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3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1-12-25
  

  • 全选
    |
    研究与探讨
  • 齐亚林, 邵晓州, 庞锦莲, 程党性, 张晓磊, 孙勃
    录井工程. 2021, 32(4): 1-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油层勘探历程回顾表明,制约页岩油直井勘探的主要问题:油产量整体较低;油产量与油层的厚度、基质渗流能力关系不密切;油产量整体与压裂规模呈正相关,但不完全取决于压裂规模;高油产量井勘探模式和成功经验难以推广,“甜点”难以确定;长7页岩油整体表现出“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特点。按照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分析了流体微观和宏观运动规律以及体积压裂的适用条件,探讨了直井油产量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对于天然裂缝不发育仅靠基质渗流的页岩油层,渗流力学决定了自然产能条件下直井难以达到工业意义的油产量;岩石力学决定了其不具有体积压裂条件,无法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进而扩大泄油面积;天然裂缝或高渗砂体的发育程度是决定页岩油直井油产量的主要因素,也是页岩油“甜点”评价的重要指标。未来应按照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转向高渗砂体形态的预测和刻画、天然裂缝的识别和预测、典型储层驱替压力(流速)-流体压力降的相关性、有效储层的多方法综合评价、“水平井+体积压裂”的裂缝有效性及分段贡献率评价等研究。
  • 谭伟雄, 尚锁贵, 马金鑫, 郭明宇, 李戈东, 徐昱
    录井工程. 2021, 32(4): 13-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录井资料中蕴藏的丰富地层信息,对录井资料在钻井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验证。鉴于录井资料在钻井工程应用范围广、技术方法多,在实际应用中效果差异较大,以渤海探区为例,综述了录井资料在地层岩性解释、地层可钻性分析、地层压力预测与监测、钻井工程监控与预警、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五方面的应用进展。根据渤海探区的实际应用情况,指出了录井资料在钻井工程应用研究中待解决的问题,将数学地质方法研究和录井综合应用平台建设作为推动录井技术发展的重点攻关方向。
  • 工艺技术
  • 唐诚, 王崇敬, 梁波, 顾炎午, 李柯
    录井工程. 2021, 32(4): 18-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大量页岩气水平井的测井项目少甚至不测井,导致甜点评价参数匮乏。通过优选机器学习算法,开展岩石密度、有机碳、岩石成分的计算模型训练,建立了利用元素录井数据计算页岩评价参数的计算模型。计算结果对比表明,支持向量机、多元自适应回归样条、神经网络三种算法的效果均较好,其中支持向量机算法的模型计算效果最佳。应用结果表明,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形成的页岩评价参数计算模型与其他方法实测结果趋势吻合性好、误差小,能为页岩气井提供重要的评价参数。
  • 韩明刚, 谭忠健, 李鸿儒, 张志虎
    录井工程. 2021, 32(4): 23-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的地化特征,探索其油气形成与分布规律,选取莱州湾凹陷14口探井现场轻烃地球化学数据进行分析,使用Mango轻烃参数K1K2值和正庚烷值、异庚烷值等参数发现,莱州湾凹陷南部和北部均呈现出明显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且研究表明凹陷总体呈现正常石蜡原油-成熟原油特征,凹陷南区普遍遭受生物降解,凹陷北区受生物降解程度相对较弱,通过2,4-二甲基戊烷/2,3-二甲基戊烷的对数推断油气生成温度,也表明莱州湾凹陷原油普遍处于成熟阶段。
  • 丁冬, 王建立, 陈卓, 刘少峰, 李亚男
    录井工程. 2021, 32(4): 28-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泥岩掉块是井壁稳定性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但常规录测技术难以识别泥岩差异,无法确定泥岩掉块深度。为实现井壁失稳井段的稳定性程度评价,提出了利用元素录井和数学算法相结合实现泥岩掉块定量化、智能化层位还原方法。基于元素录井定量分析泥岩矿物成分,建立单井元素地层剖面,通过获取泥岩掉块的矿物成分,利用由欧氏距离法、曼哈顿距离法和调整余弦相似度法组成的相似度评价法建立井壁失稳掉块精准分析模型,根据掉块分布的集中度评价井壁稳定性情况,为钻井施工方案优化提供指导。该方法在锦州25油田4口井中成功应用,钻井工期较前期实施井缩减了1.2 d,表明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 沈柏坪, 李志水, 王丹丹, 马铭杰, 孟祥文, 史晓波
