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3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1-09-25
  

  • 全选
    |
    研究与探讨
  • 王志战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科学技术研究(科研)是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录井科研有其特殊性,研发力量相对薄弱,存在问题找不准、思路理不清、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客观因素外,是录井的定位出现了偏差。为此,从行业属性、专业界定、立项目标三个层面分析了录井科研的战略定位,明确录井在油气勘探开发产业链中的位置,立足其固有的“现场”“直接”等技术优势,守住数据源头,分类、分层次理清技术手段的针对性、数据采集的有效性,找准衡量录井数据与成果质量的标尺。在此基础上,从基础化、精细化、实用化三个层次提出了录井科研的实施重点,通过基础化提高录井技术的原创性,通过精细化提高录井科研的技术水平,通过实用化提高录井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录井科研的问题分析、定位梳理、策略制定对提高录井的科研水平具有指导意义。
  • 严俊涛, 叶新群, 付永强, 李伟, 黄南, 王业众
    录井工程. 2021, 32(3): 6-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3.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川南泸州区块龙马溪-五峰组页岩气储层埋深大、温度高、地层孔隙压力高、甜点地层高硅高钙,导致储层钻井效率低、周期长。自2019年至今,通过旋转导向配套工具的应用,满足了深层页岩气甜点靶体精确地质导向轨迹控制的工程技术要求,但较高的工具失效率(56.4%)与较长的钻井周期(平均111 d),成为制约深层页岩气高效开发的工程技术瓶颈。为提高钻井效率,优选了目前应用率高、钻井效果好的斯伦贝谢公司旋转导向工具开展深层页岩气学习曲线研究,为深层页岩气制订了提速提效技术方案。现场实施结果表明:提速提效技术方案的应用大幅提高了储层钻井效率,与标准页岩气旋转导向钻具组合应用阶段相比,调整完善阶段Ⅰ类储层钻遇率由90.4%提升至92.7%,铂金靶体钻遇率由58.8%提升至82.1%;四开平均机械钻速由5.58 m/h提升至6.17 m/h,钻井周期由54.89 d缩短至50.54 d。该技术方案对于加快川南深层高温高压页岩气勘探开发和产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作业者在深层页岩气储层钻井作业中提高钻井效率并缩短钻井周期。
  • 工艺技术
  • 荆文明, 景社, 倪朋勃, 李鸿儒, 郭明宇, 桑月浦
    录井工程. 2021, 32(3): 11-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砂砾岩储层和高显示水层的含气性评价是近年渤海油田勘探面临的难题,分析认为,地下破碎岩石含气量间接综合了储层渗透率、孔隙度、含气饱和度等关键参数,系石油与天然气勘探中的一项重要参数。基于定量脱气器所脱出的气测全烃与地下破碎岩石含气量有较好的相关性,在忽略井口气体逸散的前提下,对钻井液脱气效率进行了研究,通过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钻井参数校正,计算地下单位岩石体积含气量;通过与测井孔隙度数据结合应用,得出由气测全烃计算的储层含气饱和度。该方法克服了电法计算的缺陷,有效避开了地层水矿化度、计算参数难以确定等对电阻率的影响,可更准确地评价特殊储层含气性,初步实现了录井含气饱和度的定量化计算。
  • 刘有武, 许宪金, 满安静, 熊耀华, 靳峰
    录井工程. 2021, 32(3): 17-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3.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床为目前国内可地浸式开采的砂岩型铀矿床,研究已探明砂岩型铀矿床铀矿富集规律,可以为其他区块砂岩型铀矿床的勘探、开发提供指导性意见。运用XRF录井技术从岩石化学角度对铀矿赋矿砂岩类型、物性特征以及当前砂体所处氧化还原环境进行分析,对砂岩型铀矿富集规律进行总结,并根据XRF分析出的U、S元素建立砂岩型铀矿解释评价图板,解决了对砂岩型铀矿进行评价的难题。经过A井XRF录井铀矿评价结果与电测放射性评价结果比较,证实二者结论基本一致。研究成果在国内其他砂岩型铀矿工区的验证成功,表明XRF录井技术可以在砂岩型铀矿赋矿规律研究、矿层解释评价和勘探选址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刘庆山, 王新, 白殿刚, 刘朔, 毛勇军, 李长洪, 李晨
