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3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6-25
  

  • 全选
    |
    研究与探讨
  • 王娜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液相色谱分析技术在录井中的应用,介绍了液相色谱仪工作原理、结构组成、性能指标,讨论了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用于岩屑录井、岩心录井以及地层水分析中的可行性及优势。对液相色谱分析技术在台北凹陷轻质油识别、川东北元坝地区地层水分析中的应用表明,液相色谱分析技术具有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检测灵敏度高的特点,据此提出在录井作业中进一步推广该技术,以期大幅提高录井精度、扩宽录井手段和不断提升录井水平。
  • 任忠宏, 刘晓晨, 万康, 周见果, 杨丽, 张明和, 袁津华, 宁文斌, 李晨
    录井工程. 2021, 32(2): 6-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钻井井眼的清洁程度是影响钻井施工作业安全和钻井时效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研发岩屑流量测量装置,实时测量从井筒上返至地面的岩屑流量,与钻井理论计算产生的岩屑量进行比较,不但可以监测井眼的清洁程度,同时还可以初步判断不同地层的井径情况。岩屑流量测量装置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应用,有利于提高钻井施工作业现场工作效率,降低钻井施工作业过程中的风险,弥补目前录井技术无法解决的难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国内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研发的无线岩屑流量测量装置已具备工业应用水平;国际上该技术比较成熟的公司有Geolog公司、Schlumberger公司,并且都开发了相应的岩屑流量测量装置,技术比较成熟,并作为一项单独的业务为客户提供技术服务。随着国内外该项装置技术的不断完善,成功应用案例不断增加,该装置技术的优势会不断突显,并向智能化、无线技术、网络技术、标准化、模块化方向发展,其推广应用空间巨大。
  • 工艺技术
  • 苑传江, 陈向辉, 黄卫东, 黄国荣, 付连明, 曾杰
    录井工程. 2021, 32(2): 11-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钻探深度的不断增加,异常高压储集层为录井解释评价带来较大挑战,尤其在储集层含水性判别方法上亟需寻找新的突破方向。在录井解释评价中发现,核磁共振技术与显微荧光薄片技术在含水性评价领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实验研究总结了核磁共振流体性质评价方法、显微荧光含水性判别方法,在储集层流体性质评价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避免了异常高压储集层的影响因素,并在核磁共振与显微荧光薄片技术融合的基础上创建了核磁-显微荧光三维立体评价模型。2020年在准噶尔盆地异常高压储集层勘探中,核磁-显微荧光三维立体评价模型应用效果显著,含水性判别符合率达到85.75%,为异常高压储集层含水性判别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拓宽了录井技术在储集层含水性识别领域的发展思路。
  • 熊亭, 吴勇钢, 罗迎春, 白林坤, 蒋钱涛, 程乐利
    录井工程. 2021, 32(2): 19-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陆丰凹陷不同时期储集层物性差异大,尤其是文昌组发育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集层和湖相泥岩。作为成熟烃源岩,泥岩的测、录井特征常相近甚至好于邻近储集层,给流体性质识别带来困扰。三维定量荧光录井指纹图谱中包含丰富的流体类型信息,通过分类归纳其特征,能够较好地反映流体性质。通过对陆丰凹陷22口井232层460张指纹图谱的分析研究,按照三维定量荧光平面图谱形态,将陆丰凹陷图谱划分为L形、小L形(可分为A类和B类)、长条形、心形和一字形5大类,并以小L形和主峰在左下的单峰长条形为例,通过精细分类描述不同类型流体特征,建立指纹图谱流体类型识别标准。经过新井验证,该方法流体类型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7.1%,能很好满足现场应用。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完善,更易于在其他区块进行推广。