    录井工程. 2021, 32(4): 33-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元素录井技术在长庆油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掩冲带风险探井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现场提供了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鉴于地层自然伽马主要受放射性元素铀(U)、钍(Th)、钾(K)的客观影响,通过分析自然伽马测井仪与元素录井仪的测量原理,对元素录井仪测量的铀(U)、钍(Th)、钾(K)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建立了基于元素录井参数的拟合伽马方法,并对长庆油区20多口井元素录井参数拟合伽马与测井自然伽马进行了分析对比及验证,结果表明拟合伽马与测井自然伽马参数吻合度超过90%。在风险探井施工时,基于元素录井参数的拟合伽马为随钻地层划分与层位卡取提供了便利和参考依据。
  • 梁斌, 任瑞川, 程琦, 曾济楚, 王金友, 吴生
    录井工程. 2021, 32(4): 37-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地质导向技术决定着水平井的实施效果,通过对轨迹的控制与优化,达到水平井设计目的,以高精度地质三维模型为基础开展水平井适用性论证,应用井震结合的技术手段,落实构造、储层、隔夹层及剩余油分布,以储层优质甜点区作为水平井段优选目标,以模型为依据开展地质导向工作。针对地质导向技术,分别从着陆和水平段导向两个阶段进行分析、论证,基于模型建立地层倾角、储层厚度及最佳着陆井斜角的求取算法,与传统地质导向方法相比,融入了更多定量计算方法,较大程度提高了导向精度,并依据随钻测井、录井及地震资料等变化特征归纳出轨迹出入层判别标准,在应对复杂情况时能够及时作出轨迹调整决策,从而保障水平井轨迹最佳,最大限度提高优质油气层钻遇率。
  • 付群超, 董振国
    录井工程. 2021, 32(4): 43-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准确分析地层漏失原因和确定漏层深度是保障堵漏成功的关键。以莺琼盆地W区块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生漏失时的作业工况、漏失情况描述、漏失特征、漏速、漏失时的钻井液密度、ECD大小、憋压憋扭矩状况、岩性描述的统计结果,发现莺琼盆地高温高压井漏失主要地层为黄流组二段,主要原因为循环当量密度较大导致压裂性漏失。根据井漏发生后漏层以上排量减小、返速降低,导致耗时增长的特征,进行了漏层位置预测,其结果与测井成像结果吻合。研究结果为防漏堵漏提供了依据,保证了现场安全高效钻井。
  • 解释评价
  • 夏良冰, 赵彦泽, 胡云, 王建立, 苑仁国, 阚留杰
    录井工程. 2021, 32(4): 47-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元素录井技术测定地层元素含量变化,可以辅助判别地层岩性和层位,对于元素含量差异大的层段识别效果较好,但在岩性复杂、元素含量特征相近的地层中,应用效果难以保证。利用渤海探区已取得的元素录井资料,建立不同地层单元的岩性与元素对比数据库,并采用交会分析法提取敏感元素,形成不同地层单元不同岩性的敏感元素标准谱图,在此基础上,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将实测岩样敏感元素分别与不同岩性标准谱图的敏感元素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定量化的方法匹配相似度,实现岩性比对判别。通过在渤海探区的实践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地层岩性的定量化判别,有效消除岩性识别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产生的偏差,对于复杂岩性的准确识别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 赵忠晶, 张晓玉, 许彭静, 张振祖
    录井工程. 2021, 32(4): 53-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大庆油田已建立了一系列的录井水淹层解释评价方法及标准,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对于非均质层、薄差层、岩电矛盾层的整体解释符合率较低。为此,以大庆油田X 5-X 7区块葡萄花油层为例,对该区域近两年已投产的水淹层进行复查,同时充分结合测井资料,完善细化录井水淹层解释方法。在新井的评价中采用新解释方法后,使解释符合率由77.5%提高至85.0%,应用效果显著,对同类油水层的解释评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李战奎, 刘广明, 郭明宇, 苑仁国, 刘松宇, 戴珩
    录井工程. 2021, 32(4): 59-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渤海油田已进入“精细勘探”阶段,利用地质录井第一手资料对油气显示层进行准确快速评价意义越来越重要,然而录井解释符合率低的现象却普遍存在,如何提高录井解释精度成为急需解决的难题。通过对近两年已钻探井分析,选取测、录井解释差异化较严重的典型井,以作业现场最基本的气测录井、岩屑录井、荧光录井以及地化录井资料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创新建立气测值类比分析法、特征法及含油系数法,形成一套现场油气水层快速解释评价流程,有效提高了储层录井解释精度,很好地解决了录、测井解释差异化严重的问题。
