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3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3-25
  

  • 全选
    |
    研究与探讨
  • 王志战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一体化与智能化并行的时代,录井技术的定位和重点发展领域需要进一步厘定。以录井技术含量、解决问题能力、行业认可度三个方面存在的不足作为问题导入,从录井传统定位、专业边界、显著特点三个方面分析了一体化时代录井内涵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以需求为导向,提出井场智能采样机器人、“一趟录”信息采集系统、基于机器学习的录井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系统、录井岩石力学、“超-微-弱”高分辨率与高精度录井识别评价技术、井下智能录井技术六个重点发展领域,以期通过提升录井的行业定位与被认可度、技术先进性与智能性、效益与市场竞争力,抓住智能化时代新的发展机遇。
  • 方俊伟, 杨涪杰, 贾晓斌, 邓明毅
    录井工程. 2020, 31(1): 7-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1.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钻进过程中突发井漏会导致大量钻井液漏失,严重的会影响正常钻进周期甚至使整口井报废,因而提前确定易漏失层位的漏失压力并进行相应的钻井液密度设计是高效防漏堵漏作业的前提,同时也是同一区块其他井地质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为此,研发了一种基于录井数据计算地层漏失压力的方法。首先构建一套判别模型,通过实钻录井数据对钻遇的致漏裂缝类型进行识别,然后基于统计法,结合现场收集的目标井的井漏数据,构建漏失压差与漏失流量的相关性,最后拟合求取地层漏失压力。现场应用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指导相关堵漏作业与钻井液密度设计,实例校验证明,应用该模型计算漏失压力优于传统的统计法。
  • 张建山, 刘建新, 郝丽, 张君子, 孔维韬, 张成武, 张文雅
    录井工程. 2020, 31(1): 12-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气测曲线峰型形态特征可以反映储集层流体在纵向上的差异,能够有效判别储集层流体性质。但目前还不能实现定量化评价,指导意义受限。将余弦相似度原理引入到气测曲线峰型形态定量化评价中,选取不同流体类型的标准峰型形态作为原型计算余弦相似度,对每种峰型的相似度赋以不同权重系数,通过综合计算得出“峰型指数”,可以有效对气测曲线峰型形态进行定量化评价;进一步将“峰型指数”与气测全烃值特征参数、气测组分值特征参数结合构建三维解释图板,发现不同性质流体区分效果明显。经过实际应用验证可知,综合解释吻合率为82.6%(与试油结论对比),能够满足生产需求。
  • 滕飞启, 傅鹏, 朱更更, 吴明松, 张春阳, 王嘉鑫, 张文强
    录井工程. 2020, 31(1): 19-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录井解释评价过程中经常用到全烃和组分,由于全烃和组分测录方式不同,两者是何种关系一直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全烃近似等于组分之和,另一种观点认为应根据烃类等碳效应计算全烃值。考虑到全烃值与组分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体积分数和,在解释评价中,全烃值采用根据组分的燃烧热建立的函数值相对更加准确,为得到更准确的全烃值,从气相色谱工作原理入手,结合烃组分燃烧热进行探讨,建立气测全烃与组分的函数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全烃值测算理论依据,其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发掘。
  • 工艺技术
  • 刘俊, 邢立
    录井工程. 2020, 31(1): 22-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1.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根据邻井或导眼井已钻资料开展空间建模过程中,通过将井眼轨迹的反演虚拟曲线和实钻曲线进行匹配拟合来调整模型,进而实现地层倾角的估算和验证,但地层稳定程度以及标准井离对比点的位置远近都会影响对比的效果。基于自洽迭代算法提出同层上行和下行曲线相互对比自匹配的方法,通过历史穿层曲线建立标准曲线,并在随钻过程中不断利用最新、最近的曲线数据与经过真垂校正后相应位置的曲线进行自洽迭代实时更新,拾取最接近对比点的地层特征来优化地质空间模型,从而实现最优化自对比地质导向的效果。随钻过程中采用标准曲线自洽迭代自更新技术,可利用正钻井动态数据建立一套井轨实时自对比标准,如果轨迹设计合理,完全可以取代导眼井的功能,实现无导眼井的实时自对比导向。
  • 杨廷红, 曾令奇, 龚勋, 何成贵, 张雷, 罗谋兵, 魏建强
