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3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12-25
  

  • 全选
    |
    数智应用
  • 贾鹏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持续获得突破,为满足页岩油气钻井工厂化施工模式以及钻测录定等一体化施工需求,“井工厂”模式应运而生。但在井场施工、后方管理、数据应用等多个方面,钻测录定等专业还是独立运行,缺少协调管理手段,存在业务运行比较分散,软件难以集成、数据难以共享共用等问题,缺少统一的综合应用平台满足“井工厂”模式的需求。基于“井工厂”模式,通过构建一种跨专业、跨区域、跨组织的可实现各专业技术之间有机融合、多方实时共享、协同联动的一体化决策支持平台,满足了地质工程一体化施工需求,对智能油气田建设与智慧油气田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 王重云
    录井工程. 2024, 35(4): 8-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钻井工程数据对钻探企业具有重要价值,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实施对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受系统规划、管理要求和人员操作水平等多重因素影响,钻探企业在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采集的钻井工程数据经常出现数据质量不高、数据多源和时效滞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总结分析问题的种类和成因,提出了一套适用于钻探企业的数据治理方案,将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与数据治理过程相结合,重点在现场数据采集、数据审核、考核监督和数据共享4个环节上采取了技术和管理措施。在阐述采集端软件升级、网页端审核功能开发以及数据同步和接口服务开发的同时,介绍了钻井工程数据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效。数据治理方案的实施不仅满足了钻探企业在生产管理上的需要,也为上层分析和预警类应用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 装备研发
  • 张耀先, 李开荣, 张创科, 万军, 张强, 刘玉白
    录井工程. 2024, 35(4): 14-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粘吸、沉砂卡钻是常见和频发的卡钻事故,发生此类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停止循环或钻井液静止后,钻具紧贴井壁失却钻井液润滑,且液柱横向正压将钻具挤向井壁压紧,导致钻具紧贴井壁与泥饼粘合,同时岩屑下沉将井下钻具包裹堵塞。利用循环密封三通技术、SIT功能合并和高压冲管的旋转原理,研制出一套在井口能够旋转循环防卡装置,用于吐哈、三塘湖等油气田的29口井,在钻井提升系统、旋转系统或钻井液循环系统发生故障时,将旋转循环防卡装置安装后,实现转动钻具及独立循环的功能,解决了钻井现场因钻井提升系统、旋转系统或钻井液循环系统发生故障而无法有效预防粘吸、沉砂卡钻事故的难题,从而为优快钻井及安全钻井提供了技术保障。
  • 曾红恩, 王国庆, 许爱生, 高峰, 韩柱, 何标儒
    录井工程. 2024, 35(4): 20-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录井现场缓冲罐内钻井液液面常随着泵排量、井底复杂情况的变化及一些人为因素影响而上下波动,为了使脱气器能够稳定脱气,需要根据钻井液液面变化对其进行人工调节。否则,钻井液液面过高易造成抽钻井液堵塞气管线,烧毁电机;钻井液液面过低脱不到钻井液,导致丢失气测数据。为节省人力、保证气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研发了全自动液位自调式脱气器,可通过超声波液位传感器对液面高度进行测量,进而驱动电机对脱气器吃液高度上下调节,自动应对缓冲罐内液面起伏、钻井液气泡过多等复杂情况。与传统脱气器相比,全自动液位自调式脱气器改变了调节驱动模式,实现了脱气器吃液高度自动调节,从而降低了劳动强度,提升了设备运行可靠性和本质安全,提高了气测录井数据的质量。
  • 工艺技术
  • 邴磊, 倪朋勃, 张文颖, 杨毅
