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3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0-06-25
  

  • 全选
    |
    研究与探讨
  • 阎荣辉, 黄子舰, 杨永强, 田青青, 刘杰, 方铁园, 李艳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互联网+”改变了生产制造模式、升级了传统产业组织方式、推动了跨界融合与创新,而人工智能则颠覆了传统思维认知,并驱动各个行业向智能化、智慧化方向发展,为录井技术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为行业发展引擎助力。基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通过分析“互联网+”赋能数字化油气田建设取得的成果,阐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录井技术融合的应用实践,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推动录井技术向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为油田智慧录井建设提供参考。
  • 张德安, 李油建, 王新玲
    录井工程. 2020, 31(2): 6-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改变录井传统作业模式的不足,创新发展录井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分析了当前勘探开发形势下的录井技术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并结合现有录井作业方式,通过开发“集群化录井”平台体系结构,实现现场信息的全面感知、无线采集、智能组网,使综合录井仪不仅能够单井单机作业,而且可以在区域范围内同时录取多口井,建立区域化协同作业集控中心,实现定制的工厂化录井模式,提高现场资料的解释评价能力,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同时阐述了集群化录井涉及的井场无线采集与智能组网技术、微服务架构技术、开放式数据交换技术、区域钻井优化及风险预警技术、区域储集层展布及分析评价技术。集群化录井技术经过三年的重复平行生产实验应用,结果显示出高度的稳定性和重复性,数据精准良好,实现了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结合,有效提升了核心服务能力,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 陈志伟
    录井工程. 2020, 31(2): 12-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页岩气有利目标箱体地层多发育天然微裂缝,呈现硬脆性力学特征,地层稳定性差,水平井钻进过程中井壁容易剥落产生掉块,如果不能及时将掉块从井筒环空循环排除,可能导致钻井沉砂卡钻事故。鉴于目前还无法直接测量井壁剥落掉块严重程度,进行了利用随钻环空压力监测环空掉块数量及其在环空中分布情况的研究。通过定义最小关泵压力、最大关泵压力、平均关泵压力、停泵和开泵状态及停泵时间实现了环空压力监测窗口自动捕捉;根据提取不同窗口的特征建立随钻环空压力数据与停泵期间井壁剥落掉块严重程度表征关系,通过定义沉砂卡钻风险等级实现了对页岩气钻井沉砂卡钻风险评价。现场测试实例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对沉砂卡钻风险的识别,有助于对沉砂卡钻事故的预判和预防,提高页岩气水平井施工安全性,具有现场应用推广价值。
  • 郭琼, 蔡君, 宋庆彬, 刘龙, 王锁涛, 李瑜琴, 张勇
    录井工程. 2020, 31(2): 16-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页岩气地层含气量的高低是评价页岩气地层是否为有经济效益的可采页岩气储集层的一项重要指标。在规模开发页岩气过程中,当无法进行钻井取心时,利用岩心测定地层含气量的页岩气解析仪无法应用到钻井作业现场。在简介当前页岩气地层含气量测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从气测录井气体检测分析过程入手,通过已知页岩气井的页岩气解析仪测定的地层含气量与相应层段的气测录井全烃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确定了依托钻井现场随钻气测录井技术,利用连续测定的全烃含量来计算页岩地层含气量,实现了及时快速地为页岩气井完井作业提供可靠决策依据的目的。
  • 工艺技术
  • 陈明, 唐诚, 欧传根, 王崇敬, 梁波
