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31卷, 第S1期 
刊出日期:2020-09-25
  

  • 全选
    |
    工艺技术
  • 宋庆彬, 何月慧, 冯建园, 金娟, 权骋, 施宝海, 王俊, 陈勇, 高欣
    录井工程. 2020, 31(S1): 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S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录井作业是围绕钻井现场来进行的,面对不同的市场环境、能源勘查开发、井型、井别、钻探开发目的,现场录井应用技术不尽相同。作为录井服务方,在了解和掌握建设方对不同条件下钻探开发要求的基础上,从多种录井应用技术中遴选出适用的技术来实施差异化的现场录井技术服务,以期实现双方效益的最大化。在录井技术实践中,以大港油田陆相页岩油差异化服务为例,根据建设方不同时期勘探开发思路和需求,针对不同的井型、不同的勘查开发能源,结合当前录井技术水平和能力开展差异化服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 杨绍存, 李长洪, 董峰, 王建伟, 张阳, 殷文荣, 施宝海, 姜波, 范世强
    录井工程. 2020, 31(S1): 7-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S1.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大港油田沧东凹陷官东地区页岩油井钻井过程中,大量钻井新工艺技术的采用,使得钻速加快、岩屑细碎,导致录井岩性难以识别和层位划分困难,为此在现场录井过程中采用了元素录井技术。基于该区域页岩油井的钻探目的,选取了Ek1底部-Ek2顶部、C 1底部-C 2-C 3顶部等关键目的层位进行了元素分析,进行元素数据统计、变化规律分析及曲线特征识别等研究,10口井的元素录井技术应用结果表明:该区域关键目的层位元素录井参数变化有规律可循,由Ek1底部-Ek2顶部,Si元素降低,Ca、Mg、Fe、K、S、Mn元素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由C 1底部-C 2-C 3顶部,Si、Fe、Al元素先升高后降低,Ca、Mg元素先降低后升高,最终形成了该区域元素录井地层划分方法,为沧东凹陷官东地区下步页岩油井钻探提供了地层划分依据和借鉴。
  • 马青春
    录井工程. 2020, 31(S1): 13-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S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冀东油田南堡凹陷首口超深页岩油井NP 2-SL井获工业油流,标志着冀东油田页岩油勘探领域获得重要突破。冀东油田应用X射线衍射矿物分析技术(XRD)、X射线荧光元素分析技术(XRF)、气测、三维定量荧光、岩石热解、热解气相色谱录井技术,从岩性、脆性、含油性、烃源岩、油源五个方面对NP 2-SL井开展录井综合解释评价,且评价结论与试油效果吻合,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冀东油田页岩油井总体评价思路:页岩油段岩性特征以泥质夹薄砂岩为主;脆性以石英、长石、方解石、白云石总体含量为指标;含油性以气测全烃、对比级、液态烃(S1)、含油气总量(Pg)为主要参数;烃源岩以含油气总量(Pg)、TOC、Tmax为主要参数;油源对比以碳数分布、Pr/Ph、Pr/nC17、Ph/nC18为主要参数,形成了录井技术多参数融合。多角度认识、多方位评价的解释模型。NP 2-SL井页岩油储集层评价思路及评价标准的确立为今后冀东油田勘探开发页岩油储集层解释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础。
  • 王建富, 刘文钰, 张静蕾, 王栋, 蒋成成, 牟晓慧, 李倩, 周连敏, 李特
    录井工程. 2020, 31(S1): 19-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S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埕海油田位于大港南部滩海4 m水深海域,随着“海油陆采”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水平井开发钻探取得重大突破,主要体现在以包括储集层预测、倾角预判、靶点优化等内容的地质井位设计优化技术为基础,通过应用密集丛式井防碰绕障技术、单筒双井钻井技术、钻井提速配套技术等钻井工程设计配套技术,引进PeriScope随钻探边测井技术完善水平段轨迹控制,总结水平井精准入窗卡层技术,地层倾角与井斜角匹配识别技术和随钻上下伽马曲线中心对称识别技术,实现了水平井实施成功率100%。这表明,地质工程一体化是水平井成功实施的基础,钻探配套技术在大港探区埕海油田勘探与评价过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为大港滩涂区域油田优质高效开发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也为类似油田建设开发提供了技术借鉴。
  • 焦香婷, 李邓玥, 孙伟勇, 王小成, 赵慧霞, 岳影, 张超
