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3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3-25
  

  • 全选
    |
    研究与探讨
  • 欧传根, 唐诚, 王崇敬, 梁波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页岩密度是页岩气甜点评价的重要参数,但大量的水平井不开展密度测井甚至不测井,导致评价参数匮乏。通过分析岩石密度的求取方法与多元自适应回归样条的原理,设定调优参数开展模型训练,建立利用元素录井数据计算页岩密度的计算模型。计算结果对比表明,基于多元自适应回归样条算法的模型计算精度高,与实测数据差异小。应用结果表明,页岩密度计算模型能为页岩气水平井段提供重要的评价参数,结合气测等常规录井数据,能有效用于开展页岩气水平井分段评价,为储集层评价与测试选层提供了更多依据。
  • 黄万国, 吴墨染, 陈贺, 张会民, 余仟子, 郭青松, 田素合, 赵坤梅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录井检测CO2主要通过红外线法和热导法,但受钻井液、钻井工程以及CO2本身物理化学性质等因素影响,造成CO2检测不准(含量偏低)或者检测不到。通过阐述地层中CO2气藏成因和钻井液中CO2来源,针对CO2检测影响因素,归纳剖析录井过程中准确识别CO2的应对方法,并从资源发现、为钻采提供数据支持、石油地质研究以及安全等角度阐述了录井在勘探开发过程中识别CO2的重要意义。
  • 方锡贤, 孙凤华, 李三明, 钱其锁
    录井工程. 2021, 32(1): 10-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位于南华北盆地周口坳陷中部凹陷带TZ-SQ凹陷的ZT 1井实钻结果与前人研究成果存在着巨大差异,颠覆了对该区构造的传统认识。通过对ZT 1井所在地区生烃条件、储集条件、沉积环境的分析,认为ZT 1井所在区块K1统沉积了巨厚烃源岩,这些烃源岩生油条件中等,处于成熟到高成熟阶段;实钻结果显示ZT 1井目的层系储集岩物性差,但微孔隙发育且存在裂缝性储渗空间。通过ZT 1井K1统地层砂泥比、重矿物、纵向与横向岩性变化的对比分析,判断TZ-SQ凹陷在K1世可能是一个整体湖盆,中部构造带在K1世为沉积沉降中心,为湖盆中央或接近湖盆中央,并非传统认识的分隔TZ-SQ凹陷南部与北部的凸起。基于实钻资料带来的新认识,提出加强古构造研究、寻找有利相带、兼顾孔隙性储集层与裂缝性储集层、以气为主、油气并举、注重常规油气层勘探的同时兼顾致密油气与页岩气勘探等勘探建议。
  • 工艺技术
  • 彭泽阳, 张永贵, 龙胜祥, 卢婷, 王濡岳
    录井工程. 2021, 32(1): 17-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井场生产作业过程中,气测全烃参数所受主客观影响因素较多,测量值在实际应用中误差很大,导致其在解释评价中功用受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高气测全烃参数预测的可靠性,针对不同气体来源的各种影响因素,分析气测全烃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与气测全烃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气测全烃修正方法和数据点优化方法,并基于实用性对其进行简化,最终形成一套适应性广泛、操作简便的气测全烃修正方法。所建立的方法在涪陵页岩气主体区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为评价储集层含气性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 张振杰, 苏进昌, 吕坐彬, 李展峰, 瞿朝朝
    录井工程. 2021, 32(1): 22-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1.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渤海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多数油田进入高含水采油阶段,增储上产的压力越来越大。水平井因能扩大泄油面积,降低生产压差,提高单井产能和最终采收率,在海上油田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以J油田A 3H井为例,在着陆阶段通过随钻测井资料对目的层上方多套标志层进行精细对比分析,认为原设计着陆点位的构造深度变浅,综合考虑气油界面、避气高度、水平井长度以及工程可实施性等因素对着陆点进行设计优化,采用快速增斜法自目的层下方入层,指导水平井成功着陆。在该井水平段实施过程中,由于视地层倾角相比钻前预测变陡,结合气测、岩屑录井以及随钻地质导向等资料实时调整井轨迹,使得水平段储集层钻遇率达到95%,对于利用水平井高效开发类似复杂油气藏具有参考借鉴作用。
  • 胡书林, 王国瓦, 陈向辉, 胡伟, 王艳彬, 买振, 李建成, 曾杰