    录井工程. 2020, 31(2): 21-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川南页岩气录井过程中存在的单项录井技术无法实现元素与矿物同时检测分析,以及现有录井技术难以直接获得岩石孔隙度参数的问题,现场采用RoqSCAN技术开展随钻样品的矿物、元素含量检测以及岩石图像分析,并对RoqSCAN技术在岩石组分、岩石图像方面的分析效果与ECS测井、XRF元素录井、岩屑成像录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岩石组分检测方面,RoqSCAN技术与ECS测井、XRF元素录井效果基本一致;岩石图像分析精度方面,RoqSCAN技术高于现有的岩屑成像录井技术。现场应用结果表明,RoqSCAN技术实现了岩石组分与岩石图像的集成分析,在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 闫长青, 苏亚楠, 丁群, 杨金英, 张学军, 李鹏年
    录井工程. 2020, 31(2): 29-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冀东油田大斜度、大位移井数量大幅增加,以及钻井新工艺的采用,导致录井过程中油气显示发现难度日益增大;同时因钻井液中添加了大量具有荧光特性的添加剂,导致钻井液出现不同程度荧光污染,严重干扰了地质录井油气显示的发现。为此,冀东油田开展了三维定量荧光录井技术研究:首先,对其含油浓度和对比级的对应性、样品分析结果重复性误差进行了可靠性分析,指出了该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其次,根据现场应用流程,明确了不同性质原油的主要谱图类型,厘清了不同区块、层位谱图形态特征,并梳理了该地区常用钻井液添加剂谱图类型,通过辨识不同样品在主峰出峰位置和出峰组合上的差异,达到有效排除钻井液污染影响,发现岩屑中真实油气显示的目的;最后,优选三维定量荧光含油性特征参数CN指数和N指数,建立三维定量荧光解释方法,实现对储集层含油性的有效识别。通过多口井的应用表明,三维定量荧光技术能够满足大斜度、大位移井钻探的需要,具有全面推广的应用价值。
  • 李哲
    录井工程. 2020, 31(2): 37-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梨树断陷苏家次洼火石岭组油气分布比较复杂,实际录取获得的各类实验室分析化验资料已不能满足当前研究的需要。为进行该区凝析气藏天然气成因和气源的判识,基于轻烃录井资料,使用C7轻烃化合物(MCC6、nC7、∑DMCC5)三角图板和C5-C7轻烃化合物(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三角图板来识别天然气的成因类型,结合“(2-甲基己烷+3-甲基己烷)/正己烷”和“甲基环己烷/正庚烷”这2项指标对该地区天然气气源进行判识,并探讨了该区凝析气藏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苏家次洼中环带凝析气藏天然气主要来源于腐泥型母质(有机质类型为Ⅱ1型和Ⅰ型干酪根);天然气主要由深凹陷带沙河子组早期原油裂解运移而来;火石岭组受两期油气充注过程的影响,晚期的气侵导致早期形成的油藏相态发生变化,使得该区中环带形成凝析气藏。
  • 曾凡平, 赵亮, 徐甜, 李冰玲
    录井工程. 2020, 31(2): 41-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大港油田板桥地区气层埋藏较深,且地震主频较低,预测难度大。鉴于Wigner-Ville时频分布具有较高的时频局域性、分辨能力和聚能性,但其交叉项的存在对分辨能力有较大干扰,采用在模糊函数域加Choi-Williams核函数窗方式进行Wigner-Ville时频计算,通过理论信号分析加核Wigner-Ville时频分布能较好地抑制交叉项且能保持其原有的优良特性。在实际的含气层识别应用中,首先从已钻井出发,开展井旁地震道时频谱分析,归纳含气层的时频变化规律,然后提取地震分频剖面,研究分频剖面与含气层之间的对应关系,选择其气层识别的优势频率体,应用于含气性预测。理论信号和实际资料研究表明,加核Wigner-Ville时频谱分解技术在含气层检测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胡振华, 刘有武, 许群超
    录井工程. 2020, 31(2): 47-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SY 1井位于大民屯凹陷中央洼陷带,该工区沙四时期受强烈断裂运动影响导致砂体横向变化大,直接影响了勘探成效。传统地质导向中的钻时、气测、岩性、随钻GR在该区块水平井随钻导向中应用效果差,成为制约SY区块发展的瓶颈。应用元素录井技术,通过选取特征微量元素(Ca、Fe、Mg、Ti、S、P、K、Mn)及Si/Al元素比值追踪井轨迹钻遇层位,形成元素层位划分及对比方法,可以准确识别储集层岩性,实现了井轨迹实时跟踪对比及调整,进而提高了优势储集层的钻遇率,表明元素录井技术在指导随钻导向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及潜力。
  • 朱红涛
    录井工程. 2020, 31(2): 55-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因页岩气井水平段储集层构造形态往往多变,且地震资料解释尚存在无法识别出的未知微幅构造及错误识别形成的虚假构造等问题,造成钻井轨迹偏离优质储集层。为了提高优质储集层钻遇率,利用真假微幅构造分析识别技术,可准确识别出真实微幅构造形态及类型,及时纠正虚假构造形态,对断点、断距及轨迹相对储集层位置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为轨迹优化调整、提高优质储集层钻遇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 解释评价