    录井工程. 2024, 35(4): 26-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现场岩性准确识别在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勘探难度增加,现场岩性识别难度也相应加大。针对现场随钻地层岩性识别的难题,提出一种基于随钻数据的岩性智能识别方法,通过对随钻地层元素和钻井参数进行分析,提取特征向量,建立不同岩性的多特征样本库,并用最大最小蚂蚁系统优化算法的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实现了基于随钻数据的岩性智能识别。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随钻岩性识别中,对非特征提取数据与特征提取融合数据所构建的MMAS-GRNN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于多源信息特征提取融合数据建立的MMAS-GRNN模型地层岩性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0.71%,比基于非特征提取数据的模型准确率高出了4.76%,展现出特征提取融合后的多源数据在地层岩性识别效果方面的优越性。
  • 郝为, 耿恒, 王瑞科, 李行, 瞿煜扬
    录井工程. 2024, 35(4): 32-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录井技术的发展,碳同位素录井已经成为油气勘探常用的手段之一。围绕涠西南凹陷页岩油区开展的碳同位素录井工作,旨在有效评估不同层位页岩油气的成熟度及成因。采用碳同位素录井获取钻井液气的同位素组成,结合不同构造位置的探井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同时通过监测岩屑罐顶气的同位素分馏特征和岩屑放气量变化,评估页岩的孔隙发育程度及其含油气特征。研究发现涠西南凹陷油页岩夹层和互层段碳同位素偏重,分析认为是由于深部高演化油页岩生烃产物的充注导致,进而明确了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页岩油的有利储集层位,为后续油气勘探的部署提供了指导。
  • 付群超, 曾烃详, 陈沛, 钟鹏, 王瑞科, 杜坤
    录井工程. 2024, 35(4): 39-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钻井作业周期预测对钻井投资规模、作业安排以及油气田勘探开发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的钻井作业周期预测模型特征参数相对简单,未考虑井段之间的联系,难以根据实际作业情况调整预测结果。针对上述问题,以北部湾区块探井为例,分析影响钻井作业时间的因素,优选模型特征参数,利用随机森林回归模型预测钻井作业周期。一到四开次的钻井作业预测模型拟合优度分别为0.980、0.947、0.903、0.823,能够满足实际应用需求。但随着钻井开次数量的增加,模型性能会因地层条件的复杂化和作业时间的延长而有所下降。可采用钻前预测与实时调参策略,持续补充训练样本,以提高模型对研究区特定作业特征的适应性。钻井作业周期预测对后续钻井方案的规划和费用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具备一定的推广价值。
  • 刘慧明
    录井工程. 2024, 35(4): 48-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工程甜点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因致密油的开发仍以地质甜点为对象而极大地限制了油藏的可动用区域。即使在致密油开发中考虑工程甜点的概念,但如何将地质甜点与工程甜点有机结合,进行一体评价仍是难题。为了对致密油进行地质、工程双甜点评价,首先构建包含地质、工程双甜点评价指数的指标体系,然后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并根据指标权重计算出地质、工程双甜点评价指数。以吉林油田为应用实例,展示了如何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每个井位对应目的层的地质、工程双甜点评价指数,通过绘制地质甜点、工程甜点及地质、工程双甜点评价指数平面图,发现新的甜点可动用区域;同时介绍了如何构建计算致密油水平井的地质、工程双甜点评价指数,并通过实例展示地质、工程双甜点评价指数在钻进过程中对井眼轨迹的调控以及有效追寻油层甜点的突出作用。井场的实钻应用验证表明,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致密油地质、工程双甜点评价指数能够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全面和准确的指导,证明了其在地质工程评价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 吴越, 段恒, 叶万松, 刘治恒, 陈石磊, 赵俊发
    录井工程. 2024, 35(4): 56-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化“甜点”识别方法探究,进一步提升录井技术在页岩油勘探中的作用,根据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油的地质特征,围绕覆盖率100%的气体录井技术开展研究,全面分析了井筒中可能所含烃类气体和红外光谱录井影响因素。收集近几年长7页岩油红外光谱录井采集资料,首先利用数学方法逐次对现场采集数据进行清洗;然后通过扩散气校正、冲淡系数校正公式逐步求取了井筒中破碎岩屑的油气含量,以此表征地层中真实储层的信息;最后建立了适用于长7页岩油水平井的红外光谱校正方法,完成了井筒环境校正,实现了红外光谱数据标准化处理。从应用效果看,修正后的全烃数据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储层的油气信息,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 丰帆, 蒋钱涛, 袁胜斌, 姬建飞, 邓卓峰, 张志伟