    录井工程. 2021, 32(3): 25-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准噶尔盆地南缘冲断带霍玛吐背斜带安集海背斜圈闭下组合含油气性,突破以安集海背斜为代表的走滑背斜型目标,在此区域设立风险探井。因该区邻井资料较少,未钻揭深部地层,面对未知地质条件,岩性变化导致的可钻性变化、地层压力异常等都将给钻井施工带来未知风险。在常规录井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应用岩屑伽马能谱录井技术,对比分析U、Th、K数据,识别区域性特征,辅助指导现场卡层取心、岩性定名,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岩屑伽马能谱录井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录井现场地质资料的可参考性,可为远程实时决策提供充分依据。
  • 阎荣辉, 李永胜, 满百胜, 刘治恒, 郝晋美, 朱更更, 吴明松
    录井工程. 2021, 32(3): 31-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3.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岩石热解录井参数直接反映岩石中烃类组分的含量,是评价储层含油性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由于分析样品的类别不同,导致分析结果有着比较大的差异,严重影响到基于岩心样品分析结果建立的解释图板的应用效果。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岩屑热解录井参数校正方法和模型,将岩屑分析结果回归到岩心分析的“标准尺度”,极大地提高了解释图板的解释精度,为储层评价提供了更准确的参考依据。
  • 苏伟明
    录井工程. 2021, 32(3): 37-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塔中油区桑塔木组、良里塔格组及鹰山组地层界面的精准卡取及地质精细划分问题,采用元素录井技术,通过应用图板法、分类表法、CaO/MgO比值法,准确落实了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性,并进行了较为精细的划分。依据拟合GR以及岩性组合剖面、Sr/Ba、Sr/Th比值等手段,在随钻地层划分及对比、沉积相判别方面应用效果突出;依据SiO2、Al2O3、CaO、SO3等特征化学成分,可区分生屑灰岩、生屑砂屑灰岩、砂(砾)屑灰岩,并对礁滩体储层、岩溶储层进行有效识别和评价。最终实现了对塔中油区奥陶系碳酸盐储层的现场准确识别与评价和对钻井工程安全的技术支持,提升了现场录井质量。
  • 赵文睿
    录井工程. 2021, 32(3): 46-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3.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南堡凹陷泥页岩油气成藏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油气赋存方式及勘探潜力尚不明确,寻找新的替代层系和领域已经成为共识。由于页岩裂缝性储层横向变化大,储层非均质性较强,有效储层难以追踪评价,油层钻遇效率低,区块的页岩油气储量及产量接替已成为制约该区块发展的瓶颈。为了更好地评价南堡凹陷页岩油气资源潜力, 根据区块构造地质特征,引入元素录井技术,综合分析区块地质特征,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储层参数敏感性分析,选取特征元素和特征参数,追踪页岩裂缝发育带及横向宏观展布,形成页岩参数(有机质丰度指数,脆性指数)裂缝性储层识别评价方法,使有效储层识别符合率提高到88.95%,为压裂试采井段的选取提供了可靠依据,为页岩油储量及产量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持。
  • 胡浩, 汪敏
    录井工程. 2021, 32(3): 51-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PB油田断层边部井网密度仍相对较低。根据资料分析该区以薄差储层分布为主,断层边部剩余油相对富集,但采用常规直井开发无法有效动用剩余油。为最大程度挖潜断层边部剩余油,遵循“平面上找厚砂,纵向上兼顾多层”的设计原则,在钻井工艺可行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种沿断层面部署三维定向井的设计思路。应用断层面精细刻画、砂体立体解剖、剩余油定量描述等多方面的成果,借助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创新性地设计顺断层走向的三维定向井1口。该井完钻后砂岩厚度20.0 m,有效厚度16.4 m,投产初期产油量13 t/d,综合含水率70.1%。该井相较于设计时的预测指标,在储层厚度和产量上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其成功部署在思路拓展和井型设计方面对断层边部剩余油的挖潜都具有借鉴意义。
  • 解释评价
  • 胡凯
    录井工程. 2021, 32(3): 57-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南苏丹P油田是Melut盆地勘探开发较早的区块,开发中后期由于底水锥进、边水推进和注入水水淹,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期阶段。针对储层非均质性强、含泥较重的特征,基于流动单元指数理论以及压汞和物性实验数据,采用累积频率法将储层划分为3种岩石物理相。通过敏感性测井、录井响应,优选了自然电位、电阻率、气测等曲线,对水淹层进行综合定性识别;基于岩石物理相的划分结果,对不同储层类型的原始含水饱和度、剩余油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等参数进行精细评价,进而精确确定含水率参数,实现了水淹层精细定量评价。该方法应用于实际生产的结果表明,水淹层识别准确率达到90.9%,水淹层定量评价结果与生产实际结果相符,满足了油田开发生产对水淹层评价的需求。
