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3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0-12-25
  

  • 全选
    |
    研究与探讨
  • 陈中普, 王芳, 苏沛强, 任立春, 赵聪会, 董峰, 刘坤, 胡丰波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深化信息化新时代背景下油气勘探开发新型地质工程一体化平台构建的认识,在对传统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简述了地质与工程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信息化新时代背景下的特征,以及新型地质工程一体化的内涵与外延,阐述了新型地质工程一体化平台构建的设计思路,对其综合研究、远程智能支持中心(RISC)、项目工程作业、精益管理、信息服务五个子平台进行了功能解析,并以大港油田勘探开发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为例,进一步阐明新型地质工程一体化平台的实践应用和效果,进而对新型地质工程一体化的发展远景进行了展望。
  • 杨琳, 刘达贵, 尹平, 唐家琼, 唐谢, 陈丹, 张雷
    录井工程. 2020, 31(4): 10-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四川盆地勘探工作向埋藏深、构造复杂区块推进,钻井现场通过采用白油基钻井液以提高钻井效率和保护环境。实践表明:白油基钻井液的使用会干扰气测录井数据,影响对储集层流体性质的判断,为此深入研究分析了白油基钻井液对气测录井数据的影响,并从气测色谱仪、白油性质、井底温度和钻井条件等方面分析了白油基钻井液气测数据特征的成因,以期为油基钻井液条件下的气测录井解释提供参考依据。
  • 工艺技术
  • 马树明, 李秀彬, 李怀军, 经俭波, 张小虎, 张媛媛
    录井工程. 2020, 31(4): 16-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准噶尔盆地腹部勘探层系基本为火成岩,其常见岩性以凝灰岩、安山岩、流纹岩、玄武岩等为主。针对火成岩岩性现场录井无法准确识别的现状,开展了 X射线衍射矿物分析技术的应用研究,通过大量实验分析,建立了矿物含量数值识别法、谱图比对识别法及三端元图板识别法等适用当地的岩性识别方法,解决了准噶尔盆地腹部石炭系地层的划分及火成岩岩性的现场识别问题。该技术在现场实际应用15口井,使腹部区块的常见火成岩现场岩性识别的准确率由80%提高至85%,为现场录井的火成岩识别提供了技术手段。
  • 阎荣辉, 田伟志, 鲍永海, 武星, 杨森, 沈柏坪
    录井工程. 2020, 31(4): 22-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发育于不同类型的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由于河流-三角洲相砂体迁移摆动及纵向多期叠置,导致地层垂向序列复杂,加之局部地区微幅构造发育,水平井往往钻遇泥岩,给常规水平井地质导向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为达到快速钻进、提高砂体钻遇率的目的,运用元素录井参数、元素比值对目的层及顶、底板泥岩进行精细刻画,建立小层元素响应特征标准模型,并在水平段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钻元素参数与标准模型进行分析对比,可以快速判断钻头的相对位置,进而及时进行轨迹调整。该方法在研究区S 59井进行现场应用,钻遇率达到了90.26%。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水平井导向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元素录井技术能够有效地弥补现有地质导向方法存在的欠缺,满足井场生产需求。
  • 胡宗敏, 袁伯琰, 张立刚, 邓宝卿, 王瑞, 李义, 赖福斌, 韩冰冰, 李昀
    录井工程. 2020, 31(4): 29-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机械比能解释地层物性时,由于受钻井工程因素和地质因素的双重影响,且尚未分清两种因素的各自贡献,限制了该方法的推广应用。因此,基于R.Teale机械比能经典理论,引入扭矩方程和Young.S机械钻速模式,建立了机械比能多因素模型,在分析机械比能的敏感性因素和响应规律的基础上,将钻井工程参数统一到同一标准水平下,构建了标准化机械比能模型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微钻头钻进模拟实验,求取松辽盆地代表性火成岩的标准化机械比能模型相关钻压指数和转速指数。在详细介绍标准化模型的数据处理方法的同时,首次提出利用色标填充技术直观绘制物性指数,使得随钻物性评价更加直观、准确、细化。通过将标准化模型的研究成果在DS-28井进行应用,有效剔除了钻井工程因素波动对机械比能的影响,可实现储集层段地质特性横向和纵向对比,证实了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 沈柏坪, 田伟志, 刘敢强, 余玲, 陈碧