    录井工程. 2020, 31(S1): 24-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S1.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热解气相色谱技术在烃源岩和储集层评价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热解气相色谱谱图能通过其分布曲线展现岩样中烃类的全貌,反映出样品有机质丰度及其演化程度。对谱图形态的评价以往大多采用直观定性方法,受人为影响因素较多,没有定量化的参数,增加了智能评价的难度。通过对原始资料进行处理,采用拟合方法给出量化的形态因子,将谱图数字化。再利用谱图形态因子与热解气相色谱参数总峰面积以及岩石热解参数结合,建立了滨海地区解释图板,在实际井应用过程中解释符合率由原来的78.85%上升至82.69%,效果显著。
  • 黄万国, 王长在, 李雅雯, 张会民, 陈贺, 余仟子
    录井工程. 2020, 31(S1): 29-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S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深井、水平井广泛使用的盐水钻井液,分析了盐水钻井液侵入对电性特征的影响,并通过盐水钻井液侵入前后实验对比研究了盐水钻井液对录井分析结果的影响。实验发现:由于岩屑(心)在井筒内浸泡时间短,受盐水钻井液影响小,录井数据能准确地还原地层岩性、含油气性的真实特征。实践证明,在采用盐水钻井液钻探时,可充分利用录井技术的优势,在岩性识别、储集层解释评价以及随钻地质导向等方面发挥显著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油气田勘探开发。
  • 陈贺, 谢文敏, 袁保清, 张会民, 黄万国
    录井工程. 2020, 31(S1): 37-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S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大港油田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效果明显,但是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在常规油气藏勘探开发中所没有遇到的问题,如烃源岩含油性识别、泥页岩脆性分析等。通过应用地化、元素、三维定量荧光、随钻地质导向等前沿录井技术,形成技术组合,用于指导现场施工,进行解释评价,在陆相页岩油的勘探开发中有效地解决了水平井地质导向、陆相页岩油甜点划分、钻井提速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发挥了录井技术的独到优势。
  • 王子毓
    录井工程. 2020, 31(S1): 42-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S1.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含砂泥岩地层与纯砂层对筛管堵塞影响,设计了模拟径向流筛管堵塞评价试验装置,在筛管试件长度约1 m的情况下,通过改变排量逐级建立驱替压差的试验方式分析了模拟纯砂岩和砂泥岩互层两种条件下筛管的堵塞过程。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试验装置可以建立超过4 MPa的驱替压差,砂泥岩互层对筛管的堵塞程度比纯砂岩层严重,砂泥岩对筛管堵塞影响明显。砂岩地层筛管堵塞主要为桥架堵塞,地层流体携带地层砂进入筛管挡砂介质内部,形成桥架堵塞;砂泥岩互层筛管堵塞主要因为地层中泥质具有一定粘附性和遇水膨胀性,使得地层泥砂在筛管表面形成一层坚固的泥饼,从而直接堵塞筛管外部的筛孔。筛管堵塞过程中,初期渗透率下降明显,达到平衡后,驱替压力随产液量变化趋平稳。
  • 丁娱娇, 李俊国, 朱伟峰, 刘爱平, 吕芳芳, 钟巍
    录井工程. 2020, 31(S1): 48-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S1.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核磁共振直接探测孔隙流体信息,是评价页岩油含油性的重要测井系列,但由于有机孔隙中沥青、束缚油、可动油与无机孔隙中束缚水的横向弛豫时间T2基本重叠,难以利用一维T2谱有效区分这些信息。通过流体组分核磁特性分析,发现不同流体纵向弛豫时间T1差异较大,特别是通过T1/T2能够有效评价页岩油含油信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4状态下T1-T2二维核磁共振页岩油含油性检测方法,即4状态法。实践结果表明,各种流体组分在T1-T2二维谱图上具有不同的分布范围,通过对T1-T2谱图进行数据分割,得到各种流体组分信息。利用该模型对歧口凹陷沙三段页岩油进行评价并进行水平井部署,实施后获得20 t/d以上的高产,验证了T1-T2二维核磁共振页岩油储集层含油性检测方法的准确性。
  • 王刚, 王长在, 苏沛强, 万康, 张玉峰, 赵天东, 付甜, 夏永利
    录井工程. 2020, 31(S1): 54-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S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钻气测录井与其他录井资料相比,因其具有连续监测、受人为影响因素小、组分配比关系相对比较稳定并可反映地层流体性质等优势,被广泛地应用于发现、识别和评价油气藏,但目前尚未看到有关钻井液密度变化对随钻气测组分配比关系影响程度的研究成果。为厘清在密度变化时对各派生参数产生的影响程度,以钻井液密度为自变量,以随钻气测组分配比关系(气测派生参数)为因变量,研究了水基钻井液密度变化对于随钻气测组分配比关系(气测派生参数)的影响规律,发现就影响程度而言,同分异构比<烃斜率<湿度比<三角大小<特征比<平衡比<峰基比<轻重比。根据研究成果对气测解释评价有关注意事项进行了提示,并根据各派生参数受影响程度的大小确定了优先使用的气测解释派生参数。