  • 王超, 周伟军, 张方贵, 彭立才, 贺震
    录井工程. 2021, 32(3): 63-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新疆玛湖凹陷区夏子街组、下乌尔禾组地层流体性质复杂,难以识别,传统气测录井解释图板符合率低。利用研究区试油井的气测录井数据,通过气测录井敏感参数挖掘,提取表征含油性的气测录井参数,并将多参数融合构建气测含油性指数。填充系数和气测含油性指数对储层流体的识别作用明显,分别以此两项参数为横、纵坐标建立了符合该区的气测录井解释新图板,并建立了解释标准。经试油井验证,新图板解释评价效果较好,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 汪芯, 胡云, 李鸿儒, 杨毅, 袁胜斌
    录井工程. 2021, 32(3): 69-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渤海油田旅大区块的录井综合解释研究常受到复杂钻井情况影响,与以往录井解释形成的规律性认识相悖,难以形成区块统一规律性认识,而且受工程因素、人为因素影响,作业中的数据质量及资料可用性把控难度大,油气、地层信息识别难,不利于落实后续试油决策。为此,通过钻前邻井资料精细对比分析,甄别复杂井况条件下,随钻过程中各单项录井资料质量,合理分配各单项录井资料的应用权重,精准判断储层流体性质及预测原油密度,钻后测试流体精细对比分析,为现场作业及试油实时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 黄亚璇, 杨永强, 李涛涛, 黄子舰, 刘波, 方铁园
    录井工程. 2021, 32(3): 76-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3.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解释评价中轻烃参数的变化规律是判别储层流体性质的基础。在现场生产中,由于仪器设备不同、进样方式不同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轻烃谱图的每个化合物保留时间存在差异性,在后期资料应用方面不能更加直观地对比分析,从而影响资料作用的发挥。尝试利用多点保留时间校正法对轻烃谱图进行伸缩和平移处理,轻烃谱图除了保留时间外的其余积分数据不受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流体的谱图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分别建立了新的解释评价方法,为轻烃分析技术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后期生产应用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田士伟
    录井工程. 2021, 32(3): 80-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3.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稠油作为一种非常规油气资源,具有高密度、高粘度的特点,应用常规地质和气测录井技术无法有效进行准确的储集层流体性质评价,导致解释符合率偏低。针对辽河油田西部凹陷稠油层评价难题,应用岩石热解、热解气相色谱两项地化录井技术进行稠油层识别,并应用三角函数多项式算法,实现了热解气相色谱图的量化表征,提升了地化录井定量化水平,丰富了稠油层评价参数。通过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结合试油数据,进行敏感参数优选,建立了2项稠油层评价图板,能够准确识别储层含油丰度和流体性质,满足油田勘探开发需求。
  • 白林坤, 罗迎春, 蒋钱涛, 熊亭, 袁胜斌, 程乐利
    录井工程. 2021, 32(3): 84-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3.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陆丰凹陷古近系文昌组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测录井响应异常幅度降低,而文昌组泥岩多为成熟烃源岩,气测异常幅度较大,常接近甚至高于相邻储层,干扰了油气水层识别,导致常规录井解释方法准确率降低,难以准确区分储层流体性质。在气体比率法、流体指数法基础上提取了FLAIR新参数比率差值η1c和流体性质系数η2,结合计算全烃峰基比,建立了文昌组流体解释图板,并采用Fisher判别分析法确立了文昌组区域性定量解释模型,其在现场实际应用效果较好,录井综合解释符合率达到97.5%。
  • 崔健