    录井工程. 2021, 32(1): 26-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录井现场快速识别岩性,针对XRF录井分析的35种元素,选择库车克深区块17种元素开展敏感元素方差统计分析,确定9种敏感元素为Si、Fe、Al、Ca、Mn、Mg、Zr、Na、K;根据克深区块多口井岩心、岩屑元素分析,建立了基于单井单元素及元素比值的砂岩、砂泥过渡、泥岩的判别标准,并总结出岩屑岩性划分方法(图谱法、单元素及元素比值交会法、三维图板法),其样本数据回判符合率高,在多口井应用剖面符合率达83.5%,可有效解决粉末状岩屑的岩性定名难题。
  • 余意, 倪朋勃, 王建立, 陈伟
    录井工程. 2021, 32(1): 33-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渤中A区块是一个断块型古潜山构造,上覆地层为沙一段、沙三段,潜山地层为古生界、太古界,由于岩性组合复杂,存在多种进山模式,给潜山界面卡取带来了困难。为准确识别潜山界面,研究了该区块几口进潜山探井,归纳出4种可能的进潜山模式;使用SPECTRO XEPOS Ⅲ型台式X射线荧光分析仪对该区块5口探井的岩屑样品进行测量,通过对700余个岩屑样品的元素录井数据研究,归纳出渤中A区块不同岩性的元素录井特征以及不同进山模式下的元素含量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以(Ca+Mg)与(Si+Fe+Al)关系来识别古生界潜山界面以及使用K/Na值识别太古界潜山界面的思路,结合潜山界面附近微量元素含量变化趋势提出了“微量元素卡山法”。
  • 王臣, 张春, 王强, 程琦, 贾国龙, 刁丽颖, 曾济楚, 高羽丰
    录井工程. 2021, 32(1): 39-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1.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周清庄油田存在地层产状陡、砂体厚度薄、油层埋藏深等特征,导致水平井在油层钻进过程中,极易造成井眼轨迹出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开展了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研究。通过分析该地区邻井钻遇储集层的实际情况,结合录井曲线中的钻时、气测以及测井曲线中的自然伽马、电阻率等参数对周清庄地区沙三3储集层的标志层以及储集层内部进行精细划分,在纵向上建立储集层与标志层在岩性、电性上的响应特征模型,并以该模型指导水平井钻进,即首先把钻遇的标志层与模型中的标志层进行分析对比确保着陆于油层,其次运用“蛙泳法”计算地层动态倾角,为确保水平段始终处于目的层内及时调整井眼轨迹,最终达到提高储集层钻遇率的目的。
  • 李怀军, 李秀彬, 翟亚杰, 曾杰, 张小虎, 戴敏
    录井工程. 2021, 32(1): 44-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1.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属于典型源储共生的非常规油气藏,储集岩与烃源岩共生,常规录井过程中对储集岩及烃源岩识别约束条件较多。地化录井作为录井技术的一种特殊手段,在储集岩评价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对二叠系芦草沟组资料重新认识,利用完井试油结论进行验证,利用岩石热解色谱技术、岩石热解-气相色谱技术、三维定量荧光技术、核磁共振技术建立了一套适用于二叠系芦草沟组地化录井技术评价标准,在储集岩与烃源岩的识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依照储集岩与烃源岩评价标准,共提出试油井段7层,其中6层结论准确,解释符合率85.7%,为区域勘探开发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提升了录井技术在本区块的应用效果。
  • 李宁, 刘文钰, 王建富, 唐和军, 陈春阁, 李倩
    录井工程. 2021, 32(1): 51-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大港滩海地区埕海油田馆陶组为底水稠油油藏,采用水平井开发,其测井系列全部为随钻测井,电测曲线仅有自然伽马和电阻率,缺乏物性曲线,影响了油藏描述工作中剩余油分布预测,导致后期调整开发方向不明确、产能建设实施风险大,严重制约了馆陶组的高效开发。针对上述难题,开展了随钻条件下测井曲线物性反演研究,首先采用直方图平移法,以顶部稳定发育的泥岩为标准,对钻遇本层位的探井及评价井测井曲线进行校正;其次开展物性敏感曲线分析,通过分析自然伽马、电阻率曲线与物性的相关性,优选自然伽马为模拟储集层物性的曲线。在此基础上,开展储集层孔渗反演,将自然伽马与孔隙度、渗透率交会,在多项式相关系数研究前提下,采用分段式交会法进行相关性研究,通过提高孔渗反演精度,确定孔隙度反演公式,使相关性得到提升,r2达到0.9以上,反演孔隙度平均相对误差在5%以内,反演渗透率全部在同一数量级范围内。采用此储集层物性表征技术,对埕海油田12口水平井进行反演,准确率达到94%以上。
  • 解释评价
  • 杜鹏, 陈志伟, 周长民, 张新新, 李忠亮