  • 叶萍
    录井工程. 2020, 31(S1): 60-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S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动态监测是储气库群运行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贯穿于储气库群生产运行始终。为了保障地下储气库群安全、高效、科学合理的运行,大港油田气藏型X储气库群建立了以压力场监测、流体场监测、注采井生产能力监测及流体组分监测为主要内容的监测系统,实现了对储气库群全方位、立体化监测,为储气库群的运行管理、安全评价、动态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该储气库群周期动态监测系统的建立和应用,不仅实现了X储气库群多周期的安全平稳生产,同时结合各个储气库实际注采特点、动用状况,指导X储气库群下步“扩容达产”方案的调整和优化,保证其安全高效、科学合理运行。
  • 韩世庆, 李德宁, 叶萍
    录井工程. 2020, 31(S1): 66-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S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富含凝析油的小断块凝析气藏衰竭式开发过程中凝析油采收率偏低的问题,结合研究区内凝析油气和CO2资源分布特点,提出了低压凝析气藏和高含CO2气藏联合开发的思路。选取研究区内低压凝析气藏A气藏和高含CO2的B气藏进行联合开发模拟试验,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开展了注采气井网优化、注入气组分设计、注气速度指标优选等不同开发方案下凝析油采出程度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联合开发方案后,预计凝析油采收率在原采出程度的基础上可提高20.46%。该设计理念既解决了因环保要求导致高含CO2气藏暂闭无法开发利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一项对衰竭式开发后低压凝析气藏提高凝析油采收率的技术方法。
  • 地质研究
  • 楼达, 裴眼路, 李晓祥, 周淑慧, 朱桂娟, 米兴夺
    录井工程. 2020, 31(S1): 72-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S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大港埕海地区位于歧口凹陷南缘,是盆缘构造变形较为剧烈的地区,由于新生代阶状断陷的叠加作用,导致该地区中生界构造样式异常复杂。长期以来,对埕海地区中生代构造轮廓、演化过程的认知不明确,限制了对该区域中生界储集层分布的认识。利用新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数据,运用平衡剖面和盆地原型恢复技术,开展了埕海地区中生代变形研究,明确了中生界残留地层展布特点,并通过剖析古构造演化过程,探讨了盆地原型形成与演化过程。研究表明,中生代期间华北克拉通古东部高原的形成与垮塌过程对埕海地区中生界地层分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根据构造变形分析成果,初步明确了埕海地区侏罗系碎屑岩潜山油气勘探方向。
  • 王娜, 吕芳芳, 孙超囡, 郭志桥, 钟玮, 董雄英, 李昊东, 王冠
    录井工程. 2020, 31(S1): 79-8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S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流体是沉积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体的形成及运动规律与油气的生成、运聚及油气藏的形成、保存和破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以大港探区歧口凹陷古近系流体动力研究为例,通过大量实测数据,分别探讨了流体动力特征、成因及演化过程,流体动力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表明,歧口凹陷古近系异常高压在深层普遍发育,欠压实作用、黏土矿物脱水、烃类生成及水热增压是导致该地区异常压力发育的因素。异常高压环境下,深部源岩最后一期成藏期要晚于上部。通过开展歧口凹陷古近系流体动力的研究,明确了压力过渡带是油气勘探的重点,拓展了油气勘探范围,对加强中深层勘探,寻找油气富集区具有重要意义。
  • 牟连刚, 赵亮, 屈艳玲, 王娜, 周凤春, 刘绘纺
    录井工程. 2020, 31(S1): 86-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S1.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重力流沉积砂体多具有非均质性强的特征,优质储集层分布是其核心研究内容。以歧口凹陷歧南斜坡区沙一中亚段重力流沉积砂体为研究对象,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运用地震沉积学研究和成岩作用数值模拟方法,构建构造背景下的沉积、成岩一体化孔隙度预测模型,为重力流砂岩储集层质量评价及预测提供了依据。研究区沙一中亚段主要发育三种沉积微相(水道中心、水道边缘和水下漫溢),沉积学研究表明,储集层物性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双重控制,原始储集物性上重力流水道中心储集层物性最好,水道边缘次之,水下漫溢物性最差;平面上,沙一中亚段发育南北两个次生孔隙发育区。处于主水道相区的低斜坡区,尽管埋深大,但溶蚀作用强,晚期胶结作用弱,孔隙度仍可达12%以上。重力流水道的孔隙演化与油气成藏过程密不可分,处于生烃中心的重力流水道中心是增储上产的主要目标。