    录井工程. 2020, 31(4): 36-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川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气开采过程中,由于钻井工艺的改进和提升,岩屑较细碎,常规录井技术对页岩的识别效果较差,很难判别龙马溪组小层情况。利用随钻伽马能谱录井中铀(U)、钍(Th)、钾(K)能够指示沉积环境的变化,通过研究铀(U)、钍(Th)、钾(K)、伽马、无铀伽马等参数或参数组合的变化趋势,建立Th/U比值法及伽马与无铀伽马交会法,可以有效识别沉积环境,划分地层。在川南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小层划分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录井技术的不足,满足了现场生产需求。
  • 胡益涛, 陈沛, 刘世宁
    录井工程. 2020, 31(4): 41-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莺-琼盆地油气资源丰富,由于盆地内发育区域性的特殊地质构造,异常压力成因多样,异常压力区分布不确定,造成钻井作业实施的难度巨大,异常压力成为该区勘探和开发的“绊脚石”。为了提高该区地层压力预、监测的精确度,采取应对措施如下:加强钻前地质认识并探索异常压力的成因及变化情况,优选模型和参数进行压力评价,必要时引入中途VSP测井技术,进行钻头前地层层位及压力精细评价。实施应对措施后,在随钻压力监测实钻作业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钻压力监测精度、稳定性稳步提高,压力预测与实测吻合率由90%提高至95%以上。
  • 刘有武
    录井工程. 2020, 31(4): 50-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国内外旋转导向钻井技术的兴起,随钻伽马成为钻井过程中层位卡取及岩性识别的重要参照数据,同时也是跟踪、对比、调整井眼轨迹的主要依据。但目前国内外随钻仪器普遍存在仪器前端盲区较长的缺点,且部分井由于井下情况复杂不适合下随钻伽马测量设备,因此亟需一种通过岩屑来拟合伽马的方法填补此空缺。在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筛选出岩石中与电测伽马相关性较好的6种特征元素的基础上,通过线性回归方程方法求取各特征元素的权重系数,最终得出拟合伽马数据。通过研究井及邻井验证,该方法拟合得出的随钻伽马与电测伽马曲线吻合度达到95%以上,完全能满足现场应用。
  • 姜海申, 邱田民
    录井工程. 2020, 31(4): 54-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全面梳理大牛地气田奥陶系马家沟组的划分方案和各标志层,除公认的4个标志层之外新增5个标志层,共确定了9个标志层,自上而下分别为马五14底部凝灰质标志层K 1、马五22白云岩标志层K 2、马五41白云岩标志层K 3、马五5黑灰岩标志层K 4、马五7含灰白云岩标志层K 5、马五9灰质白云岩标志层K 6、马四段厚层灰岩标志层K 7、马二段白云岩标志层K 8、马一段泥质粉砂岩标志层K 9,同时分析总结了每个标志层的岩性特征、元素录井特征和测井特征。利用元素录井数据对新钻井XH 1井马家沟组进行了标志层识别,利用识别出的标志层完成了元素录井小层划分工作,其结果比现场录井地层划分结果更详细、准确,与测井分层结果较一致。这表明在暂无测井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元素录井进行标志层识别、层位划分是可行可信的,值得在录井现场推广运用。
  • 解释评价
  • 王研, 杨光照, 滕工生, 王洪伟
    录井工程. 2020, 31(4): 62-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松辽盆地南部孤店断陷致密气储集层横纵向含气性、物性变化大,且气测异常与产气量相关性差,造成该区储集层录井解释评价难度增大。通过系统分析该区含气性、物性参数响应特征,优选全烃校正值与钻时比值及孔隙度交会图板、气测显示有效厚度、烃源岩厚度、烃源岩地化评价、气测后效及全烃曲线形态综合解释评价方法,形成了该区致密气气水层录井配套解释系列,并开发了自动解释程序,解决了该区含气性认识不清和录井评价的难题。该方法在孤店断陷、德惠断陷等松辽盆地南部的致密气藏应用中效果明显,提高了致密气录井解释符合率,可为致密气储集层评价和压裂提供充分依据,不仅适用于致密气储集层,也适用于其他气层区。
  • 郭素杰, 姜维寨, 徐皓, 刘玥, 王旭, 孟庆峰, 黎铖, 张明扬, 霍丽芬
    录井工程. 2020, 31(4): 71-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华北油田留楚构造带地质条件复杂、储集层非均质性强,不同层位、不同深度的油气水性质差异,加大了地层流体准确识别难度,录井、测井的解释效果均不理想。为探索该区储集层流体性质评价的有效方法,使用SPSS统计软件,将多种录井、 测井技术结合应用,通过参数优选,从35个参数中优选5个,对留楚构造带已有试油资料42口井147层的各项录井、测井参数进行因子分析,在保留大部分信息的情况下,提取少数几个因子,用于建立因子分析解释图板,进而对储集层产能进行评价。模型的回判验证符合率达到93.9%,该模型在留楚构造带应用35口井,经试油验证,解释符合率达到78.2%,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