    录井工程. 2020, 31(1): 28-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川西北地区双鱼石构造因钻井新技术的应用和复杂的地质构造,致使岩性识别和层位判断变得十分困难,同时传统录井分层卡层技术的局限和钻井工程对栖霞组固井的严格要求,这些都对栖霞组固井层位的准确卡取带来极大挑战。为解决这些不利因素带来的困难,该区块普遍利用岩屑自然伽马能谱和元素录井技术选取岩屑自然伽马总量及元素Ca、Mg、Si、Sr、Ba、K、Th等参数,对茅口组岩性的微观特征和地层化学特征进行识别,利用标识出的特征层对茅口组进行跟踪对比,其中第三特征层岩屑自然伽马为“箱状”中高值;造岩元素Ca呈箱状高值,元素Si虽明显高值,但具“拖尾”趋势,表征沉积物成熟度的K/Th比值大于0.15,呈明显的高值。该层底即茅口组底,以岩屑自然伽马和K/Th比值下降、元素Si“拖尾”为特征与下伏栖霞组分层,为栖霞组固井卡层提供可靠的技术手段,取得了双鱼石构造二叠系栖霞组固井卡层准确率100%的良好效果。
  • 于伟高, 张瑞雪, 苗雪, 徐婕, 谢静平, 陈金平, 张玉新
    录井工程. 2020, 31(1): 35-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杨税务潜山奥陶系发育以灰岩和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地层,随着PDC钻头配合螺杆、扭力冲击器等复合钻井工艺的广泛应用,钻井速度大幅提升,井下返出岩屑细碎甚至呈粉末状,导致肉眼识别难度大。由于碳酸盐岩岩石类型复杂,细碎岩屑与冷盐酸均剧烈反应,造成灰岩、白云岩无法有效区分,并且潜山储集层非均质性强,给录井岩性识别带来了巨大挑战,随钻储集层品质难以确定。通过应用XRD技术,对杨税务潜山储集层岩性的矿物含量进行分析,系统开展复合钻井工艺下岩屑矿物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建立碳酸盐岩XRD矿物分析定名标准及脆性指数计算标准,形成了碳酸盐岩岩性录井识别、脆性评价技术。该技术有力地支撑了杨税务潜山地层界面的卡层、井筒地质剖面的建立,为随钻地层对比、下步地质决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张建斌, 苑仁国
    录井工程. 2020, 31(1): 42-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1.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油气井钻探过程中,迟到时间不准确会导致气测录井曲线出现异常,特别是在快速钻井条件下,气测录井曲线异常形态更为明显,容易导致对储集层及储集层流体性质的误判。通过分析迟到时间对气测录井数据影响机理及其对储集层流体解释的影响,确定了导致气测录井曲线异常的原因,提出了基于时间剖面与深度剖面参数特征对比的方法来校正迟到时间与气测数据,切实提高了气测资料在储集层流体解释评价中的可信度和录井综合解释的最终符合率。
  • 张银聪, 王跃昆, 秦榜伟, 付明顺, 张俊, 王磊, 郭青松, 李松波
    录井工程. 2020, 31(1): 46-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1.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伊拉克南部X油田水平井储集层钻遇率,进而实现提升产能的目的,以该油田内A井为例,从导向前的地质建模、导向中的着陆段入窗控制和水平段轨迹控制、导向后的完井分析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在该油田的应用。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最终储集层钻遇率达100%,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储集层钻遇率,实现了对目的层的有效预测及跟踪,保证了井眼轨迹在储集层中有效穿行,从而确保后期开发的产能效益,并为该油田同类水平井地质导向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 胡益涛, 姜波
    录井工程. 2020, 31(1): 52-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乐东区块位于南海西部莺歌海盆地中心区域,其莺歌海组、黄流组地层处于压力过渡带,地质情况较为复杂,在钻井过程中,受钻头异常磨损、钻井参数搭配不合理、井筒压差大、地层复杂等因素的影响,钻井效率低、事故频发。 为提高该区油气勘探开发的效率,充分发挥录井作为钻井过程中“眼睛”的作用,在随钻过程中,通过对钻头机械比能(MSE)、岩性、井筒压差以及气测等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实例从钻头、地层及压差3方面分析随钻过程中导致乐东区块钻速过低的原因,进而快速准确地识别钻井效率低的影响因素,最终为下步钻井提速提效提供科学依据。
  • 蒋钱涛, 吕文海
    录井工程. 2020, 31(1): 57-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XRD矿物分析技术的推广应用,打破了传统岩屑录井中岩性定名方法,应用技术数据手段进行岩性定名已成为提升录井技术含量的一个途径。 通过恩平凹陷10口井的XRD矿物分析技术应用,在各组段岩性特征变化规律上,根据矿物含量变化建立了层内的标志层,同时依据石英、长石、黏土矿物参数建立砂泥岩岩性划分标准和特殊岩性划分图板;在储集层物性识别上,XRD矿物分析技术获得拓展性应用,利用砂岩成熟度参数与电测伽马曲线相结合,建立了规律良好的储集层物性评价图板。从技术成果总结可以看出, XRD矿物分析技术不仅适用于随钻快速评价,而且在岩性物性认识上是勘探开发的一项重要手段。