  • 薛硕, 吴昊晟, 倪朋勃, 荆文明, 邴磊
    录井工程. 2021, 32(2): 26-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钻时是反映地层岩性变化的重要依据,但随着钻井技术和钻井工艺的不断改进,钻时变化愈加不明显,不能直接反映岩性的变化,而扭矩受工况和工艺影响较大,往往只作为判断砂岩的辅助手段。渤海油田以盆地构造为主,地质及油藏条件复杂,为了提高钻时和扭矩的可比性,分别基于dc指数公式和摩擦力公式提出了新的钻时变换和扭矩变换摩擦系数方法,并将二者结合起来用于判断岩性的变化。选取渤中区块的BZ-X-2井作为例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同实际钻时和实际扭矩相比,变换后的钻时和摩擦系数具有明显的可比性,判断砂泥岩变化及储集层厚度的准确率更高,提高了录井剖面的符合率。
  • 黄振, 周玳羽, 付新, 贺华东, 刘鑫
    录井工程. 2021, 32(2): 31-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油气上窜速度是现场录井的重要参数之一,随着深井和超深井的开发,传统的迟到时间法和容积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因此提出了一种计算油气上窜速度的方法——分段判定累计泵冲法。分段判定累计泵冲法可以有效解决深井在起下钻过程中分段循环时油气上窜速度的准确计算问题。经过在实际中的应用论证,该方法可以在青海油田区块进行推广使用。
  • 么春雨, 张建斌, 苑仁国, 魏雪莲
    录井工程. 2021, 32(2): 35-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录井作业过程中,在岩性剖面图上经常遇到气测曲线与储集层深度位置错位的现象。当储集层与其上下地层的钻时不同时,错位的同时也会引发气测曲线变形,对利用气测录井评价储集层含油丰度带来很大影响。产生深度库气测曲线形态异常的根本原因是录井设置的迟到时间与实际情况不符。通过对时间库气测曲线和迟到深度的研究,找出了时间库“储层气”“循环气”气测曲线类型与迟到深度的特殊对应关系,据此建立了时间库迟到深度标尺平移法,不但可以校正迟到时间,同时可以对深度库气测曲线形态的异常进行校正。该方法已在渤海油田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 王冠, 刁丽颖, 赵玥, 杨飞, 任仕超
    录井工程. 2021, 32(2): 39-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评价湖相泥页岩脆性过程中,应用广义脆性指数计算结果值偏大,而应用狭义脆性指数计算结果值明显偏小,且二者均与实测工程力学脆性指数没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无法客观反映泥页岩的脆性特征。在对黄骅坳陷沧东凹陷孔二段泥页岩系统取样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岩石矿物成分与工程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确定了利用岩石矿物成分加权计算脆性指数的方法。岩石矿物成分与工程弹性参数计算的脆性指数回归可以得到泥页岩脆性指数计算公式,公式表明石英对脆性贡献最大,白云石、长石次之,方解石、黄铁矿、方沸石影响较弱,黏土对脆性贡献最小。利用该方法对沧东凹陷GA井孔二段进行计算,指导压裂方案设计,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 解释评价
  • 侯力虎, 徐声驰, 刘志, 邹先锋, 罗宏斌, 冯志清, 甘新科, 吉军
    录井工程. 2021, 32(2): 45-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由于页岩油非常规油藏特殊的地质特征,常规测井曲线无法对页岩油储集层的含油性和物性进行有效评价,必须依赖核磁测井进行相关评价,而应用核磁测井进行储集层评价费用昂贵,不便于大规模应用。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为例,通过深入挖掘录井资料的潜力,发现录井参数与核磁孔隙度相关性较好,进而以核磁测井为参考标准,利用录井参数进行储集层孔隙度的拟合计算,形成了基于录井资料的储集层评价技术。运用该技术指导页岩油储集层压裂改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齐亚林, 李涛涛, 徐龙, 郭懿萱, 韩天佑, 张晓磊, 邵晓州