    录井工程. 2021, 32(3): 91-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3.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冀东油田南堡5号构造沙河街组发育砂岩、火山碎屑岩、火山岩三类储层,其埋藏深度大,油气水层录井识别与解释评价研究不够深入,流体性质识别困难。针对该问题,分别从横向和纵向进行了识别方法研究:横向上通过总结南堡5号构造气测录井组分特征,完善了三角形图板、比值图板和地层含气量图板;纵向上建立了3H和油、气相对质量曲线解释标准。综合应用该系列方法进行老井复查,提出5口井8层72 m试油建议,在已实施压裂的两口井中均见工业气流。
  • 王俊, 李晓祥, 赵腾, 葛月红, 生明月, 张帆, 吴婧
    录井工程. 2021, 32(3): 97-1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3.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库车坳陷油气资源丰富,目的层系为古近系底砂岩及下白垩统砂岩。但该套储层岩性致密,油质轻,同一构造区域,同一目的层段油气显示程度不同,有的井显示微弱,但却获工业油气流,有的井显示良好,但测试无产出。该套储层气测显示值与产能关系不明显,给准确评价储层带来很大的困难。通过近两年钻探井气测资料分析,有些井的气测显示及组分参数呈规律变化,提出了基于气测录井的解释标准并成功应用,对库车坳陷油气层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冯建园, 常静春, 窦如胜, 郝丽萍, 尚勇, 郭祥光, 燕兴荣
    录井工程. 2021, 32(3): 102-1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3.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区块石炭系和二叠系致密砂岩气储层发育,具有横向分布广泛、纵向分布稳定的特点。岩心及试油等资料显示,大宁地区致密砂岩气储层岩石类型多样,且岩石类型不同,储层物性及含气性也存在明显差别,利用常规测井方法开展致密砂岩气储层岩石类型评价困难。通过综合分析地质、岩心资料,确定了目标区块致密砂岩气储层4种主要岩石类型,分别为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岩屑砂岩。在明确这4种主要岩石类型测井资料响应特征的基础上,优选补偿密度、补偿声波、补偿中子、自然伽马测井曲线,采用“三步剥离法”开展岩石类型精细评价,有效提高了致密砂岩气储层岩性识别准确率,并实现了岩石类型分类连续自动判别。该方法有效解决了致密砂岩气储层岩石类型测井评价难题,提高了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进行岩性评价的精度。
  • 装备
  • 妥红, 宋晓晟, 杨明清, 杨凡, 王文刚
    录井工程. 2021, 32(3): 107-1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3.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钻井勘探过程中,判断井筒液面高度主要通过钻井液池体积变化量进行计算得出,目前钻井液池体积变化量用液位仪进行测量,由于钻井液罐容积较大,液位的微小误差往往造成钻井液量的较大误差,进而影响井筒液面高度测量的准确性。为提高液位测量准确性,采用气枪声呐装置实施井筒液面高度监测,在压井管汇、圆井口1#阀门、钻具内、防溢管4个位置进行“连续和单次”试验,将测量位置与理论计算进行对比分析,对不同测量位置的回波幅度与适应性进行对比分析。现场试验表明,气枪声呐装置井筒液面高度监测能够准确测量井筒液面高度,满足生产需求;回波幅度大小依次为水眼钻具内钻台位置、圆井口1#阀门位置、压井管汇位置、防溢管位置;现场安装位置可根据不同钻机选择;与录井参数结合,可进一步提升录井综合服务能力。
  • 李秀彬, 李晨, 解俊昱, 金庭科, 易韶华, 石巧资
    录井工程. 2021, 32(3): 113-1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3.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GT 1井构造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冲断带四棵树凹陷,四棵树凹陷处于北天山构造带与西准噶尔构造带交会处,挤压性、走滑性断裂发育,活动频繁,具有多期活动、断达层位高的特点,导致钻井施工难度大,阻卡、井漏等工程复杂频发,处理耗时较长。为保障钻井施工安全,分别介绍了综合运用工程录井策划、地层压力钻前预测及随钻监测、工程地质预警、工程参数异常监测及预报、掉块实时跟踪及阻卡目视化分析等工程地质一体化技术,通过充分发挥工程录井作用,保障和助力GT 1井的优质高效钻探施工,同时形成一套适应该区超深超高压复杂深井的工程辅助一体化技术。
  • 地质研究
  • 贾然, 史晓波, 于文, 于佳