    录井工程. 2021, 32(1): 56-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持续深入,各类特色录井技术逐渐发展起来,轻烃录井技术以其较高的分辨率、准确性和抗干扰性,在识别储集层流体性质、指导工程决策和试油选层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轻烃录井技术只能单点分析且分析周期相对较长、及时性不够,而气测录井技术则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和及时性,因此将两种录井技术优势整合研发了GW-OLS在线连续轻烃录井技术。该项技术能够实时获得储集层C1-C8中15种烃类组分含量数据,且具有连续性好、及时性强、分辨率高、准确性好和抗干扰性强等优势。通过研究,建立了在线连续轻烃录井气指数Lg、油指数Lo、水指数Lw等派生参数,能够实现随钻过程中流体性质的及时准确识别。目前该项技术已在辽河、冀东、长庆等油田应用,经试油验证,符合率达81.9%,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
  • 郑丽君
    录井工程. 2021, 32(1): 62-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辽河坳陷雷家地区湖相碳酸盐岩储集层致密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传统的解释评价方法难以实现对该类非常规储集层的精细解释评价和准确判断,同时也没有适合该地区致密油气的解释评价标准。为此,从该区的构造、岩性、烃源岩、油质类型入手进行研究,得出该区油气是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叠加、油质类型为低熟油的结论,并建立了雷家地区碳酸盐岩储集层S1ϕ解释图板和雷家地区碳酸盐岩致密储集层录井综合解释评价标准,且实际应用效果较好,为区块精细解释评价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很好地解决了区块解释无标准可依的难题,为雷家地区下步试油压裂选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 邵阳, 刘俊东, 袁雪花, 徐明, 袁洪波, 席斌, 胡博, 刘洋
    录井工程. 2021, 32(1): 67-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大港油田乌马营地区YGXX井为代表的二叠系石盒子组深层低孔特低渗致密储集层目前勘探程度较低,没有形成配套的测井评价方法。针对乌马营二叠系致密砂岩含气储集层,利用岩心常规分析数据与测井曲线敏感参数相结合,优化储集层参数计算模型,并引入流动单元概念开展储集层有效性评价,建立了储集层有效性评价图板及重新计算渗透率、孔隙度比值(K'/ϕ')与电阻率比值(RT/Rsh)交会图板,形成了一套致密砂岩气层的测井解释评价技术,填补了该层系致密砂岩储集层测井评价方法的欠缺。在乌马营地区应用6井次效果明显,解释符合率上升至82.4%。
  • 汪芯, 郭明宇, 李鸿儒, 杨毅, 倪朋勃
    录井工程. 2021, 32(1): 73-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变质岩潜山储集层物性整体上受裂缝非均质性发育影响严重,裂缝对复杂储集层的油气成藏与高产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为研究储集层裂缝发育与分布情况,保障变质岩潜山储集层高产及稳产,在利用录井、测井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钻时-气测全烃法、dc指数法、电阻率测井法、三孔隙度测井法、电成像测井法。通过不同方法的相互验证,建立了一套录测一体化综合评价标准,对优质储集层发育情况进行研究,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油田渤中19-6构造古生界变质岩潜山优质储集层预测中。结果表明:利用此方法预测的渤中19-6构造太古界变质岩潜山X井优质储集层发育段,通过钻井取心可见裂缝发育明显,且测试获高产工业气流,与预测的部位相吻合,将该区域优质储集层判断的符合率提高到92%以上,证明该综合评价方法预测变质岩潜山优质储集层可行且应用效果显著。
  • 宋明会
    录井工程. 2021, 32(1): 80-8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1.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彭阳地区三叠系长3储集层是长庆油田高产层之一,具有储集层埋深较浅、连续性差、非均质性强、油藏类型复杂、流体性质识别困难等特点。在收集整理录井、试油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各项气测录井参数与测试结论的相关性,深入分析参数响应特征,优选敏感参数,重新建立了适用于彭阳地区长3储集层的全烃Tg值法、气测组分特征法、TgGR交会图法和WhBh图板法4种气测录井解释评价方法。目前,新方法已在彭阳地区长3油藏15口井综合应用,解释符合率达75%,为解决长3储集层流体性质识别难题和长3油藏的发现与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持。
  • 孙广文