  • 解释评价
  • 苑洪瑞, 肖海田, 杨志博
    录井工程. 2020, 31(1): 62-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长庆油田开采方式主要为注水开发,部分油井已进入高含水期,剩余油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分布规律性差,控水增油难度较大,厘清剩余油分布及水淹状况是油田开发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为此在准确识别储集层物性及流体性质的基础上,结合水淹机理,应用地化和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建立了地化与核磁共振录井谱图识别、核磁共振油水饱和度交会识别及核磁共振孔隙度与剩余油指数交会识别3种评价方法。截至2018年底,三种方法综合应用在长庆油田水淹层识别评价中,总体解释符合率达到了83.3%,并以J 89-834井为例,详细介绍了评价方法的应用效果,为长庆油田开发中剩余油评价及控水增油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 杜鹏
    录井工程. 2020, 31(1): 67-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TARAPOA地区是南美安第斯油田的主力产油区,随着钻井工艺发展和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该地区钻进中岩屑破碎更加严重,烃类信息大量损失,含油显示难以识别,同时潜力储集层的气油比普遍较低,气测录井难以及时发现油气显示,导致高含油储集层识别困难。为攻克这些勘探难题,2017年开始在该地区引入三维定量荧光录井技术和地化录井技术。通过三维定量荧光录井,可以判别油质类型、准确区分钻井液污染,同时优选参数,应用对比级N和相当油含量C两项参数建立了三维定量荧光参数标准;应用地化录井的S1S2PgPs四项参数建立了地化参数标准,优选S2Pg两项参数建立地化解释图板。同时,通过建立地化含油参数Co,结合三维定量荧光对比级N,建立了该地区的录井综合解释评价图板。2017-2018年在TARAPOA地区19口井应用三维定量荧光及地化参数标准、地化解释图板和录井综合解释评价图板,有效地解决了该地区储集层解释评价难题,解释符合率达88.7%,并在安第斯油田其他区块成功推广和应用,为后期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持,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录井解释评价服务进入更多的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 马金鑫, 戴珩, 魏雪莲
    录井工程. 2020, 31(1): 73-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储集层物性评价是后续随钻储集层流体性质判断及测试计划实施的基础,但是利用录井技术进行储集层物性评价难度较大,常规定性评价方法常造成表征信息被掩盖、削弱而影响储集层物性随钻评价的准确性。为此,通过深入研究古近系地层岩石单元厚度、占比等沉积规律与岩石物性特征的关系,物性与油气水解释的关系等,利用数学方法分别建立了物性指数计算方法与含油性丰度指数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解释模型与评价标准,通过物性指数及含油性丰度指数在解释模板的落点或拟合计算落点区间对储集层物性与流体类型进行评价。研究表明,根据物性指数与测井孔隙度的关系、含油性丰度指数与油气水层的关系,可以进行孔隙度的预测与储集层孔隙度类型的划分及流体类型的解释。经过验证,物性解释与测井对比符合率为87.4%,流体类型解释符合率为91.0%,应用效果良好,可有效指导油气的勘探评价,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
  • 李晨, 薛晓军, 王晨, 李秀彬, 解俊昱, 金庭科
    录井工程. 2020, 31(1): 79-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1.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准噶尔盆地常规碎屑岩储集层的油水关系复杂制约了勘探成效,主要表现为油水比例以及流体在微观孔隙结构中的赋存状态不清楚。针对常规碎屑岩储集层精细化评价难度大的特点,通过荧光薄片显微镜下的观察,以图像为基础,以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为工具,对碎屑岩储集层微观荧光的显示特征进行定义、分类和描述,通过岩心显微荧光薄片数字化应用系统进行数字化处理,确定荧光发光颜色分级标准,自动实现荧光面积可视化处理及定量化计算,自动输出成果报告,最终得到定量化数据。通过岩石物理实验分析确定T2 截止值,鉴于该值在T2 谱上的位置与T2 谱形态、T2 谱峰值位置关系密切,建立了一种基于T2谱形态特征的与离心实验相结合的T2截止值确定方法,准确求取核磁参数。现场实际应用表明,利用核磁实验得到的实验数据与显微荧光敏感参数相结合,通过敏感参数法、图形法对储集层及流体赋存状态进行评价运用效果较好。