    录井工程. 2021, 32(3): 119-1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3.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低渗透油藏开发逐渐成为当今研究重点,其特殊的渗流规律和油水流通特性引发更多人的关注,低渗透油藏储量高,其开采价值是真正影响油田采收率提高的关键。选取南堡凹陷东二段低渗透油藏天然岩心,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分析单相水驱、单相油驱及束缚水下的油相启动压力梯度实验结果,总结出一种以气体作为输出压力、通过精密气体泵准确计量输出压力的实验方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南堡凹陷东二段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与气体渗透率存在较好的乘幂负相关关系,通过实验数据线性回归方式求得的最小启动压力梯度符合生产动态;在气体渗透率相同时,单相水驱、单相油驱、束缚水下油相启动压力梯度三者存在明显增大趋势,对于油井开发产能预测及开发方案调整,束缚水下油相启动压力梯度的实验结果明显优于水、油单相驱启动压力梯度。由于此实验方法结果更贴近生产实际,可在其他研究区块参考应用。
  • 杨弼政, 李刚, 刘宁, 马腾飞, 周鹏遥, 王景辰, 谭俊平
    录井工程. 2021, 32(3): 124-1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3.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是塔里木油田近年来开发的重要区块,区域内目的层之上发育了一套巨厚膏盐岩层,准确卡取膏盐岩层底界面(盐底卡层)是确保该区域安全快速钻井和实现地质钻探目的的关键。但该套膏盐岩层岩性复杂、岩性组合模式多样,导致卡层中存在诸多困难。为此,基于已钻井资料,厘清了库车坳陷盐底岩性组合特征,确定了盐底岩性组合模式可分为6类,提出盐底卡层的关键在于岩性识别,进而以碳酸盐岩分析和元素录井分析为主,并结合常规地质卡层、测井、地震以及区域地质等资料,对区域内多井次开展盐底卡层综合分析,总结出一套适合库车坳陷的盐底卡层技术,提高了卡层成功率,实现了库车坳陷盐底精准卡层的目的。
  • 王冠, 刁丽颖, 刘国全, 邹磊落, 赵玥, 张绍辉, 董晓伟
    录井工程. 2021, 32(3): 130-1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3.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黄骅坳陷勘探程度不断提高,在盆地内正向构造带寻找构造油气藏的难度日益加大,斜坡区岩性油气藏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基于黄骅坳陷斜坡区实际勘探实践,在斜坡区油气藏类型和分布的基础上,结合斜坡区油源条件、砂体发育机制、砂体与断层耦合关系等,明确了斜坡区油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斜坡不同部位油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不同:斜坡高部位源-砂耦合控藏,优势砂体高产;斜坡中部位断砂耦合控藏,优势储层高产;斜坡低部位优势组构控藏,地质工程甜点高产。进而提出了斜坡区常、非连续成藏和差异富集高产模式,即油气藏在富油凹陷整个斜坡区连续分布,高斜坡主要发育常规油藏,中斜坡为过渡带,常规油藏、致密油藏及页岩油藏都有分布,低斜坡主要为页岩油藏。
  • 梁治国
    录井工程. 2021, 32(3): 136-1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3.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苏里格气田气井分类标准,对苏10区块3类气井中的部分重点气井进行生产现状分析,运用经典的递减分析方法对选取的重点井进行产量递减规律分析,掌握气藏生产动态规律。分析表明苏10区块Ⅰ、Ⅱ类井产量占区块总产量的近80%,是区块的生产主力,气井递减率主要分布在10%~18%之间,平均递减率为14.51%。现阶段处于明显的低压开采状态,在产井日产气量小于0.5×104 m3的气井有267口,占全部在产井的70%;日产气量大于1.0×104 m3的气井有53口,占在产井的14%。满足苏10区块的上产要求,需要保证Ⅰ、Ⅱ类井健康合理的生产运行制度,Ⅲ类井的平均日产气量接近气井的废气产量,对Ⅲ类井实施挖潜增产。
  • 张向前, 谭忠健, 邓津辉, 曹军, 苑仁国, 袁亚东, 赵才顺
    录井工程. 2021, 32(3): 141-1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3.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渤中34油田区域内构造活动强烈、断裂发育,裂缝性井漏频发。研究发现,中小尺度断层是造成井漏的主要因素。受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影响,应用常规地震剖面识别中小尺度断层难度较大,进而导致裂缝性井漏风险预测效果不佳,为提高预测评估井漏风险的精度,急需探索一种有效识别中小尺度断层的地球物理方法。通过对渤中34油田已钻井井漏特征分析,基于常规地震剖面、方差属性、蚂蚁体属性等地球物理方法识别渤中34油田中小尺度断层,建立井漏风险等级判识决策树,并根据井漏风险等级的不同采取了相应的钻井应对措施。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在渤中34油田裂缝性井漏预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能够实现优快钻井与漏失防控的有效耦合,具有现场可操作性强、识别准确度高的优点,为渤中34油田开发钻井工程预防井漏工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