    录井工程. 2021, 32(2): 50-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平凉北处于天环坳陷与西缘冲断带两大构造单元结合部,其地层、构造、烃源岩、成藏控制因素等较盆地内部更加复杂。主力目的层延长组长8段储集层总体具有厚度大、物性较好的特点。由于勘探早期对油层的认识不够充分,改造工艺的选择和规模难以准确把握,导致油层经改造后,或单井产液量较低,或单井油产量较低而水产量较高,制约了勘探成效。按照地质工程一体化思路,通过开展长8段油藏的构造解剖、饱和烃色谱分析、试油及投产数据分析,综合油层结构、含油水饱和度、油层物性、地面原油物性等分析,并考虑试油方案和工艺的合理性,对油层进行综合评价分类。结果表明:生储圈配置和油气在系列古构造圈闭内的差异聚集控制了油、水的原生空间分布,自晚侏罗世末成藏开始经历了多次构造反转,导致油气调整、再聚集和油气显示普遍,引起局部生物降解并使流体性质进一步复杂化。油藏受古今构造共同控制,古构造控制油藏大致范围,今构造严格限定了油藏的发育部位。延长组长8段油层可分为2大类5小类。地质工程一体化有助于实现复杂油水层的准确判识和油层的精细评价,弥补常规测录井手段难以精细评价油层的不足,从而为差异化油层改造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提高了油层改造方案的针对性。
  • 徐婕, 姜维寨, 徐皓, 乔德民, 佟汉林, 窦航, 李毅逵, 冷冰, 郭素杰
    录井工程. 2021, 32(2): 57-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束鹿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下亚段发育大套泥灰岩和砾岩储集层,储集层具致密、非均质性强的特点。由于岩石类型复杂多样,夹杂很多过渡岩性,不同岩性储集空间类型不同,导致含油气性差异大,给录井油气层快速评价带来了困难。泥灰岩和砾岩的脆性矿物均为白云石、方解石、石英和长石,通过XRD矿物分析技术评价储集层的脆性已不再适用。因此,开展沙三下亚段致密碎屑岩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旨在解决该地区致密碎屑岩油气层综合评价难题。针对收集整理的10口井1259个岩屑、岩心样品,优选出全烃、Pg等6个参数,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各参数关联度及权重系数,进而得到地质指数与工程指数,建立了适用于束鹿凹陷沙三下亚段的致密碎屑岩“地质+工程双指数”评价方法,并形成了评价标准。通过J 67X井的应用,说明该技术应用效果良好,可为勘探试油选层和试油工艺的选择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
  • 宋义民, 王灿丹婷, 姜勇, 孙红华, 徐婕, 乔德民, 郭素杰, 刘玥
    录井工程. 2021, 32(2): 62-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杨武寨构造带存在沙一下亚段特殊岩性和沙三段暗色泥岩两套主力烃源岩,它们生成的原油物理性质差别较大。杨武寨构造带断层极为发育,油气运移通道畅通,不同类型原油在上部地层交叉成藏,使得依据层位建立油气层评价标准的传统解释方法出现较大偏差。通过对本区油层类型进行分析,总结油水层响应特征,依据岩石热解气相色谱资料中的Ph/nC18、Pr/Ph参数将本区原油划分为低植烷型、植烷优势型和高植烷型三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不同类型油水层解释评价标准。2018年以来应用该技术对15口井进行了评价,解释符合率达到81.25%,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 孙源, 袁胜斌, 曹英权