  • 宋昀轩, 王雷, 蔡军, 鲁法伟
    录井工程. 2021, 32(4): 66-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东海西湖凹陷宝云亭地区勘探向深层、复杂构造区推进,钻井现场引入油基钻井液以确保高效钻进。在录井过程中,由于该区荧光显示微弱且样品受油基钻井液干扰严重,快速识别储层含油气性难度很大。通过地化录井资料统计分析,总结出适用于该区油基钻井液环境下准确识别和评价储层流体性质的方法。该方法基于芳香烃区域参数Yx、地化热解S1值的校正值参数建立交会图板,可有效识别宝云亭地区储层轻质油、凝析气和水层,在定性对比油质轻重及确定流体界面位置方面也有很好的应用。实践证明,该评价方法有效解决了油基钻井液环境下储层流体判识的难题,现场应用效果良好,为该区储层的录井解释评价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和参考依据。
  • 赵文睿
    录井工程. 2021, 32(4): 73-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南堡凹陷是冀东油田主要的油气产区,而东营组是其主要生产层位之一。近年来,随着勘探程度的深入,勘探难度不断增大,钻井提速导致岩屑破碎严重,岩屑代表性逐渐变差,而钻井液工艺的提升使得岩屑受到污染,导致含油显示识别困难,同时由于东营组埋深较浅,受地层水、地层压力等地质因素影响较大,存在大量的低阻、低气测异常层和剩余油储层,给录井解释评价工作带来了困难。为解决这些难题,通过统计南堡凹陷东营组的气测、地化、轻烃等录井技术资料和试油资料,分析录井参数特征,形成了地化含油丰度参数Po和轻烃含水参数Qw,建立了适合南堡凹陷东营组的录井解释评价方法。利用新建立的解释评价方法在冀东油田南堡凹陷进行了29口预探井的现场应用,共试油31层,符合25层,解释符合率为80.6%,有效解决了冀东南堡凹陷东营组流体性质识别困难的难题。
  • 李伟, 杨鹏波, 黄子舰, 方铁园, 刘涛, 焦艳爽
    录井工程. 2021, 32(4): 79-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4.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的彭阳区块延长组多口井发现特殊油气藏,通过综合应用多种录井技术(包括岩石热解、轻烃、核磁共振录井)识别彭阳区块特殊油气层,并建立解释标准与解释图板,解决了彭阳区块储层产油与产气不能准确评价难题。该方法在M 77井现场的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使录井解释结果的准确性显著提高,为后期试油、试气层段的优选提供了准确依据。
  • 彭超, 邓津辉, 曹军, 袁亚东, 张向前, 罗鹏
    录井工程. 2021, 32(4): 84-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4.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精准识别和评价垦利A区块沙三段低阻油层,提高随钻油层解释符合率,对该区沙三段低阻油层的成因及特点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并综合利用气测录井、地化录井等专项录井资料,创建了单位体积岩石甲烷含量与C1异常倍数识别图板、地化亮点与液态烃含量识别图板以及气测与地化综合识别图板,用于对该区沙三段低阻油层进行随钻识别评价,研究表明解释结果与地层取样结论一致,识别准确率达90%以上。该识别方法的成功应用,有效减少了研究区低阻油层的漏判、误判,并且对相似构造区块的随钻低阻油层识别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李灵月, 肖娟, 邵徽发, 马玉荣, 苑吉波, 侯国文
    录井工程. 2021, 32(4): 90-9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4.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年大港南区潜山勘探取得重大突破,但由于该区勘探程度低,各项资料少,流体性质识别难度大。通过测井、录井资料相结合,建立了深电阻率与中子密度交会孔隙度模型,烃湿度比与烃平衡比模型,轻烃比与中烃比、重烃比关系模型,形成了多模型相结合的流体性质评价方法,最终确定油气层的识别组合标准。应用该标准解释6口井,油气层的解释符合率达到81%以上,为储量评估和未来勘探部署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 装备
  • 王重云
    录井工程. 2021, 32(4): 94-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4.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自然伽马测井仪由于只能测量地层中总伽马值而不含方位信息,不能有效确定地层的变化情况。方位伽马测量方法能够获取到井眼周围不同扇区的伽马值,利用方位伽马测量结果,定向工程师可以分辨地层界面的岩性结构,从而在钻井过程中及时进行地质导向。从方位伽马测量的原理出发,阐述了随钻方位伽马测井仪井下仪器、地面系统、工具软件三部分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以及测井仪的刻度校准方法,并利用旋转试验和下井试验对测井仪的方位伽马和井斜测量性能进行了验证。试验验证表明,随钻方位伽马测井仪的测量结果有效可靠。