    录井工程. 2024, 35(4): 62-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原油密度是油气勘探和地质储量评价中非常重要的物性参数,针对陆丰凹陷原油密度预测方法少的问题,以陆丰凹陷储层FLAIR录井的轻、中、重组分数据与对应储层的测试或PVT样品实测原油密度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陆丰凹陷的储层原油密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通过上述方法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原油密度预测模型,显著性和拟合性检验均合格。使用该方法预测储层的平均原油密度值与实测原油密度值的误差绝对值均小于0.02 g/cm3,预测精度较高,实现了对陆丰凹陷储层原油密度的定量化评价,对储层取样优选、产能预测以及地质储量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解释评价
  • 闻竹, 孙凤兰, 郑春生, 倪海俊, 李英贤
    录井工程. 2024, 35(4): 68-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深层煤岩气已逐渐成为勘探的主要对象之一。黄骅坳陷乌马营聚煤带深层煤岩气未来可能成为大港油田实现产能接续的重要领域,然而该区域的煤岩气勘探录井技术尚无经验可循,随钻录井评价尚属盲区,为此,通过分析黄骅坳陷乌马营聚煤带7口井山西组和太原组煤系地层的多项录井技术数据,总结技术特征,初步形成了煤岩品质、含气品质、烃源岩特性、荧光特性随钻录井评价方法。该方法在研究区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综合评价应用中表征较好,为黄骅坳陷深层煤岩气下步勘探部署提供了有力地质依据。
  • 刘灵童, 葛岩, 张海翔
    录井工程. 2024, 35(4): 77-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海上深层低渗砂砾岩储层是下步产能接替的重点拓展方向,有效动用低渗透储层内储量主要依靠储层压裂改造,对工程甜点的有效认识是高效储层改造方法的关键,为此研究了一种基于灰色关联-层次分析算法的工程甜点多元分析评价方法。针对低渗砂砾岩储层特征确定了弹性模量、泊松比、水平地应力差、脆性指数、压裂系数5个工程甜点评价参数计算方法,结合灰色关联-层次分析算法计算各参数影响权重,建立了砂砾岩工程甜度指示因子计算及分类方法。该方法在渤中X区孔店组低渗砂砾岩储层进行应用,并完成了该区域工程甜点计算和分类,确定了各类甜点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为清晰合理地对低渗砂砾岩储层工程甜点进行评价,为海上低渗砂砾岩储层压裂开发提供基础支撑。
  • 曹英权, 王雷, 袁胜斌, 杨毅, 于喜, 景社
    录井工程. 2024, 35(4): 84-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西湖凹陷储层流体性质复杂、现场数据受油基钻井液影响,致使解释评价符合率较低的问题,在深入挖掘地化轻烃谱图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轻烃谱图形态与衍生敏感参数的复杂流体识别方法,并进行了应用验证。研究表明:(1)基于轻烃谱图形态差异性可以识别轻质油层和凝析气层,轻质油层表现为正构烷烃C1-C9组分较为齐全,部分异构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峰值较高且出峰齐全,凝析气层表现为C5以后正构烷烃缺失,异构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含量检测范围较少,峰值较低且出峰不全;(2)通过优选反映轻质油层和凝析气层轻烃检测组分差异性的Ig(气指数)、Io(油指数)、∑(C1-C5)(含气性指数)和∑(nC6-nC8)(含油性指数)建立油气识别图板,可以有效区分轻质油层和凝析气层;(3)基于不同烃组分在水中溶解度的差异性,优选轻烃参数苯、甲苯、环己烷、甲基环己烷建立含水性评价图板,可以判断储层的含水性。该方法在西湖凹陷复杂储层流体的随钻评价中应用,解释符合率可达88%以上,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 地质研究
  • 王开越, 许开州, 任成煊, 王升