  • 方锡贤, 郝文瑞, 乔俊荣
    录井工程. 2020, 31(1): 85-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1.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泌阳凹陷孙岗地区断层众多,砂体发育,砂岩单层厚度较大,众多断层与发育的砂体结合,一方面形成众多断块,另一方面也导致断层封堵性较差,油气运移到该区后,大部分沿断层及砂体继续运移,只有部分残留下来成藏,形成“残余油层”。针对该类“残余油层”测井油水层电性不明显、油层岩屑与水层难以区分、不同断块气测组分响应特征不同、岩石热解录井分析值低等解释评价难题,提出了利用储集层厚度、岩性、砂泥岩组合、气测能量系数、录井曲线幅差形态及分析岩石热解数据完善邻区解释图板等多种方法,并取得了以下认识:(1)孙岗地区成藏主控因素是断层,其含油带较窄、含油面积小,单井钻遇油层少,且主要分布在断点以下150 m范围内,开展油气层解释需要首先确定断点位置;(2)开展油气层解释要精准分析地质录井剖面,明晰剖面岩性组合;(3)能量系数法及幅差形态法可用于此类油藏的解释评价;(4)应用岩石热解录井资料解释评价时,应选择能够相对较真实反映地层含油气情况的数据进行。
  • 装备
  • 李开荣, 陈俊男, 宋金鑫, 杜晓
    录井工程. 2020, 31(1): 91-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1.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脱气器处于气测录井最前端,固定安装在钻井液出口缓冲罐上,是气测录井作业关键设备之一,脱气器的脱气效率直接影响到录井气测资料采集的稳定性、准确性和连续性,进而影响油气显示发现和评价效果,并且脱气器的安全性直接影响到操作人员人身安全。通过分析传统脱气器结构设计存在的局限,借鉴自动化控制技术、磁性感应技术、阿基米德浮力原理,研制出一款符合国际安全供电、防堵、自适应液位的全新电动脱气器,实现了脱气器自动化运转及安全供电,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消除了安全隐患,节约了维修成本,有利于提高气测录井资料的稳定性、准确性和连续性,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 宋晓晟, 陈文生, 张士化, 杨凡, 张茂胜
    录井工程. 2020, 31(1): 97-1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1.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综合录井仪为落地集装箱式,搬迁时需要卡车及吊车,占用井场空间大,不利于搬迁及狭小井场作业;仪器房内设备体积偏大且相对固定,不利于技术组合;检测成分不够丰富,不利于后期解释评价;有线传感器安装困难,不利于频繁搬迁。为此,研制一种模块化车载无线综合录井仪,采用车载仪器房,占用空间小,利于搬迁;采用模块化、小型化设计,节约仪器房内空间,利于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技术组合;采用多组分气体快速检测系统,检测速度快、监测信息丰富,利于油气层发现、解释及评价;采用无线传感器,安装方便,利于减轻录井工作量,减少对钻井施工的影响。该种车载综合录井仪实现了车载化、模块化、小型化、无线化、通用化,在煤层气井、页岩气平台井组、长途搬迁井等录井作业中具有明显技术优势。
  • 陈志伟
    录井工程. 2020, 31(1): 102-1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1.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充分利用井场多专业数据资源,实现井场定向、导向、录井数据的现场采集、远程传输和基地展示,实时监控现场钻井施工情况,研发了定录导一体化数据传输与监控系统。系统使用C#语言开发,采用C/S软件架构,用户在基地可对钻井现场各施工单位的随钻测量数据、综合录井数据、地质导向数据进行实时数据浏览、历史曲线回放分析、导向模型跟踪等操作,利用该系统综合判断钻头在储集层中的位置,开展水平井分析工作,从而实现数据远程传输、远程监控与远程指挥紧密结合,完成水平井综合导向决策指导。以长庆地区系统使用情况为例,验证了该系统设计流程和模块的各项功能,具有准确性高、实时性强、稳定性高、兼容性强的特点,实现单人同时远程监管多口井,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 地质研究
  • 卿元华, 薛晓军, 王晨, 李秀彬, 马树明, 苑传江