  • 杨毅, 袁伟, 杨冬, 汤翟, 陈嵘
    录井工程. 2020, 31(4): 77-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古近系流沙港组发育一套砂砾岩油气藏,油气层电阻率差异较大,高、低电阻率油气层并存,流体性质难以识别,给油田开发带来一定难度。为此,结合常规测井、气测录井、三维定量荧光录井资料,展开研究区测录井流体性质解释方法的研究。优先运用电阻率与中子密度幅度差交会法识别高电阻率油层、高电阻率气层,再基于录井资料创建了能量系数法、雷达图面积比值法两个气测解释图板,运用三维定量荧光参数解释图板识别低电阻率油层,建立了一套综合测录井资料的砂砾岩油气藏流体性质逐步识别法。在研究区已试油、取样的8口井验证结果表明,该综合评价方法与试油、取样资料吻合较好,对乌石凹陷储集层精细评价与后期整体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彭超, 曹军, 胡云, 苑仁国, 袁亚东
    录井工程. 2020, 31(4): 84-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渤中X油田东营组火成岩十分发育,由于具有可钻性差、作业风险高、岩性复杂多变等特点,不仅给现场录井带来了重大挑战,同时制约了渤中X油田优快钻井作业。在渤海“优快钻井”“地质工程一体化”等作业思路指引下,通过利用已钻井资料对X油田火成岩录井特征和测井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在分析岩电关系的基础上,创建了适合X油田的中子孔隙度与声波时差、自然伽马与密度交会图板,并利用中子孔隙度与声波时差岩性识别图板对不同结构的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沉积岩进行区分,利用自然伽马与密度岩性识别图板对相同结构不同成分的火山熔岩进行区分。该方法在渤中X油田火成岩识别中准确率达到90%,在此识别成果的指导下,通过优选钻头、优选钻井参数以及优选轨迹等方法,使得X油田火成岩段平均机械钻速提高10%左右,有效提高了X油田钻井作业效率,对于现场快速识别火成岩,提高整体作业时效,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徐婕, 孟庆峰, 徐皓, 乔德民, 王灿丹婷, 张建山, 李艳月, 刘玥, 陈玉蓉, 杨学辛
    录井工程. 2020, 31(4): 91-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4.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冀中坳陷存在一种特殊的中质油,其含蜡量一般为21%~35%,凝固点为35~67℃,析蜡温度为60~74℃,属于高凝油。此类原油在低于其凝固点时以固态形式存在,当井筒温度低于析蜡温度时原油流动性变差,常规的试采工艺难以有效地将原油采出。在以往的解释评价过程中,因未能识别高凝油,导致解释与试油结果矛盾突出。利用岩石热解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对高凝油进行有效识别,同时建立相应的识别图板,可为提高此类油层的解释符合率及试油工艺优选提供依据,有效解决了随钻快速识别高凝油的难题,提高了勘探成功率。
  • 韩明刚, 谭忠健, 李鸿儒, 李战奎, 陈勇国
    录井工程. 2020, 31(4): 98-1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4.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渤海油田埕北低凸起C 222探井东营组钻遇良好油气显示,但录测解释矛盾,影响了勘探决策。为进行该区储集层流体判别,应用地化轻烃参数进行随钻评价,通过庚烷值和异庚烷值判断可知储集层受到严重的生物降解作用,甲苯和苯含量值以及轻烃丰度分析储集层受到明显的水洗作用。评价结果表明:该探井储集层东营组为含油水层,地化轻烃参数能够用于对储集层流体进行判别,较好地解决了随钻评价矛盾问题。
  • 装备
  • 汪湖滨
    录井工程. 2020, 31(4): 103-1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4.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水平井钻井工艺的不断改进,随钻测量技术在钻井现场广泛应用,为充分利用随钻实时数据资源,研发了随钻测量数据自动采集与远程实时监控系统。该系统在钻井现场自动采集不同类型随钻仪器实测的数据并进行传输,各级用户在基地通过服务端软件可对现场的实时数据及曲线进行浏览回放、数据分析、数据下载、导向模型跟踪等操作,综合判断钻具在储集层中的位置,实现轨迹设计、随钻分析、生产监控、效果评价紧密结合,完成水平井施工全过程远程监控指导,从而有效提高单井效率,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以在四川页岩气地区W 202X-X井应用情况为例,验证了该系统具有实时性强、运行稳定、轨迹预测准确、前后方协同作业的特点,为水平井导向从“一人一井”服务模式向“一人多井”的转变提供了技术保障。