  • 杜鹏
    录井工程. 2020, 31(2): 61-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早期冀东南堡凹陷勘探中,应用常规录井技术效果良好,但随着钻井、钻井液工艺的不断提高,对常规录井技术影响不断增大,导致常规录井资料代表性变差,不能有效反映储集层流体特征,同时南堡凹陷还存在低电阻率、低气测异常层,给解释评价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通过地化录井、轻烃录井、三维定量荧光录井等特色录井技术配套应用,弥补了常规录井技术的不足,利用地化及三维定量荧光技术,能够定量检测岩石中的含油信息,准确反映储集层含油性,同时结合轻烃录井技术,可以有效判断储集层含水性。通过对特色录井技术解释方法研究,优选出地化参数S1Ps及三维定量荧光参数对比级别N、油性指数Oc作为含油敏感参数,进一步综合提出含油指数Do,同时引入轻烃含水指数Dw,建立了南堡凹陷储集层流体录井解释图板。截至2017年底,通过应用该录井解释方法,冀东南堡凹陷储集层解释符合率提高至83.4%,有效解决了南堡凹陷储集层流体特征判别难题。
  • 么春雨, 苑仁国, 魏雪莲
    录井工程. 2020, 31(2): 67-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X射线元素录井可检测到地层中多种元素。为充分发挥元素录井在潜山界面识别中的作用,对其检测的原始元素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归纳了研究区元素含量分布、相关性和多解性的特征,进一步结合研究区由厚层砂泥岩钻进潜山时矿物含量的变化规律,筛选一些主要元素为研究对象,将其组成3对元素曲线道,分别代表火成岩、沉积岩和沉积间断特征,进而建立元素曲线组合解释图板和Si+Al与Na+K潜山岩性解释图板。以上图板指示的潜山界面特征明显,在渤中凹陷某区块潜山界面识别中准确率达到90%,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 李怀军, 李秀彬, 马树明, 经俭波, 张小虎, 苑传江
    录井工程. 2020, 31(2): 72-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2.00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核磁共振录井技术中T2谱图的差异性可以用于反映地层中流体的性质,是提高核磁共振录井技术解释符合率的一项重要手段。新疆油田准噶尔盆地勘探区域大、储集层均质性各不相同,核磁共振测量的含油饱和度差异很大,流体性质判断难度大,给录井解释评价带来巨大挑战。基于核磁共振技术中初始状态、饱和状态、浸锰状态所产生的T2谱图特征,总结出剩余油指数和流体逸散指数两个反映孔隙中剩余流体性质的参数,同时利用含油饱和度数据并加以控制,建立了新的三端元图板。经过实际应用与试油结论验证,不同流体性质的储集层在该图板中差异明显,可有效区分流体性质,提高了资料的适用程度,提升了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在准噶尔盆地评价流体性质的准确性。
  • 张文雅, 颜怀羽, 李娟, 张秀峰, 郝丽, 陈京原, 郭素杰, 张君子, 陈燕
    录井工程. 2020, 31(2): 79-8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饶阳凹陷页岩油作为华北油田储量重点接替领域,勘探潜力巨大,为实现老探区富油凹陷持续增储,也为深化该区页岩油领域地质认识,通过对饶阳凹陷蠡县斜坡内带-河间洼槽带沙一下亚段108口老井地质、气测、地化、XRD衍射等各项录井资料综合分析,以录井油气层评价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勘探开发进程,形成了适合该区页岩油领域的岩石类型、源储组合类型、烃源岩类型、物性、含油性、脆性即“三类、三性”录井评价技术,综合分析认为蠡县斜坡内带-河间洼槽带沙一下亚段满足页岩油富集条件。应用这种方法对该区新钻探11口井进行跟踪评价,解释符合率达81.5%,评价结果满足了页岩油录井评价的定量化及准确化的需要,为饶阳凹陷页岩油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了有利地质依据。
  • 韩贵生, 张海杰, 田艳红, 庞江平, 王君
    录井工程. 2020, 31(2): 86-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评价和开发浅层页岩气资源,以重庆武隆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集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分析等资料,明确了武隆地区优质页岩储集层各小层非均质性较强。五峰组-龙一13小层表现出TOC、孔隙度、脆性矿物含量、含气量均高的特点,其中又以五峰组和龙一11小层最佳,且随深度增大,页岩储集层各项参数有变好的趋势,只有龙一14小层页岩储集层各项参数略差。根据储集层静态评价参数进行初步分类,赋以权重系数,计算出综合品质,按综合品质将页岩储集层分为I类、Ⅱ类和Ⅲ类,并优选出水平井箱体:武隆地区五峰组中上部-龙一13小层均为Ⅰ类页岩储集层,垂向厚度达29 m;武隆地区水平井箱体高度设计为5 m,箱体以龙一11小层为主,包括五峰组顶部及龙一12小层底部,水平箱体中心线设置在龙一11小层最高自然伽马(GR)值处,在水平段钻进中依据GR曲线特征指导地质导向和地层追踪,从而确保水平段轨迹在龙一11小层和最优储集层内穿行,以期获得较高水平井产能。