    录井工程. 2020, 31(1): 108-1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1.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由于膏盐岩层岩性、厚度横向变化大且盐下地层岩性组合变化较大,难以准确卡取盐底界线,为探讨适合膏盐岩层岩性识别和沉积环境判别的特征元素、矿物指标,通过XRF与XRD分析技术在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K 1A02井的综合应用,系统分析了盐间和盐下地层在矿物、元素组成、沉积环境方面的差异。研究表明,盐下泥岩对比盐间泥岩具有更高的石英、斜长石含量,并且方解石、石膏、石盐等含量更低;盐间泥岩与盐下泥岩常量、微量元素配分模式相似,主要区别在于盐间泥岩Na、Cl及微量元素含量更低;盐湖泥岩沉积期气候炎热干燥,由盐下到盐间泥岩干热程度增加,盐间泥岩主要沉积于咸水-超咸水水体;盐湖泥岩主要沉积于氧化-还原过渡环境,且盐下泥岩氧化程度更高。XRD分析技术可对岩性准确定名,XRF分析技术可较准确反演古沉积环境信息。XRD与XRF分析获得的沉积地球化学信息,可为膏盐岩层地质卡层提供理论支持;将岩屑录井与XRD、XRF分析技术相结合,可显著提高膏盐岩层盐底卡层的成功率,为准确卡取盐底提供依据。
  • 彭宁, 何应生, 张南军, 宋竞松
    录井工程. 2020, 31(1): 116-1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1.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冀中坳陷蠡县斜坡沙一下亚段致密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利用岩心录井、气测录井、地化录井等资料,对蠡县斜坡沙一下亚段的“特殊岩性段”的岩性、烃源岩、储集层、含油气性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该区致密油气成藏受烃源岩、裂缝发育程度及含油性3个主控因素控制,同时优选出西柳地区沙一下亚段的油页岩和页岩,其厚度一般为40~54 m,发育一定数量的纵向裂缝和页理缝,多为Ⅱ类储集层,利于形成致密油气藏,优先采用水平井钻井和水力压裂技术,可望在西柳地区获得工业致密油气流。
  • 张晏奇, 罗光东, 李义
    录井工程. 2020, 31(1): 120-1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1.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松辽盆地中央隆起带(北部)具有良好的天然气成藏条件,是近年来天然气风险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由于已钻井少,地层揭示厚度薄等原因,目前对该区域特殊岩性、地层特征等认识不清。为此,综合已钻井岩屑镜下观察、XRF元素分析、岩屑薄片分析等资料,在大量数据分析和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松辽盆地古中央隆起带(北部)岩性特征,归纳得出了几点认识:一是松辽盆地基底构造特征复杂,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复杂的岩性,确定变质砂砾岩+板岩+千枚岩+片岩、花岗岩+闪长岩以及碎裂化+糜棱化花岗岩三组基底岩石序列;二是古中央隆起带基底长期暴露于地表,顶部风化壳发育网状裂缝,氧化特征明显,风化指数指示明显;三是通过元素组成判断变质岩原岩成分可靠程度高。利用这几点认识指导现场,能有效增强现场岩性识别的及时性、准确性,为松辽盆地古中央隆起带基底的滚动勘探与研究提供重要地质资料。
  • 陈凌云, 王玉善, 李国良, 房金伟, 赵全国, 邵映明, 邓东东
    录井工程. 2020, 31(1): 125-1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1.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苏25区块位于苏里格气田中北部,经过多年开发,目前富集区井网基本完善,区内优质资源基本动用,可供钻探的目标很少,而富集区外围钻探程度相对较低,未动用储量品质差、落实程度低,稳产形势日趋严峻。为了提高开发效益,助推区块实现稳产开发,应用测井、地震、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开发成熟区进行地质解剖,总结储集层地震响应特征,应用地震属性分析、河道砂体刻画等手段进行储集层预测;通过波阻抗反演、烃类检测的地震融合属性体协同约束建立地质模型,实现了三维地震资料在建模中的应用,进而分析有效储集层空间展布特征和分布规律,评价优选可建产有利区,取得了较好的钻探效果。
  • 胡廷惠, 刘东, 于登飞, 付蓉, 章威
    录井工程. 2020, 31(1): 132-1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1.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开发油水运动复杂,高含水期生产时间长,后期调整挖潜困难的问题,开展了底水稠油油藏不同影响因素的油水运动规律和水平井生产特征研究。研发了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并以渤海Q底水稠油油藏为原型,利用相似原理,开展三种不同粘度的原油在不同压差条件下进行水驱油的物理模拟实验,测定了产油量、产水量、含水率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对比分析了不同生产压差、原油粘度时见水时间、无水期采收率、含水率上升速度等油田开发关键参数的变化规律。现场利用实验成果实施水驱,可提高采收率12%,该成果可用于指导底水稠油油藏优化水平井注采井网、注采井距以及合理生产压差指标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