  • 涂春赵, 冯恩龙, 张国强
    录井工程. 2020, 31(4): 109-1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4.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渤海油田随钻测压需求日益增长,但随钻测压工具一直被国外公司所垄断,作业费用高且无法有效满足高作业量需求。为了改善这种局面,引进中海油服最新研制的随钻测压工具IFPT投入使用,并结合实际应用情况,提升智能测试作业细节,制定随钻测压作业细则,规范统一作业流程,使该工具在实际作业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有效提高测压成功率,为后续的随钻测压作业提供了新选择,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地质研究
  • 孙琦, 孙海燕, 杨凯, 王艳丽, 杨豫晰
    录井工程. 2020, 31(4): 115-1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4.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多年的注水开发,大港油田港东开发二区四五断块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开发后期,主力砂体水淹严重,一类储集层大多进入高含水或特高含水期,加之储集层非均质性严重,各层吸水量差异大,油层动用程度较低,剩余油高度分散,区块井网部署、措施挖潜难度加大。进一步提高区块采收率,增油降含水,是开展此次聚合物实践的目的。在剩余油高度分散的聚驱后期,精确地质认识,选择合理的开发层系,科学调整井网,是注聚见效的基础;优化注采速度、保证聚合物均衡驱替,是注聚见效的保证,对提高注聚效果、进一步提高区块采收率至关重要。通过在港东开发二区四五断块实施后,产量实现翻番,由123 t/d上升至256 t/d,并稳产8个月,综合含水率下降2%,预测聚驱相对水驱提高采收率12.8%,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赵杰, 谢娟, 赵磊, 罗玲莉, 薛锦善, 张正淳
    录井工程. 2020, 31(4): 121-1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4.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推动国内含硫化氢地下储气库达容达产高效运行,以华北地区Y 22含硫化氢地下储气库为例,对其多周期运行过程中制约达容达产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剖析并提出工艺技术改进对策。通过对Y 22含硫化氢地下储气库10个注采周期注采运行动态跟踪分析,认为该库达容达产运行主要影响因素包括:(1)原始气藏中硫化氢气体含量较高,目前该气藏东部采气末期采出天然气中硫化氢质量浓度仍超过1 000 mg/m3,严重制约采出气外输达标,是达产缓慢的根本影响因素;(2)配套的单装脱硫剂的笼统脱硫工艺装填方式缺陷也是制约库达产运行影响因素之一;(3)注采循环轮次及采气强度不足;(4)注采井网不完善,控制程度低;(5)局部底水锥进造成注采井水淹停产。针对上述影响因素,结合库含硫化氢和底水局部活跃的特点,提出加密动态监测、在地面主要采用“惰性瓷球+活性炭+脱硫剂”分层装填脱硫塔方式实现采出混合气体脱硫、在气藏东部完善注采井网(新钻注采井2口)、“零背压放喷排液”的方式恢复水淹井产能的方案,同时提出了配产配注方案相关建议,旨在尽快推动该库实现达容达产高效运行。
  • 孙建, 马瑞, 吕中锋, 薛宗安, 王庆魁, 季岭, 姚习志
    录井工程. 2020, 31(4): 129-1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4.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大港南部安山岩油藏为典型的块状双重介质底水油藏,在20世纪90年代开发过程中,初期产能较高,含水较低,但油井含水上升速度非常快,在不到10年间,油藏含水达到98%,区块废弃停产,采出程度仅有6.1%。为了提高油藏的采收率,开展了区块精细分析,通过裂缝精细描述认为该区以高角度裂缝为主,在进行裂缝建模的基础上,进行了双重介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了油藏开发过程中油水渗流特征,结果显示高角度裂缝作为优势渗流通道,纵向渗流能力较强,在直井开发的情况下容易沟通底水,导致油井含水快速上升。区块停产20年后,油藏在重力作用下油水发生了二次分异,油水界面下降明显,油气重新聚集在储集层高部位。据此针对剩余油富集区进行了井网井型论证,认为水平井在开发双重介质底水油藏方面比直井更具优势,在剩余油富集区部署水平井实施剩余油挖潜并取得了突出效果,对同类型油藏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 岳跃龙, 李洪革, 李玉海, 谢玉权, 王文涛, 李冰玲