  • 王伟, 蔡志强, 杨开赞, 刘佳丽, 李超峰, 梁远明
    录井工程. 2021, 32(4): 99-1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4.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保障陆梁油田正常生产,减少作业现场操作重复性及延时性,实现以最少人员管理现代化油田,建立了生产监控指挥平台。平台通过中控大屏对全厂生产运行各类综合信息、生产资源进行集约化管理,基于油区二维GIS导航,围绕陆梁油田生产巡检、承包商管理、应急指挥等业务,以“数据驾驶舱”模式实现油田各类生产运行信息的可视化、全局化展示和跟踪,全方位把控承包商风险,指挥调度承包商作业,快速建立应急指挥环境,搭建数字一体化管理网络。通过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实现远程监控生产运行、调度生产资源及快速决策指挥,从而强化承包商风险管控和安全监督管理水平,提高调度应急指挥效率,优化人力资源,提升油气田生产快速高效组织能力。
  • 郑周俊, 李东衡, 张良, 吴振亚, 谢平, 孔轶
    录井工程. 2021, 32(4): 105-1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4.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钻井过程中,对上返钻井液的脱气采样是关系气测录井准确性和有效性的前提条件。目前国内录井最常采用的脱气方式是将脱气器固定安装在出口缓冲槽内,通过丝杠、铰链等上下调节装置人工控制脱气筒浸入钻井液的深度,这种方式极易受到缓冲槽钻井液液面上下波动的影响,导致脱气采样条件不稳定,影响气测结果的准确性。通过采用气动肌腱、压力感应放大器、先导执行阀等气动控制元件及技术,改造传统的脱气器安装方式,可以实现脱气器对波动的钻井液液面的气动自适应升降,确保脱气采样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与定量脱气器和电控液位自适应脱气器相比较,纯气动控制的自升降脱气器在满足防爆要求的同时,成本更低,重量更轻,方便现场的安装和维护。经现场应用测试,气动自升降脱气器能够对出口缓冲槽液面波动做出及时反馈,有效保证气测录井结果的准确性,并能有效降低频繁上下调节脱气器位置的人力支出。
  • 地质研究
  • 赵全国, 李国良, 房金伟, 王金友, 邱丙静, 孙皓
    录井工程. 2021, 32(4): 109-1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4.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苏A区块未动用区占区块面积44%,如何有效开发未动用区成为区块持续稳产的关键,近年来常规方法没有取得突破。研究认为,欠压实泥岩盖层中过剩压力对气体运移富集的导向作用可实现未动用区潜力目标优选。由于苏里格气田石盒子组顶部区域泥岩盖层普遍存在欠压实,单井表现为泥岩声波时差偏大,偏离正常压实曲线,在欠压实泥岩内流体存在过剩压力,井控区可以通过等效深度法计算过剩压力,而未动用区过剩压力空缺。研究发现苏A区块过剩压力最大值先出现在石盒子组盒1+2段,声波时差形成突变,与下部盒3段地层产生波阻抗差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出强振幅反射;过剩压力与地震反射均方根振幅有相关性,在均方根振幅平面约束下,基于完钻井过剩压力数据,实现了未动用区过剩压力预测,确认过剩压力小有利于气体富集,未动用区4个过剩压力低值区成为有利潜力目标。实施部署的评价井取得很好效果,明确了该区块下步产能接替方向。
  • 王宝红, 汤克勇, 王峰, 贾然, 李洪飞, 刘晨
    录井工程. 2021, 32(4): 114-1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4.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沙四段杜家台油层是辽河油区J 99区块主力储层发育段,但J 99区块属于特殊的断块油气藏,断块较破碎,油气分布规律复杂。对该区块沙四段杜家台油层沉积微相划分、平面展布特征及物性特征研究分析和综合研究表明:J 99区块东北部杜家台油层发育为一套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并细分出水下分支河道、河口坝、分支间湾及滨浅湖泥坪4个微相,平面相显示出砂体连续性差,以带状为主,且不同微相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差异大。利用示踪剂技术对该研究区进行注采观察发现,在示踪剂注入井的周边,都分别监测出示踪剂显示,但时间、浓度与井距并不成正比关系,间接反映出该层位的不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对该区下一步全面评价储层的特征,探讨砂体与构造对油气聚集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对油田开发具有重要价值。