    录井工程. 2024, 35(4): 91-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4.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荷载速率对岩石强度及变形特征的影响规律,分析力学参数、破坏特征与裂隙分布的耦合关系,通过MatDEM矩阵离散元平台构建25 mm×25 mm×50 mm方柱模拟岩样模型,设置四级荷载速率,数值模拟单轴压缩实验,探究泥岩、砂岩、灰岩、页岩及白云岩5种岩石的力学变形特征。结果表明:荷载速率对峰值前力学行为影响显著,对于白云岩、泥岩、砂岩及灰岩,弹性阶段曲线斜率随荷载速率增加而减小,而页岩受荷载速率影响较小;荷载速率对峰值后力学特征表现为,随荷载速率增加,5类岩样的残余强度均呈上升趋势,泥岩、白云岩、灰岩和砂岩从峰值强度跌落至残余强度的曲线逐渐平缓,而页岩从峰值强度跌落至残余强度的曲线形态较为相似;在较低荷载速率条件下,砂岩、页岩、白云岩和泥岩易发育剪切缝,灰岩易形成共轭缝,随荷载速率增加砂岩、页岩、白云岩和泥岩发育锥形共轭缝,灰岩破坏特征更显著;在较低荷载速率条件下,白云岩、页岩、灰岩及砂岩形成大量张裂隙,泥岩形成大量剪裂隙,随荷载速率增加,岩样形成张裂隙和剪裂隙,但对泥岩张裂隙形成影响较小;随着荷载速率的增加,各类岩石破坏应变梯度出现先增加后突减的变形规律,存在一个突变点,杨氏模量较大岩样突变点对应的荷载速率较低。
  • 骆浩楠, 赵永刚, 苏珍, 刘冰雷, 丁留洋
    录井工程. 2024, 35(4): 99-1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4.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华庆地区B井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63储层是该井区的主力层位,其沉积环境为重力流沉积体系。随着B井区开发不断深入,开发矛盾逐渐突出,储层非均质性强、砂体连通性差,导致注水开发效果差,产能递减较大。为此对研究区重力流沉积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动态开发资料分析其对油气开发的影响。B井区长63储层自上而下划分为长631-1、长631-2、长632-1、长632-2、长633-1、长633-2六个小层,研究区沉积岩石学特征和测井相分析显示,岩心上见平行层理、泥砾、火焰构造、槽模等沉积构造;长6储层为湖泊和浊流沉积,其中沉积微相划分为浊积水道、浊积水道侧翼、半深湖泥、浊积水道间4种。沉积微相平面分析显示,长63储层各小层沉积演变为一个水进到水退过程。在油气注水开发方面,由于砂体受沉积微相控制,同期砂体连通性好,注水开发效果好;砂体不同期对接式连通性差,注水开发受效差。研究结果为华庆地区油气注水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 黄俨然, 唐宏宝, 谭超, 杨鹏宇, 张炜, 高钧健
    录井工程. 2024, 35(4): 108-1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4.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前琼东南盆地松南低凸起的勘探程度相对较低,潜山储层发育的规律性并不明显,物性变化较大,且低凸起上的构造及演化特征差异明显,其天然气富集成藏特征及影响因素是后续勘探开发所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松南低凸起上实钻井潜山储层包裹体的发育特征、均一温度分布,储层及圈闭特征和成藏过程研究,并结合失利井剖析,详细阐述油气充注富集成藏过程,明确松南低凸起潜山领域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区内发育多种类型的次生成因包裹体,主要发育在石英颗粒内或颗粒群裂隙带内,呈线状或带状分布;潜山储层的包裹体中大多有烃类显示,表明接受过油气的注入;含烃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布显示部分地区主要有一次油气充注;含CO2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普遍高于含烃盐水包裹体,并且普遍高于地层所经历的古温度,反映了来自深部富含CO2高温流体的破坏作用,对晚期构造的破坏影响较大。综合含气井和失利井的成藏过程分析,明确了主要的成藏控制因素是盖层封盖能力和深部高温流体破坏的程度,为后续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 段仁春
    录井工程. 2024, 35(4): 116-1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4.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ZY 1井为南阳凹陷内一口以钻探基质型页岩油为主要目的的风险探井,原研究认为ZY 1井所在牛三门次凹为基质型页岩油勘探最有利区块,预测ZY 1井将钻遇4套优质页岩层,但实钻结果仅钻遇古近系始新统核桃园组核二段Ⅲ油组(E2h2Ⅲ)上地层厚度为85.0 m的相对优质页岩层,而核桃园组核二段Ⅲ油组(E2h2Ⅲ)中-核三段Ⅱ油组(E2h3Ⅱ)地层钻遇厚层砂岩层,与原预测差异较大。在没有多井元素资料对比的情况下,通过分析纵向易迁移元素和反映泥质类岩石元素的含量变化,结合岩心录井资料、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判断导致实钻与原预测差异大的原因是该井钻遇地层来源于两个物源:核桃园组核二段Ⅱ油组(E2h2Ⅱ)中-核二段Ⅲ油组(E2h2Ⅲ)上地层物源来自于北部三角洲,与原认识相符;核桃园组核二段Ⅲ油组(E2h2Ⅲ)中-核三段Ⅱ油组(E2h3Ⅱ)上地层物源则来自于近南部边界断裂小型砂体,与原认识不符。ZY 1井实钻结果对油气勘探的影响表现为:一方面烃源岩面积减少,影响了资源量计算与评估;另一方面提供了新的勘探领域。依据元素录井资料并结合其他勘探成果,对南阳凹陷油气勘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张君子, 樊晟阳, 黎铖, 李娟, 刘朔