  • 张明扬, 姜维寨, 孟庆峰, 戴广阔, 孙红华, 陈玉蓉, 颜怀羽, 陈京原, 郭素杰
    录井工程. 2020, 31(2): 91-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2.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束鹿西斜坡受构造运动及沉积影响,潜山带以残丘潜山为主,油藏具有低气油比、高甲烷、油质重的特点,地层水为低矿化度NaHCO3型水,运用常规油水界面识别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求。通过将录井含水与含油敏感参数进行优势组合创新引入“含水指数”判识油水界面的方法,同时应用离子色谱分析技术,以敏感参数Na+的增长率和总矿化度(Kh)的增长率为横纵坐标,建立解释评价标准和图板,实现了束鹿西斜坡潜山油水界面快速识别,并在现场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为该地区后续油气资源评价及试油工作提供有力保证。
  • 装备
  • 李铁军, 郑周俊, 崔子棋
    录井工程. 2020, 31(2): 97-1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2.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页岩气勘探过程中可采用一台录井仪对双井同时进行气测录井的作业模式,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常规气测方法受制于现场条件,远离录井仪的井从脱气器到录井仪器房的样品气管线架设难度极大,超过百米的样品气管线会造成非常明显的管线延迟,克服该问题的可行途径是对远端井开展近井筒气测。通过对录井气测分析仪的正压防爆设计,选用催化燃烧检测器解决气测仪对氢气、氦气等辅助设备的依赖,并优化设计双色谱柱的气体流路结构,实现了可不依托于录井仪器房独立运行的近井筒气测分析仪(井口色谱仪)的设计研制。经现场对比测试,井口色谱仪的气测结果满足气测录井的需要,能够进一步拓展录井气测分析仪在钻井现场的应用范围。
  • 张平, 刘剑
    录井工程. 2020, 31(2): 102-1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2.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环空压力和钻柱内压力是钻井过程中的重要参数,但由于井下情况的复杂性,该参数常常只是通过理论计算得到,误差较大。参照国内外相关资料,设计研制一种随钻环空压力测量短节,与随钻电磁波传输井下系统连接,依托MWD系统实现数据的实时上传,通过在不同油田和不同区块的现场应用,其测量的准确性和工作的可靠性得到了有效验证。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测量短节能够准确测量环空压力和钻柱压力,并据此判断井底出现的多种异常情况,进而减少井涌井漏等钻井风险,为钻井作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 地质研究
  • 孙永亮, 王小鲁, 王玉善, 柴小颖, 李国良, 敬伟, 赵坤梅
    录井工程. 2020, 31(2): 106-1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2.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柴达木盆地台南气田是典型的边水驱动疏松砂岩气田,储集层非均质性强,单砂体非均质水侵现象明显。利用岩心水驱气渗流实验和数值模拟手段,研究气田开发过程中边水水侵的影响因素,包括储集层毛管力、气水粘度差、孔喉半径、采气速度和水体体积。结果显示,在均质储集层中边水水侵近似活塞驱动,在非均质储集层中,随着采气速度增大,边水容易沿高渗带形成局部突进,且自3~5倍渗透率级差开始突进明显。根据剩余气含气面积、含气饱和度、储量丰度的变化规律,将剩余气分为六种类型,剩余气富集区主要分布在未水侵气区构造高部位。边水侵入气藏后水侵区剩余气含气饱和度大幅下降,平均为33%左右,故适当降低配产,有利于提高采收率。
  • 陈启南
    录井工程. 2020, 31(2): 113-1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齐家潜山北段中生界发育中性和酸性两类火山岩,受燕山运动抬升遭受剥蚀、风化淋蚀作用形成风化壳。为落实该区风化壳的分布,利用岩心、元素录井、测井等资料进行了综合研究,建立了测井曲线识别风化壳的图板,进而对单井进行风化壳识别,并在识别单井风化壳的基础上,应用波阻抗反演方法预测风化壳的分布。应用结果表明,风化壳形成受构造和断裂控制,分布于构造高部位、缓坡带和断裂发育处。利用该方法成功预测出该区风化壳分布范围,为该区下一步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依据。
  • 胡斌, 郭素杰, 于海军, 冯曰全, 李艳, 于伟高, 颜怀羽