    录井工程. 2021, 32(1): 86-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1.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西北缘断褶带是莫里青断陷北部的靠山凹陷与古地层逆向超覆而形成的多级断褶带,其断层十分发育、砂体分布极不均匀、油质变化很大、显示发育也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双二段储集层变化更大。为解决油气显示识别难和解释难度大等问题,引进了地化录井技术,采用岩石热解分析、定量荧光分析及热解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可准确判别油水层,使得油气显示发现率达到100%;同时应用地化分析数据建立了岩石热解分析评价图板和定量荧光分析评价图板,并归纳出西北缘断褶带油水层解释评价标准,显著提高了录井解释精度,资料解释符合率达到91.0%。地化录井技术的应用为现场及时发现油气显示和准确评价储集层奠定了基础,在勘探开发中切实发挥了指导作用。
  • 装备
  • 侯安飞
    录井工程. 2021, 32(1): 93-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1.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传统随钻伽马仪器测量井眼周围的伽马值,测量曲线反映与井眼垂直的地层信息,在定向井及水平井钻井过程中,由于本身没有方位信息,不能及时有效确定层位及井眼轨迹变化。针对此问题,研制开发了随钻方位伽马探管,该探管测量数据通过MWD实时传输到地面,结合井深数据生成方位伽马曲线,曲线不仅反映地层信息,而且能够分辨上下界面岩性特征,有效发现储集层的上部盖层,捕捉进入油气储集层的最佳时机。随钻方位伽马探管在多个区块随钻地质导向的现场应用表明,其适合在石油钻井工程中用于进行地质导向。
  • 谭威, 黄刚, 黄弋, 郑永, 黄钰琦
    录井工程. 2021, 32(1): 98-1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1.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高含硫化氢的页岩气开采过程中,硫化氢的实时监测尤为重要,非常态情况下如钻井过程中突发硫化氢泄漏事故,极易造成人员中毒,事故井及周围人员需全部撤离并切断井场电源,严重时要对事故井采取非常措施处理。常规硫化氢的监测因非常态情况下井场没有电源而无法正常工作,非常态无线硫化氢监测系统的设计研制有效解决了硫化氢实时监测的问题。系统采用锂电池供电,完全独立于井场电源,低功耗设计使系统在单电池供电的情况下可长时间连续工作;采用无线通信方式,方便现场安装和移动。由于多主机同时在线工作,各主机独立工作互不影响,可满足多点监测需求,可随意添加无线中继,方便扩展监测范围,能够在远离事故井的地方实时监测硫化氢气体。通过采集监测软件可实时显示硫化氢数据和曲线,数据实时存储,并能导出多种文件格式,方便数据查看和回放。现场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实现在非常态情况下硫化氢的实时监测,满足现场应用需求。
  • 武志超, 李秀彬, 解俊昱, 李晨, 于铁, 郭鹏
    录井工程. 2021, 32(1): 104-1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1.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常规电动脱气器在钻井液缓冲罐液面发生变化时,其安装高度需要人工进行调节,不但劳动强度大,而且若调整不及时易造成后续测量结果不准确甚至气测仪器损坏问题。为此研发了一款采用机械恒拉力装置、能随钻井液液面自动调整高度的自平衡式脱气器,其位置相对于钻井液液面始终保持恒定,极大减轻了操作人员工作强度,确保了地层烃类气体检测的连续性、齐全性和准确性,有效提升了气测录井资料的质量。目前该脱气器已批量应用于油田录井现场,有望成为录井仪的标配,在国内外更多市场推广应用。
  • 张欣欣, 刘兴杰, 赵腾, 吴志超, 王建伟, 古莹, 褚万功, 王智
    录井工程. 2021, 32(1): 109-1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1.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多井同时进行测试作业,设备资源不足,管理难度大的问题,设计研发了一套工厂化油气地面测试监测系统。该系统由数据采集系统、气体监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决策指挥中心系统四大模块构成,可满足多井次、多设备的“工厂化”作业模式需求。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数据定量化和报警智能化,保障了现场油气测试作业的安全科学实施;气体监测系统实现了24 h连续监测和实时智能化声光两级报警,确保了现场作业环境安全有效受控;视频监控系统采用360°高清防爆球基监视云台和动态监测技术,实现了安防设施的远程控制;决策指挥中心系统通过网络技术与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实时数据联网,为科学、高效、快速决策提供依据。现场应用表明,该系统可以满足10口井同时施工作业监测任务,具有多井曲线显示和历史数据查询、导出等功能,达到了省人、省心、省力、省时、省钱的“五省”效果。
  • 地质研究
  • 姚芳, 卢异, 王东林, 王亚静, 钟小刚, 马东博, 赵坤山, 周莹