    录井工程. 2021, 32(2): 70-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南海东部X油田主要含油层位为新近系韩江组及珠江组,由于浅层储集层受生物降解严重以及不同层位之间油质类型差异大等因素的影响,原有的解释标准在解释应用中符合率较低。以研究区气测录井、地球化学录井及取样测试等资料为基础,对该油田主要含油层位韩江组及珠江组录井资料特征进行研究,优选出高识别度参数(Tg异常倍数、C1异常倍数、S1S2、地化亮点值),分别建立气测解释图板、地化解释图板、气测-地化组合图板以及评价标准。通过与取样、测试结果的对比表明,研究区气测-地化组合图板符合率最高,在韩江组解释符合率为88.16%,珠江组解释符合率为88.89%。韩江组气测图板解释符合率高于地化解释图板,而珠江组地化图板解释符合率高于气测解释图板,说明解释图板在不同层位的适用性存在差异。因此,在随钻过程中优选适用的解释方法对不同层位进行解释评价,可以有效地提高解释符合率,为下一步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 张文雅, 李国良, 房金伟
    录井工程. 2021, 32(2): 76-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致密砂岩岩性气藏勘探过程中,气测是唯一的快速随钻连续检测地层含气性的录井技术。气测录井直接测量的全烃、组分资料,能较好地反映地层的含气性,却无法识别是哪种岩性含气,而不同的盆地、不同的岩性,气态烃的组分含量也会有所不同,其组分的构成与地质条件息息相关。在随钻跟踪完井卡层分析阶段,选取目的层烃组分异构比、丙烷占比、湿度比、烃斜率4项特征参数建立图板及划分标准,可有效解决上古生界地层随钻岩性识别问题,从而达到对气层定性评价的目的,为准确卡取完钻层位,少钻无效进尺和钻后选取试气层位提供了依据。该方法用于苏里格气田完钻井结果表明,岩性识别准确率可达99%。
  • 郭明宇, 姬建飞
    录井工程. 2021, 32(2): 83-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渤海海域地质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勘探思路转变,渤海深层太古界变质岩潜山裂缝型储集层获得天然气勘探的重大突破。通过对渤中19-6构造深层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已钻井录井、测井、壁心、岩心、测试等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厘清太古界潜山有效储集层录井响应特征,结合太古界潜山储集层特征,建立了研究区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基于录井资料的裂缝发育情况和含油气丰度定量评价方法;同时,建立有效储集层分类标准,进行了有效储集层与测试产能的相关性研究。应用实践表明,深层太古界潜山裂缝型储集层随钻评价方法应用效果良好,有效储集层厚度与测试产能相关性研究结果实用性较强,为随钻作业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
  • 赵天东, 熊华军, 王树慧, 张杰, 王刚, 赵慧霞, 杨钰, 张国兵, 权骋
    录井工程. 2021, 32(2): 90-9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2.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气藏属于典型的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岩性致密砂岩气藏,其特殊的沉积成岩作用,导致储集层气水赋存关系十分复杂,单井气水识别难度较大。为此,在分析区域内多口直井和水平井录井气测参数特征的基础上,针对直井建立了平衡比(Bh)与全烃(Tg)、湿度比(Wh)与烃斜率(Gh)和烃斜率(Gh)与轻重比(Lw)三个气测解释图板,针对水平井建立了平衡比(Bh)与全烃积分(S)×显示厚度(H)、平衡比(Bh)与全烃积分(S)/显示厚度(H)两个气测解释图板。经现场多口井应用验证,其解释结论与最终试气结果一致,提高了录井解释方法在苏里格气田储集层流体解释评价中的准确性,为苏里格气田的气水层识别和产能预测提供了借鉴。
  • 装备
  • 曾家新, 吴申尧, 罗艺, 谭婷, 雷银, 卢杭, 郑科, 彭文, 丁建平
    录井工程. 2021, 32(2): 96-1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2.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在大斜度井、大位移水平井等钻进施工过程中,井底岩屑实际返出情况是影响钻井安全和钻井周期的直接因素。为了保障钻井安全,提升钻井时效,通过井眼清洁监测系统(BCM),可定量化监测井底岩屑返出情况,为现场第一时间提供井底清洁度和井壁稳定性数据分析,帮助井队不断提高钻井效率,为钻井施工实时预警,减少非生产时间(NPT),BCM采用在地面安装的在线岩屑称重装置,实时采集井筒返出岩屑重量,通过实时岩屑流量、岩屑返出理论体积、实际体积、环空岩屑浓度、综合录井等参数利用工程计算分析方法,实时监测井眼清洁、井壁稳定情况,优化分析钻井时效,可有效预防由沉砂或井壁失稳引起的卡钻事故的发生,并给出相应工程应用实例。该类设备已经在国外钻井市场(大位移井、水平井等)广泛应用,对于实时安全钻井,提高钻井效率以及节省钻井成本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 贾佳, 夏忠跃, 冯雷, 王烊, 李建