    录井工程. 2024, 35(4): 124-1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4.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旧州斜坡带作为廊固凹陷关键的二级含油构造带之一,近年来在勘探方面未有新的进展,勘探程度相对较低,但剩余资源颇为丰富。针对旧州斜坡带浅层构造特征认识不清、岩性圈闭高点难以精准把控,以及油气富集规律认识不足等问题,深入开展综合地质研究,通过多维断层分析重塑区域目标构造格架;同时,从生储盖组合、圈闭类型、储层砂体与构造耦合发育等层面展开评价,构建了全新的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旧州斜坡带浅层沙三上亚段上部主要为构造油气藏,侧向封堵对其油气成藏至关重要;中浅层沙三上亚段中下部至沙三中亚段主要为构造-岩性油气藏或岩性油气藏,储层的发育程度及展布特征是其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优选出ZH 22井区构造-岩性圈闭、X 5井区南部构造-岩性圈闭两个有利目标,预测圈闭资源量累计达 1 062.1×104 t,均可兼探多层目标且埋藏较浅,为该区域新一轮油气突破及储量规模发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 唐莉, 王子毓, 张超, 何成山
    录井工程. 2024, 35(4): 131-1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4.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特低渗油藏,目前主要采用水驱技术配合单井压裂来提高开发效果。但在开发实践中,表现出油藏单井压裂措施有效率低、单砂体改造效果差及油水井间无法建立有效驱动体系等问题。为此,以松辽盆地X区块特低渗油藏为例,基于油藏工程方法计算特低渗储层极限驱动井距,同时结合研究区域砂体和剩余油分布规律,制定特低渗油藏的单砂体精准压裂改造方案,确保压裂改造后油水井间的启动系数达到最大,以避免压裂规模过大导致水窜问题。并在油井压裂阶段采用井间微地震监测技术对特低渗油藏单砂体的压裂改造规模进行追踪和监控,通过实时调整压裂液排量来控制压裂规模,确保压裂规模的精准性。采用单砂体精准压裂改造技术对研究区平均渗透率分别为6.5 mD和3 mD的Ⅲ、Ⅳ类储层进行井网加密及单砂体精准缝网压裂改造后,油藏单砂体启动系数和油井压裂后产量大幅度提高,说明区块单砂体已经建立起有效驱动体系,剩余油挖潜效果显著。
  • 刘波, 张才智, 刘国栋, 胡桂林, 李林林, 曹卫星
    录井工程. 2024, 35(4): 139-1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4.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找寻安塞南侏罗系油藏东、西部产量差异原因,探究影响单井产能的主控因素,综合应用测井、岩心化验分析、原油高压物性测试、三维地震反演等多种手段,系统研究了沉积微相、储层物性、黏土矿物、原油性质及地层压力对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安塞南侏罗系东部与西部油藏的产能差异主要受原油性质及地层压力的影响,其中原油密度和粘度的区域性变化是关键。此外,还提出了针对东部高粘、低压储层的提产技术方向,研究结果为安塞油田侏罗系油藏有效开发动用及措施挖潜指明了方向,也为同类油藏的滚动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
  • 叶萍, 周春明, 刘薇, 施金伶, 王雪, 许倩
    录井工程. 2024, 35(4): 145-1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4.04.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我国第一座建成并投入商业运营的地下储气库,大港油田X储气库至今已连续安全运行了24个注采周期。针对该储气库初期运行过程中暴露出的达容达产效果差、工作气量增速缓慢等问题,通过对注采井网、运行方式以及运行压力的适应性论证和实施优化调整,增强了储气库及单井注采气能力和携排液能力,扩容效果不断改善,储气库调峰能力累计增加1.17×108 m3,增幅达到24.2%,为同类型地下储气库运行管理优化和调峰能力提升提供了成熟的技术手段和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对地下储气库运行管理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