    录井工程. 2021, 32(1): 114-1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1.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黄骅坳陷油气预探对古构造恢复的需求,结合盆地演化特点及相关资料,在对古构造恢复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优选的基础上,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采用古水平面恢复法对黄骅坳陷上古生界进行古构造恢复,证实古水平面恢复方法是断陷盆地地震覆盖区快速开展古构造恢复、研究构造演化的有效手段。通过古构造恢复,认识到黄骅坳陷中生代末期的古构造表现出大型帚状雁列的特点,该巨型帚状构造由乌马营-官西、徐扬桥-孔西-大中旺两个近南北向右阶雁列背向斜带与其东侧一系列北东向撒开的背向斜带组成;除徐西、沧东断裂外,盆内二级断层均产生于渐新世以后,且新生代大规模断裂改造作用也主要发生在渐新世以后,孔店组沉积早、中期的古构造形态与中生代末具有很大相似之处;侏罗纪期间,在南皮至东光一带以及古盐山地区存在古凹陷,凹陷带轴向南北,其间夹持的隆起构造是古生界原生油气一次生烃期间油气运聚的主导方向。该研究成果对古构造恢复方法的选择及研究黄骅坳陷古构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贾然
    录井工程. 2021, 32(1): 120-1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1.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高尚堡油田G 5断块开发较早,并以水驱方式为主。由于大通道已形成,水窜现象极为严重,层内矛盾突出,尽管剩余油储量丰富,但以现有水驱方式注采很难深度挖掘。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研究对寻找、开采剩余油尤为重要,对高尚堡油田G 5断块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研究揭示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首先对研究区背景概况进行详细刻画,并对G 5断块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其次通过特征实验参数分析,开展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的研究。在研究成果及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储集层非均质性的差异,对不同提高采收率的方法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提高采收率工艺效果存在的差异,对于高尚堡油田G 5断块油藏采收率的提高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段仁春
    录井工程. 2021, 32(1): 127-1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1.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泌阳凹陷已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开发整体进入特高含水期,可供稳产提效的挖潜空间有限。但泌阳凹陷为富油凹陷,其断层众多砂体变化频繁,形成了许多小型甚至微型的岩性圈闭及断块圈闭,这为油气挖潜提供了地质基础。采用录、测井资料与动态资料相结合,为发现小圈闭油气层提供线索,并进一步研究了小圈闭含油性评价方法,其中包括:发现以往各项资料间矛盾层位、应用录井资料与动态资料重新建立测井解释评价标准、判断油藏边界可靠性、圈闭类比发现新的含油圈闭等,分别用于对老区重新进行解释评价,获得了较好的油气挖潜成效。
  • 孙琦, 李春晨
    录井工程. 2021, 32(1): 132-1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1.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东一段属于湖相三角洲沉积环境,砂体发育受沉积相控制,空间分布复杂、横向对比预测难,常规资料与地震识别方法难以满足储集层刻画需求。依托新采集的“两宽一高”高精度地震资料,以层序地层学、地震沉积学研究思路为指导,以区域沉积演化规律作为宏观约束,通过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应用测井相、地震相识别技术,开展区域沉积相平面特征描述,结合储集层发育特征、含油气性显示结果,多元耦合明确三角洲沉积优势储集相带。应用地震分频和地层切片技术,开展小尺度砂体追踪及属性切片分析,提高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等薄储集层识别精度,盘活了区块东营组的储量潜力,同时形成一套针对三角洲沉积的优势储集层识别与薄砂体追踪技术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