    录井工程. 2021, 32(2): 102-1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2.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神府致密气区块开发进程的加快,区块多采用小井眼进行开发,在钻井过程中出现了钻头泥包、易遇阻、机械钻速慢、钻井周期长等问题,影响了钻井效率和开发质量。为此开展了针对小井眼井的提速降本技术研究。通过调整定向井轨迹的设计思路,采用“直-增-降-稳”的设计结构,提高了钻井速度;对钻头切削齿尺寸、后倾角进行改进,采用了后倾角为15°的5刀翼16 mm齿PDC钻头;开展降阻钻井液研究,确定了以高效仿生润滑剂为核心的钻井液配方;对钻具组合进行优化,对螺杆马达进行创新,使用寿命延长至200 h;开展二开一趟钻配套钻井参数研究,确定了参数最优范围。现场应用显示,平均机械钻速提升至26.8 m/h,平均钻井工期15 d,工期缩短30%以上,表明该项技术应用成功,可以为后续井提供借鉴。
  • 地质研究
  • 曲文波
    录井工程. 2021, 32(2): 109-1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2.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川西雷口坡组气藏水平井通过小层元素、气测录井特征精细对比及岩屑薄片镜下鉴定岩性,拟定储集层入窗前3个标志层,刻画入窗后储集层内部5个致密夹层,分类研究储集层上翘、下倾方向倾角计算方法,建立并应用地质导向模型,跟踪实钻标志层、夹层深度与倾角变化,优化模型、调整轨迹,形成了山前带复杂构造与非均质碳酸盐岩气藏录井地质导向方法。通过11口水平井现场应用,水平段钻遇率93.46%,创工区新高,水平井工业建产率100%,展示了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 田伟志
    录井工程. 2021, 32(2): 115-1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油气藏形成的动力学过程,以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为例,划分了该凹陷碎屑岩的成岩阶段,探讨了成岩作用对生、储、盖层的影响与控制,模拟了成岩史和生、储、盖层发育史。研究结果表明,福山凹陷的成岩作用控制、影响了有机质热演化和储集层的物性,早成岩阶段A期、B期,中成岩阶段A1亚期及中成岩阶段A21A22微期,对应着有机质未成熟、半成熟、低熟和成熟阶段,并分别主要发育高-特高孔隙度、中-高孔隙度、低-中孔隙度、特低-低孔隙度储集层;在碎屑岩成岩演化过程中,盖层的封闭性能发生规律性的变化,从早成岩阶段A期到中成岩阶段A21微期,盖层的封堵性能逐渐增强,在A21微期达到最大,之后开始减小。模拟结果表明,在古近纪涠洲组沉积早期,流沙港组烃源岩就开始生油,但直到新近纪中新世,才进入主成藏期。
  • 唐鑫萍
    录井工程. 2021, 32(2): 122-1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三水盆地古近系布三段泥岩盖层埋藏较浅,介于600~1 800 m之间,下伏油气藏具有一定的逸散风险,盖层封闭性对于该区油气勘探研究至关重要。通过开展布三段泥岩排替压力实验测试,结合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岩石矿物分析手段,开展排替压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取得了以下结果:(1)布三段泥岩排替压力介于6.67~16.36 MPa之间,平均值11.83 MPa,总体呈现Ⅰ-Ⅱ类盖层特征,与其他地区的泥岩盖层排替压力相比,具有“较浅埋深、较高排替压力”的特点;(2)本区泥岩盖层排替压力随埋深有一定增加趋势,但相关性较弱,结合前人盆地演化研究分析表明,布三段泥岩具有“现今浅埋、曾经深埋”的特点,据剥蚀厚度推测样品古埋深为1 800~3 000 m,该埋深区间内岩石已较致密,排替压力受深度影响不显著;(3)泥岩盖层排替压力与黏土矿物含量成正比,且相关性好,布三段泥岩黏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其次为高岭石与伊蒙混层,该黏土矿物组合类型吸水膨胀性较好,有利于提高泥岩盖层排替压力。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有利盖层分布应当重点考虑黏土矿物含量、矿物组合吸水膨胀性2个因素。该研究突破了以往“泥岩埋藏越深、排替压力越大”的笼统认识,可为该区有利盖层条件预测和其他地区泥岩盖层研究提供参考。