  • 刘平, 施宝海, 陈贺, 李长洪, 孙方宇, 史从越
    录井工程. 2021, 32(4): 121-1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4.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水平井钻井地质设计依据常规地质认识在一维平面图上的数据分布和测井数据归一化处理的储层解释基础上,通过绘制地质图件寻找有利储层进行水平井轨迹的部署,针对该方法存在的不足,采集经过测井处理的高精度井数据和地震解释处理的地层构造数据,利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随机模拟计算方法,对水平井部署区块建立三维构造模型、岩相模型及属性参数模型,预测储层垂向深度及其中目的层的展布规律和地层倾角的变化,最终用于优化风险区块水平井轨迹的设计。以四川盆地川东风险开发区为例,详细介绍了水平井地质设计流程,并针对地层倾角变化较大的地层,将常规水平井地质设计与基于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水平井地质设计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能精准预测地层倾角和水平井地质设计中各靶点的垂深,提高地质设计的效率和精准度,利于提高储层钻遇率。
  • 张绍辉, 刁丽颖, 吴雪松, 段润梅, 王冠, 邹磊落
    录井工程. 2021, 32(4): 127-1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4.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黄骅坳陷下石盒子组砂岩储层是有望实现大港探区上古生界找油突破的重点层系,该层系储层非均质性强,勘探开发难度大。通过砂岩薄片与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采用镜质体反射率及毛细管压力综合分析方法,对黄骅坳陷下石盒子组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了下石盒子组储层溶蚀孔隙的形成机理。下石盒子组储层的储集能力主要来源于粒间溶蚀孔隙,溶蚀作用对下石盒子组储层的改造至关重要,研究表明黄骅坳陷下石盒子组储层溶蚀孔隙主要存在两种类型的形成过程:一是大气淡水淋滤溶蚀,在风化剥蚀面附近,或者地层远端出露地表,溶蚀物容易被带走,留下大块孔隙,主要发育在中部地区,如扣村、北大港地区;二是有机酸溶蚀,经过统计样品发现,下石盒子组储层溶蚀孔隙的形成中有机酸溶蚀占主导地位,主要发育在南部地区,如乌马营、王官屯地区。该研究对黄骅坳陷乃至整个渤海湾盆地二叠系下一步油气藏勘探部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宣涛, 朱建英, 苏展, 蔡振华, 李建荣
    录井工程. 2021, 32(4): 133-1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4.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储气库工作气量设计是多因素综合优化的结果,工作气量的大小与研究区内井的数量、最低外输压力、井径大小等条件相关,最终影响储气库建设成本。如何从多因素角度优化工作气量大小,达到储气库设计各参数全局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海上H岩性气藏为例,通过地层-井筒-井口多节点分析方法,考虑冲蚀气量与最小携液气量限制,优化单井不同地层压力下最大合理产能,根据注采物质平衡原理,建立储气库库存量注采动态预测模型;最后采用注采周期内平均产量法模拟不同井数下采气末期外输最低井口压力,建立不同井径下工作气量-井数-外输最低井口压力图板,结合图板与海上储气库井数限制要求,优化H气藏改建储气库工作气量。结果表明,H储气库采用7 in(177.8 mm)管柱,当区块注采井井数为10口,运行下限压力为23 MPa时,工作气量为26.1×108 m3,工作气比例为34.7%,区块采气量2 179.1×104 m3/d,单井采气量217.9×104 m3/d,采气末期井口压力约15.3 MPa,满足外输压力与井口数量的控制要求。该技术能够实现井径、井数、工作气量、最低外输井口压力等参数全面优化。
  • 姚君波, 袁立, 章威, 陈晓祺, 龙明
    录井工程. 2021, 32(4): 138-1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1.04.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前研究流动系数场非均质性主要是试井分析,但获取的地层参数只是波及范围内的一个平均值,无法提供储层的流动系数场非均质性精确分布状况。通过对径向复合及多层复合油藏进行分析,得出压力响应动态特征与油藏流动系数场分布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压力导数曲线形态的异常上翘和下掉能够反映流动系数场的分布,说明利用压力测试数据分析地层流动系数的变化规律是可行的,最终利用单井压力测试资料识别井筒附近油藏流动系数场分布规律。在渤海油田BH 1-9井实施注聚合物开发后,油藏流动场分布规律需要重新认识,利用该研究方法可以直观得出准确的聚合物推进后的反演成果,说明此反演预测方法对油田合理高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