    录井工程. 2020, 31(4): 134-1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4.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黄骅坳陷埕北低断阶多级断层发育、储集层发育且横向变化大,油水关系复杂,现有地震资料无法满足砂体追踪和精细储集层预测的要求。为了提高储集层预测精度,在地震、测井、构造、沉积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岩石物理分析优选储集层敏感参数,在五级层序格架约束下估算相控权重因子,构建井约束相控反演初始模型,全局控制测井和地震资料进行地质统计学反演和叠前弹性参数反演。五级层序约束下相控储集层预测技术减少了砂体预测多解性,提高了砂体空间识别的纵向及横向分辨率,可较准确地解决薄储集空间描述问题,在研究区16口井的应用表明,含油气砂岩预测符合率提高到87%,为岩性油气藏精细描述提供了技术支撑。
  • 李玉海, 岳跃龙, 李冰玲, 朱梓强, 施金伶, 周春明
    录井工程. 2020, 31(4): 141-1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4.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大港油田板桥地区以砂泥岩薄互层沉积为主,储集层物性及含油气性的变化对波阻抗影响小,导致利用纵波阻抗识别岩性及含油气性较为困难。以古近系中深层扇三角洲砂岩岩性油气藏为研究目标,探讨一种以岩心测量数据为基础的薄储集层流体识别方法。研究发现,与常用的Xu-White模型相比,利用岩心进行实验室岩石物理测量与分析,可以建立同实际吻合较好的纵横波速度关系,获得精度更高的横波速度估算结果,进而依据岩石物理测量数据模型,推导出流体敏感识别因子,应用叠前地震道集直接反演出流体识别因子,减少多次累计误差影响。
  • 阚留杰, 谭忠健, 胡云, 谭伟雄, 杨锋, 陈琼浩
    录井工程. 2020, 31(4): 149-1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4.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岩相古地理的元素特征,根据元素地球化学理论及元素在古环境中的迁移规律,以曹妃甸区块录井、测井及沉积相资料为基础,通过元素录井分析,研究沉积相的元素分异规律,筛选出对冲积扇相、河流相、湖泊相等沉积相的敏感元素,用于进行单井、连井沉积相分析,并作出元素平面相,恢复岩相古地理环境,最终确定与测井相模式相似的元素录井沉积相模式,证明元素录井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岩相古地理特征。
  • 仲学哲, 郭志强, 田伟志, 王琦, 苏伟明, 王峰, 李洪飞, 王嘉辉
    录井工程. 2020, 31(4): 153-1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4.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苏里格S 10区块表现出低渗气藏的开发特点,近年来陆续完钻投产大量加密井,下步继续加密调整的余地很小,资源接替、区块稳产面临极大的挑战。通过分析开采现状,找出S 10区块产能接替的有利区域,并探讨已开发井重新配产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3套开发调整方案,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气藏后续开发方案进行优选、优化。从长期稳产、保证产量的角度筛选,在S 10北部区块西南部1区布井10口,稳产6年后在东北部2区布井14口进行产能接替的方案开发效果最好,可以以4.1×108 m3/a的规模稳产11年,预测20年后采出程度达到31.2%,该开发调整方案可以给苏里格地区S 10区块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 张才智, 唐锰, 强微, 苏明, 周瑾瑶, 刘波, 方肖
    录井工程. 2020, 31(4): 158-1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4.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陕北安塞南勘探区长612油藏复杂的地质特征导致探评井产能差异大,是目前制约勘探开发的关键因素,在油藏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从细化沉积微相、划分成岩相带、储集层微观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影响探评井产能差异的宏观因素是沉积微相与成岩相的差异,微观因素是非均质性造成的储集层微观特征的差异。中高产探评井分布于Ⅰ类水下分流河道,成岩相带处于绿泥石薄膜胶结-粒间孔相,储集层粒间孔、绿泥石含量高,物性好;低产与纯产水探评井分布于Ⅱ类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缘,成岩相带处于长石溶蚀相、压实压溶-微孔相、碳酸盐胶结-致密相,储集层粒间孔、绿泥石含量低,物性差。在勘探开发过程中,依据Ⅰ类水下分流河道与绿泥石薄膜胶结-粒间孔相带的展布,优选出有利含油区带,指导探评井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