacity establishment of underground gas storage based on flooded depleted gas reservoir

[J]. Natural Gas Industry, 2012,32(2):86-90.

[本文引用: 2]     

[13] 马小明,张秀丽,张秀芳,.

地下储气库调峰产量与采气井数设计技术

[J]. 天然气工业,2013,33(10):89-94.

[本文引用: 1]     

MA Xiaoming, ZHANG Xiuli, ZHANG Xiufang, et al.

Productivity of the UGS storage wells and well numbers

[J]. Natural Gas Industry,2013,33(10):89-94.

[本文引用: 1]     

[14] 王东旭,马小明,伍勇,.

气藏型地下储气库的库存量曲线特征与达容规律

[J]. 天然气工业,2015,35(1):115-119.

[本文引用: 1]     

WANG Dongxu, MA Xiaoming, WU Yong, et al.

Curve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the storage capacity establishment of a reservoir-type enderground gas storage(UGS)

[J]. Natural Gas Industry, 2015,35(1):115-119.

[本文引用: 1]     

[15] 李士伦. 天然气工程[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247-248.

[本文引用: 1]     

LI Shiluan.Gas engineering[M]. Beijing: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2000:247-248.

[本文引用: 1]     

[16] 殷代印,杨孔航.

储气库油侵气窜压差界限研究

[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8(11):100-108.

[本文引用: 1]     

YIN Daiyin, YANG Konghang.

Study on the pressure difference of oil breakthrough in gas storage reservoir

[J]. Mathmatics in Practice and Theory,2018(11):100-108.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