  • 张绍辉, 杨子玉, 段润梅, 米兴夺, 李瑜琴, 白鹏翥, 王艳丽
    录井工程. 2020, 31(S1): 95-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S1.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曲塘次凹阜二段致密油作为一个新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领域,其在储集层岩性、岩相研究与认识方面都属于空白。基于大量岩心实物、化验分析数据,通过开展曲塘次凹阜二段储集层岩性、岩相纵向组合特征研究,明确了阜二段岩石类型可划分为黏土岩、碳酸盐岩、长英沉积岩和细粒混合沉积岩四种类型,其中优势储集层以白云岩为主;厘清了阜二段自下而上共有六种岩相,其中阜二Ⅱ亚段LF③、阜二Ⅲ亚段LF⑤岩相为源储紧邻结构,阜二Ⅱ亚段LF④岩相属于源储一体结构,这三种岩相是曲塘次凹阜二段最有利的纵向岩相组合。在此基础上,利用厚度、脆性两项指标研究阜二段岩相的平面变化和分布,为曲塘次凹阜二段致密油下步的油气勘探突破提供了地质支撑。
  • 王娜, 牟连刚, 董雄英, 白晶, 林常梅, 周静, 何川, 刘会纺, 李昊东
    录井工程. 2020, 31(S1): 100-1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S1.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在渤海湾盆地广泛发育,是我国东部深层油气的主要贡献者之一。综合前人对该套烃源岩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演化特征研究成果,应用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激光热解-气相色谱、核磁共振等测试数据分析不同有机显微组分的化学成分及其结构差异,探讨煤系地层有机显微组分与倾油性、倾气性之间的关系;综合多个地区的煤系烃源岩和有机显微组分特征进行分析,明确黄骅坳陷各地区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生烃潜力,为合理评价研究区上古生界煤系地层油气勘探前景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厚度大,有机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富氢组分含量较高,壳质组+腐泥组含量为2.8%~54%,基质镜质体含量为2.68%~32.4%,生油能力最强的组分为角质体、树脂体和孢子体;由于区域构造活动的频繁及差异,导致复杂多样的构造热演化史,存在多种热演化生烃史类型,持续深埋型和稳定埋深型是探区内主要的生烃演化史类型,有利于二次生烃的形成以及油气保存,区域内孔西-王官屯、乌马营一带,以及歧北-张巨河地区是寻找上古生界煤成油气的有利地区。
  • 赵亮, 曾凡平, 徐甜
    录井工程. 2020, 31(S1): 108-1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S1.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大港东关中生界火成岩油气藏为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复杂油气藏,其岩相变化快,岩体空间叠置,运用常规同相轴追踪和地震属性平面预测难度均较大。为准确预测火成岩储集层平面分布,通过拾取联井火成岩储集层厚度,与二维联井剖面的52个沿层地震属性建立相关性,进行相关计算优选出10个相关系数较高的地震属性作为空间样本集;基于优选地震属性样本集,利用有井监督的神经网络属性模式识别方法进行火成岩储集层厚度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钻井吻合率较高。该方法有效降低了储集层预测中单一属性的多解性,较好地预测出火成岩平面分布特征,提高了储集层预测的精度。
  • 郭淑文, 董晓伟, 朱伟峰, 曾天玖, 蒙文, 贺照权, 王文涛, 邢兴
    录井工程. 2020, 31(S1): 113-1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S1.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埕北低断阶位于滩海区,区内断裂发育,砂体横向变化大,纵向相互叠置,受浅水地表采集及地下复杂地质条件的影响,常规处理的地震资料品质及储集层预测精度无法满足岩性油气藏叠置储集层的精细预测。为此,开展了滩海地区地震资料的高分辨率处理解释技术研究:采用浅水鸣震与混响全频带压制技术压制高频噪音、突出地震数据低频特征,增加地震资料的频宽;应用五维空间重构的半面元化处理技术,增加空间采样率,加强有效信号,提高地震成像精度;以高分辨率地震资料为基础,开展相控地质统计学反演提高储集层预测精度,降低反演的多解性,实现五级层序主力单砂体定量刻画。埕北低断阶沙二段实际应用效果表明,高分辨率处理地震剖面可识别追踪10个五级层序界面,根据相控反演结果可明确3支砂体带空间分布变化,储集层预测符合率85%,可满足该区高分辨率精细预测及储量动用的地质需求。
  • 梁斌, 王喜梅, 程琦, 王权国, 贾国龙, 魏玉红