  • 许宪金, 郭志强, 苏伟明, 华夏, 刘敢强, 高毓璐
    录井工程. 2021, 32(2): 130-1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四川盆地致密页岩气的大规模勘探与开发,对页岩气储集层的研究显得日趋重要。为进一步落实威远地区西北部优质页岩发育特征,选取该区的W 202H7-2D取心井,通过对总有机碳含量测定、岩石热解分析、全岩显微组分鉴定(有机质镜检)及镜质体反射率测定等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前人研究成果、现行标准,对该井的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特征作了深入研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五峰-龙马溪组有机质类型为Ⅰ-Ⅱ1型,偏Ⅰ型;有机质丰度高,可作为优质烃源岩,且以龙一11小层为最佳;五峰-龙马溪组均处于过成熟演化阶段,为产干气阶段。研究结果可为区块地质研究、水平井开发部署及分段压裂等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 南雪芬, 朱振文, 于富美, 房金伟, 李东林, 李国良, 高磊
    录井工程. 2021, 32(2): 136-1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苏里格气田勘探开发不断深入,储量动用程度越来越高,天然气富集区提高采收率成为气藏稳产的重要技术手段。由于剩余气分布零散,特别是在河流相致密砂岩气藏中,储集层具有砂体纵横向变化快、物性差异大、气水关系复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原复合砂体研究已不能满足气田开发要求。为此,基于苏里格气田苏20区块特点,综合运用单一河道砂体识别、叠置泛河道砂体定量化解析、主河道方向预测、辫状河心滩空间解析、有效砂体定量表征及密井网区砂体精细解剖等方法,开展苏20区块河道砂体刻画技术研究,夯实精细地质研究基础,确定剩余气分布特征,并实施富集区井网优化,从而实现区块高效开发。
  • 王强, 曾济楚, 梁斌
    录井工程. 2021, 32(2): 142-1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2.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油藏在不同开发阶段的产量递减规律往往存在显著差异。为了解决全生命周期油藏产量递减模型拟合精度较低的难题,在Arps标准图板的基础上,提出了全生命周期产量递减阶段的判别与划分方法,将油藏产量的递减过程划分为不同的递减阶段,并逐段进行研究;同时应用Arps递减模型开展大港油田典型区块产量递减规律研究,从油藏类型、开发方式、井网完善程度等方面构建了快速、精确识别油藏产量递减规律的模型。研究成果在同类油藏以及开发规律类似的其他油藏均可推广应用。
  • 乔志学
    录井工程. 2021, 32(2): 147-1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2.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小集油田是位于大港南部地区的多层非均质油藏,1981年正式投入开发。经过近40年的勘探开发,主力区块套损套变井数逐年增加、非主力区块高压低渗动用程度低,注采井网适应差,开发指标变差,受套损套变、储集层非均质性及采出程度的影响,注水流线损失,剩余油分布不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潜力研究,建立基于剩余油分布规律以及与驱替速度相匹配的井网优化调整技术,并选取合理的注水层段划分作为不同井距油井的转注依据。根据研究结果,选取小集油田25口井实施修复、转注、调驱、调剖等作业,实现油井纯增油近万吨,经济效益较为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