    录井工程. 2020, 31(2): 118-1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杨税务潜山带位于冀中坳陷廊固凹陷东部,是华北油田油气接替的新领域,由于潜山地层岩性复杂,储集层空间展布差异大,在油气层评价、储集层改造过程中出现了多层岩性与电性、显示与试油结果不对应或矛盾的现象。针对这一难题在该区采用XRD矿物分析技术对岩性精细定名,应用随钻镜下岩石薄片鉴定技术对杨税务潜山奥陶系的岩石微观特征进行储集空间分类评价。结果表明,上马家沟组下段、亮甲山组为该区最好的碳酸盐岩储集层;峰峰组下段、上马家沟组上段、下马家沟组下段为该区较好的碳酸盐岩储集层,明确了进一步勘探改造选层目标。
  • 秦平, 郭广峰, 齐跃敏, 胡洋, 陈贺
    录井工程. 2020, 31(2): 124-1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二连盆地乌兰花凹陷混合花岗岩潜山油藏取得了重大勘探突破,成为二连油田规模增储与建产的重点领域。针对混合花岗岩潜山地层岩石类型多样、储集空间复杂,为岩性准确识别及储集空间评价带来的困难,通过综合分析乌兰花凹陷混合花岗岩潜山井的岩矿资料,归纳混合花岗岩类变质岩的岩石特征并制定岩石的命名原则,进而对储集空间类型及成因开展深入研究,厘清乌兰花凹陷混合花岗岩潜山油藏的有利储集空间及其分布规律,建议勘探重点为主洼槽中央潜山,其次为主洼槽中央向周边斜坡过渡带的基底潜山,最后为主洼槽东侧、西侧和南侧斜坡带基底潜山,为下步勘探开发目标优选提供了科学依据。
  • 万利, 王龚舒
    录井工程. 2020, 31(2): 130-1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查干凹陷乌力吉构造带巴音戈壁组碎屑岩岩性主要为长石岩屑、岩屑长石和岩屑砂岩,孔间填隙物以白云质和灰云质为主,局部可见泥质及灰质填隙物。储集空间以粒间溶蚀孔为主,其次为粒内溶蚀孔和胶结物溶蚀孔,构造裂缝较少发育。孔隙结构具孔喉半径小、分选性差的特征,集层整体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特点。储集层物性主要受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影响,在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中,河口坝和水下分流河道的储集层物性相对较好,三角洲平原及漫滩沼泽带物性相对较差。分析认为有机质热演化、黏土矿物转化排酸及深部酸性热流体溶蚀等因素,使该区巴音戈壁组在埋深1 800~3 000 m发育异常高溶蚀带,明显改善了碎屑岩的储集性能。因此,在乌力吉构造带寻找高溶蚀发育带是提高巴音戈壁组油气藏勘探成效的关键。
  • 先伟, 梁宏刚, 徐楠, 苏丹丹, 赵锁利, 金满库
    录井工程. 2020, 31(2): 136-1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2.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受构造运动影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县三道桥东地区地层特别是前中生界和中生界下部地层在三维空间上分布变化较大,局部缺失严重,地质条件较复杂,造成地震平均速度横向上发生较大变化,增大了速度分析的难度,常规分析思路难以准确落实无井区速度变化,导致无法准确识别该区地质构造特征。针对三道桥东地区的地震地质情况,开展了以地震速度资料为主体的井震联合速度分析,利用地震速度场平均速度等速面为趋势控制条件,通过空间模拟延拓,建立三维空间速度场,进行变速度目的层深度构造成图。通过精细速度分析与变速时深转换,提高了井震吻合率,真实刻画了地下构造形态。分析认为,地震速度谱是地震勘探构造研究的关键资料,对于构造刻画起到了关键控制作用。
  • 赵珺, 刘海富, 王芮, 李玲玲, 胡小龙, 侯万滨
    录井工程. 2020, 31(2): 142-1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803.2020.02.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了解羊三木油田储集层非均质性特征,在相带和单砂体展布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取心井的岩心分析资料,结合测井多井解释评价求取的储集层参数,对羊三木油田馆Ⅱ上油层组储集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羊三木油田馆Ⅱ上油层组为辫状河沉积,由于成因不同,不同微相非均质性差别较大,心滩沉积非均质性最强,分支河道沉积均质程度最高;储集层岩石颗粒的大小和颗粒分选性是影响储集层性质的重要参数,储集层渗透率与颗粒大小呈正相关,与颗粒分选性呈负相关。储集层的非均质性控制因素主要有储集层结构模态、成岩作用和黏土矿物,其中储集层结构模态中单模态储集层结构孔渗性最好,双模态次之,三模态充填式储集层孔隙性最差;成岩作用对储集层的影响实际上是次生孔隙形成和再分配的过程,导致该区储集层发育多种孔隙类型,孔隙成因组成结构复杂化;黏土矿物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分散状分布的黏土矿物对储集层影响不大,而薄层状、搭桥式、填塞式分布的黏土矿物大幅降低了储集层的渗透性。