    录井工程. 2020, 31(S1): 120-1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S1.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不整合遮挡油气藏是一种特殊的油气藏类型,其成藏过程受断层、不整合面及不整合面上下地层对接岩性等多因素影响,与构造油气藏相比,其在油气藏解释描述方法和成藏规律方面的研究认识还有待深入。通过对不整合遮挡油气藏正演模拟不整合面上下不同岩性对接地震响应特征,应用地震反演识别剥蚀不整合带,并通过已知井对比标定,地震同相轴追踪解释,刻画不同砂体条带分布特征,进而根据油气藏成因,将该类油气藏分为“贴面成藏”和“内幕成藏”两种类型,并对应提出“二元”和“三元”成藏条件。该研究成果对不整合遮挡油气藏的精细刻画、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及油气藏勘探开发部署具有指导意义。
  • 汪晓敏, 邵徽发, 王永凯, 周凤春, 高莉津
    录井工程. 2020, 31(S1): 125-1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S1.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黄骅坳陷地温梯度适中,中浅层发育多个热异常区,具备形成地热田的有利条件。为了解古近系和新近系热储基本特征,利用研究区油气井钻探获得的大量分析测试资料,分析黄骅坳陷地热场基本特征与控制因素,落实地热资源潜力及有利目标区域。研究表明,黄骅坳陷深部结构从东向西具有规律性变化,它与燕山期以来的构造活动有直接关系,一方面地幔隆起地壳减薄,莫霍面抬升,另一方面由于地壳的沉降,断陷形成巨厚的中-新生代碎屑沉积。深部地壳结构和基底结构对地温场分布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并形成黄骅坳陷南北分区、隆高凹低的地温场分布特征。利用热储法计算大港探区范围内地热资源为1 664×1018 J,主要分布在明化镇组、馆陶组,探区北部沧县隆起区、北塘凹陷、歧口凹陷地热丰度高,是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区域。
  • 胡子龙, 张涛, 车正家, 王顺利, 刘永河, 董峰
    录井工程. 2020, 31(S1): 130-1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S1.022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板桥油田注水老区经过30多年的注水开发,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低采油速度开发阶段,可采储量采出程度超过40%,可动剩余油分布十分零散,挖潜难度大。为恢复注水老区“双高”油藏生产能力,改善油藏开发效果,充分挖掘油藏剩余油潜力,通过开展储集层非均质性和剩余油分布研究,对不同动用程度的砂体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方案实施后,“双高”油藏治理效果突出,将近停产油藏恢复至稳定产油80t/d,开发指标大幅度提升,单砂体剩余油研究的可靠性得到验证,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 张祝新, 吴佳朋, 蒙文, 赵玉琳, 王彬
    录井工程. 2020, 31(S1): 135-1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S1.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大港油田深层低渗透油藏由于开发方式不适、井网井况恶化、水驱效率低等因素制约,平均采出程度低,整体开发效果较差。为了盘活深层低渗透油藏,实现储量向产量的效益转化,突破深层低渗透油藏常规注水开发技术瓶颈,采用体积压裂+渗吸采油开发新技术,通过体积改造大幅度提高油藏纵向动用程度,形成一定带宽的裂缝网络,将注水井间的孔隙驱替转化为缝网间的驱替,缩短驱动距离,建立平面有效驱动体系;同时通过注水吞吐、异步注采、油水井互换实现渗吸采油,达到控水稳油的目的。该项技术已经成功在沧东凹陷GD 6区块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曾济楚
    录井工程. 2020, 31(S1): 140-1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S1.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复杂断块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后,油藏物性随着长期注入水冲刷逐渐发生改变,渗透率及孔隙度增大形成优势流场,注入水无效循环造成开发效果逐年变差。在流场评价的基础上,开展流场调控手段的研究是改善油藏开发效果,提高油层动用程度的有效方法,对于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具有指导意义。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综合考虑影响流场强度的各种因素,如孔隙半径、过水倍数、含水率、流体流速等,构建指标评价集和指标间权重集,评价流场强度的大小并对流场强度分级,进一步根据分级提出流场调控模式,为剩余油研究提供了可行途径。经数值模拟和实例分析,流场调控模式结果可靠,有助于指导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的开发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